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为什么犹太人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秘密藏在这两条家庭教育里

文丨优宝

所有图片均源自:头条新闻 上面这些人你是否熟悉? 不熟悉?没关系,下面这几位你一定认识。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还有我们更熟悉的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斯皮尔伯格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犹太人。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公认最聪明的人种,他们也是苦难深重、总是在夹缝中求生的民族。 他们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世界上广为流传着一种传说:6位犹太人改变了人类的发展历程: 第1位是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 第2位是耶稣,他说一切都是苦难; 第3位是马克思,他说一切都是资本; 第4位是弗洛伊德,他说一切都是性; 第5位是爱因斯坦,他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第6位是罗斯柴尔德,他说一切都是财富。

犹太人还有一句格言—— 人类有三个最好的朋友 一般人会认为是财富、智慧、权利。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么很遗憾你只答对了一个,正确答案是—— 小孩、财富、善行 孩子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孩子代表了未来,是希望之所在。 而那些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的犹太名人,他们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两条家庭教育里—— 读书教育与金钱教育

关于“读书”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 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 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称阅读世界之最。 为什么犹太人的阅读量会如此之高? 在犹太家庭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仪式,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 犹太人尊重读书和知识,代代承袭,并用这种仪式告诉孩子: 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

在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 犹太人还有许多关于书本的传说,比如墓园就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 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又比如,在每一个犹太家庭中,书柜要放在床头。 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不但会遭受神明的惩罚,更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时至今日,犹太家庭中父母依然遵循着这样的摆放方式,并对孩子们讲述着那些关于书本的传说与故事。

父母更殷切补充孩子贫乏的精神世界,他们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谜题考验孩子的头脑,引导孩子敬畏书籍、礼遇智慧,并期待他们自我践行、开创。 父母认为,只有在不断发问、思考、创新当中,才可一步步发现自身潜能和兴趣,从而培养孩子与天性相配的才华。 光有满腹知识,没有应用才干,这样的教育注定失败。 最离奇的当属在这个电子产品满天飞的时代,犹太人依然坚持着纸质阅读。

2012年,以色列政府曾做过一项实验: 为了解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读产品的不同效果,政府找来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个材料,然后回答提问。 这些学生都是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人,他们本以为用电脑阅读要比读纸质书更有助于理解材料。 但答案正好相反。 于是政府又进一步探寻起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代人的阅读取向,让深读与静思成为了奢侈品? 他们发现,首先是“数字阅读”的特性使然。 阅读本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而“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就是极易将注意力分散。 满屏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

与此同时,一旦适应了这种虚幻的阅读假象,人们的心态就开始悄然改变。 灯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浮躁与焦虑。 这种不假思索的浅阅读,无形中消解着逻辑的价值,加剧着思维的浅薄。 网络上,一言不合就开撕、一看标题就开骂者大有人在,“标题党”与“键盘侠”争锋,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色列的书店经营并未因互联网时代而衰退倒闭,国家规定每周休息三天,一切电子类运营暂封,唯有书店敞开大门。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读书,是每个犹太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于“金钱”的教育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3大财富能力: 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 但这些事情,犹太人早在几百年前就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很多犹太家庭的父母都有着超前的金钱教育意识。 3岁,父母开始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孩子要学会简单的计算; 5岁,让孩子知道钱币可以购买的东西,告诉孩子,钱是怎样来的; 6~7岁,看懂价格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 8~9岁,让孩子去打工赚钱,把钱储存在他的银行户头里; 10~11岁,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计划,购物时知道要比较价格,懂得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 12岁以后,孩子要有看穿广告包装假象的能力,设定并执行2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犹太人的金钱教育并非理财教育,而是建立一套对应物质生活的价值观,深度与广度,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这些能力背后最重要的思维,就是教会孩子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自力解决问题。 据2021年世界人口统计,全球总人口约77.26亿,而犹太人只占其中的0.3%,约2300万人,但犹太人却掌握了世界20%~30%的财富。 他们真的很喜欢做生意。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一部经历了三千三百多年的书籍——《塔木德》。 这是一本犹太人至死研读的书籍,是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是犹太人心中仅次于《圣经》的典籍。 这是一本宗教典籍,却罗列了许多犹太人的经商智慧。 其中最被津津乐道的一段话是: 金钱平等,因此人格平等,于是怀有赚大钱的欲望才好。金钱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他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犹太人经常会讲这样一个故事来告诉孩子们金钱的平等性:
有一位演讲者在一个公众场合演讲,他拿起了50美元高举过头顶说: “大家快看,这是50美元,崭新的,有谁想要?” 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然后他把崭新的纸币揉了揉,纸币变得皱巴巴的,他又问: “现在有人想要这50美元吗?” 所有的人依然举起了手。
紧接着他把这张纸币放在地上,用脚狠狠踩了几下,纸币变得又脏又烂,他拿起钱来又问: “现在还有人想要吗?” 结果所有的人还是都举起了手。 那张钞票在揉了又揉,踩了又踩,变得又脏又破之后还是有人想要。 是因为钞票就是钞票,钞票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它不会因为受到什么待遇就有所差别。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犹太人从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 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他们喜欢把“钞票不问出处”这句话挂在嘴边。


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金钱是没有性质的。 所谓的性质是人自己主观强加给金钱的,所谓的金钱的性质其实是金钱持有者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人有善恶之分,但金钱没有。 就像《塔木德》里说: 金钱不神圣,不是高不可攀的圣物。 因此犹太人会对钱保持一种平常心,他们认为金钱同衣服一样,不过是一件有用的物品而已。 它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去高度投入它,每次投入资金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险但有趣的游戏中。 犹太人的金钱教育理念与许多世界金融巨头不谋而合。 就像被誉为“世界债主”的美国华尔街之王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同样认为,只有以游戏的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最佳的赚钱心态。

在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 “玩扑克的时候,你应当认真观察每一位玩家,你会看出一位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 有人开玩笑说: “摩根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感觉滋味儿如何?” 摩根的回答让人玩味: “凡是我想要的东西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我都能买到。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比如名车、名画、豪宅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个为金钱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钱来装饰他的生活。 他喜欢的仅仅是游戏的感觉,那种一次次投入资金,又一次次地通过自己的智慧把钱赚回来的感觉。 视钱为平常物,视赚钱为游戏,这就是犹太人对于金钱教育的高明之处


视钱财如粪土,高贵却不接地气,又或者反之沦为拜金主义。 在金钱教育中,我们似乎总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客观理性地看待钱财。 这一如我们对于读书的教育,要不为了分数而疯狂刷题,要不为了文凭而死记硬背。 我们似乎同样缺失了对于读书本身的乐趣。 我们的孩子需要懂得,他们是在为了什么而学习。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