|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家,重庆人。曾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其编写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二书,曾作为陈老读书时代的中医学教材,为中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血脉章
一、心肝生血
心藏神,为生之本,常自动而生血,名曰神气。肝藏魂,罢极之本,亦生血气,盖魂随神以往来。况五脏五行,互助相生。肝木也而生心火,故肝生筋之余气,足以生心。心生血之余气,又足以生脾。肝藏血,脾藏营,皆有密切之关系也。
二、肺胃化血
胃中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受神气之化而为血,名曰营气,行于经隧,常营无已,一日一夜,一周于身,至贵者也。其非精微而直注于脉之津液,亦能受营气之泌别,化以为血,外营四末,内注脏腑,以应刻数,名曰五十营,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次贵者也。其不注于脉,布散谿谷,亦能混合变化为血,不应刻数,不得谓之营,此又其次而不足贵者也。
三、脉之区别
血行之道谓之脉,脉之纵而动者,谓之经脉,深不可见。由经脉横出,支分而外,静而不动者,谓之络脉。由络脉再分斜出于外者,谓之孙络脉。(新科学称毛细脉)其浮散于皮肤之外,静而不动,直行经过大节者,名曰绝道,亦曰浮络脉。其深入之经脉,属于腑而络于脏,属于脏而络于腑者,谓之经隧,亦曰大络脉。
四、脉之合应
夫脉为血行之道。血生于心,故心主血脉。脉与心合,而心应脉,心与小肠为表里,故脉又与小肠相应。欲知小肠之厚薄长短,即可于脉验之。然脉多不可见,又当验之于皮也。
五、脉之功能
诸经脉、络脉,皆供营卫血气之流行,交互回环,贯输而不稍息者也。然而络别交经,皆在四未指井。设四末有障碍时,可内假道于四街焉。
六、血之循环
血循环于脉中,有迟速之不同,远近之各异。其由肺所化,心为之主,精专而独行经隧者,一日一夜,一周于身,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与督脉;其由胃腑所出于经脉,受肺气之督促,而与宗气偕行者,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始于手太阴肺,终于督、任、两蹻,凡二十有八脉。男女脉道,分行阴阳而终,长十六丈二尺,与行经隧之营血相较,则其道远而行甚远也,其他如络脉、孙脉贯输而行绝道者,出人无时,莫知其纪。
七、血之归宿
血之循环于经络脉而有余者,则流溢于中,汇于四街,取道奇经冲任,而归于胞中、血海。
八、血之消耗及死亡
男女壮年,血海有余。伏冲脉盛,男子络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此血液消耗之常例也。宦官去宗筋,不生髭须,以归宿血海之血,脱于下也。妇人乳子者,无月事,以中焦化血之汁,耗于上也,此血液消耗之变例。而男女之生理,亦因之反常,及其衰也,食欲遁减,化血之汁少,而血海枯。妇人则月事以终,男子则配须白而易堕焉。此又血之来源太少,无以供其消耗也。然皆水谷所化之血,其去其留,无关于生命者也。若夫心生之血,神气内藏,至贵至重。设心气绝,血脉不通,则不待消耗,立有死亡之害,以其血先死而神涣也。
本文摘自《吴棹仙医经精义》
编辑|肖晔 朱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