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穴位特异性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的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

引用格式:褚文明, 高希言, 曹原, 等. 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的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4, 44(7): 779-786.

顽固性失眠

穴位特异性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的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

顽固性失眠是以频繁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质量差为特征的长期性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在失眠中占比较多,研究表明86%的失眠患者在正式诊断后1年症状仍存在,59%的失眠患者病程可持续5年。顽固性失眠患者长期睡眠不足会诱发抑郁、焦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还会导致病死率的增加。井穴的特异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疾病状态下该部位生物学、物理学特性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脉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变化,是“有诸形于内,必形于外”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井穴的特异性反应在诊断疾病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发现通过探查顽固性失眠患者的井穴状态辨别其失衡经脉,并进行针对性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证据等级不足。本研究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提高证据的质量。

目的:评价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4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井穴检测的经脉失衡值为依据针刺相应原穴及背俞穴;对照组取百会、四神聪及双侧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行常规针刺,并予井穴检测进行盲法处理。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脉失衡值,并与PSQI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疗2、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及对照组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因子外,观察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ISI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两项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90.3%(P<0.05)。64例患者仅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血肿,其余无不良事件发生。64例患者经脉失衡频次≥30次的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经脉失衡频次≥20次的经脉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除对照组手太阴肺经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经脉失衡值均降低(P<0.05,P<0.001,P<0.01)。两组经脉失衡值与PSQI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

结论: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能显著降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经脉状态由失衡转向平衡,安全性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ISI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的辨经针刺在改善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上更有优势。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经脉失衡结果显示其主要关联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再次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其对应的脏腑与本课题组前期对顽固性失眠的认识相一致。经脉失衡值的结果显示辨经针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患者的经脉失衡状态;经脉失衡值的变化与PSQI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于井穴的经脉失衡值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具有密切的关系,经脉失衡程度可反映睡眠状况,即睡眠状态越差,PSQI总分越高,经脉失衡值就越大,而随着睡眠的改善,经脉失衡值也逐渐减小,这一规律与以往的经脉研究结果一致。对照组治疗前后肺经经脉失衡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应是肺与顽固性失眠关联程度较低,因此所测的肺经经脉失衡例数较少,对照组仅有5例,可能影响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顽固性失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一般失眠不同的是其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常规药物治疗常难以缓解其症状。高希言教授认为顽固性失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可致心神失养;肾阴耗伤则水不济火以致心阳独亢,肝郁化火、火性上炎或阴虚亢动则扰乱心神;胃气不和,宿食停滞,停聚中焦而酿为痰热,上扰心神;心虚胆怯,遇事易惊而心神不安。因此,顽固性失眠虽病位在心与脑,但与五脏六腑均具有密切关系,治疗应以调理脏腑为主。《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穴作为脏腑原气留止之处,是治疗脏腑病的主要穴位;背俞穴与脏腑功能联系密切,本课题组前期多项研究表明,针刺背俞穴可改善顽固性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因此本试验应用针刺原穴及背俞穴调整脏腑功能以改善失眠。

井穴可特异性反映经脉状态和脏腑功能变化。有学者认为,“穴位”是在疾病状态下才能感知的感觉异变病理反应,而常用腧穴往往是容易呈现穴位特性的高发部位。井穴是五输穴的第1个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入为合”,《针灸大成》解释为“所出为井,井象水之泉”,即井穴如水之源泉,是经气起始的部位,可特异性反映疾病状态。这些特异性反应通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探查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膀胱病可于井穴至阴处出现热感,“膀胱病者……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中所载“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说明井穴和爪甲部位的变化可反映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另一种一般无法通过望、闻、问、切等形式探查,可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检测。相关研究对井穴的穴位电阻、热觉及温度等生物学、物理学特性进行检测,其结果普遍具有两种特征,即在生理状态下的平衡和病理状态下的失衡,且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经脉上。本课题组则在此基础上,以井穴的温痛觉为指标,通过自行研发的井穴痛阈检测设备,以经脉失衡判断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病变脏腑,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原穴、背俞穴进行针刺治疗。

综上所述,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能够准确辨别顽固性失眠病变脏腑,针刺相应原穴及背俞穴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且优于常规针刺,安全性较好。

● 编辑 排版:罗宇婷

● 审核:徐晖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