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没了粮食,阿里不哥回天乏术,只能在1265年与阿速海、昔里吉、玉龙答失等几个侄子来到燕京,向兄长忽必烈投降,承认自己在蒙古汗位争夺战中失败。
弟弟与侄子到来,忽必烈热泪盈眶,为阿里不哥接风洗尘。酒过三巡,忽必烈问阿里不哥:你当年僭越汗位,兄弟打了几年,你知道错了吗?
忽必烈这么说,明摆着是把自己当做正统,阿里不哥年轻气盛,直接说:当年我没有错,只是现在错了。言外之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此外,阿里不哥也强调自己名正言顺,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出来的。也就是说,直到投降忽必烈的这一刻,阿里不哥依然保持王者风范,但结局并不好。
阿里不哥来到燕京第二年,虽说每天好好吃好喝,却突然暴毙而亡。对此,许多人都认为是忽必烈下手,除掉这个隐患,巩固权力,阿里不哥成为失败者。
麾下蒙古骑兵众多,得到西域3大汗国支持,漠北诸侯也拥戴,阿里不哥为何败给忽必烈呢?中原与草原的战争表明,骑兵众多,不如囊中鼓鼓,忽必烈家底雄厚,就算拼消耗,阿里不哥都要输。
阿里不哥、忽必烈为何要争夺汗位,就不能和睦共处吗?答案是否定,蒙古草原上的规则,以及成吉思汗的“遗诏”,早就被他的子孙后代扔到历史的坟墓里。
草原传统,就是“幼子守灶”制,成吉思汗并不遵守,因为他具有绝对的实力、威望。成吉思汗晚年,为了让4个儿子都活下来,选择册立老三窝阔台,后得到忽里勒台大会承认。
临死之前,成吉思汗留下了话:“只要窝阔台家里还有一块肉,就优先继承蒙古汗位,其余不得有非分之想。”显然,没人会遵守。
窝阔台生前,明确表示阔出为储君;阔出死后,窝阔台又选择孙子失列门,把希望寄托在皇太孙身上。窝阔台驾崩后,皇太后乃马真,也没遵守诺言,她选择了长子贵由。
1248年,贵由驾崩,皇后海迷失摄政。此时,术赤系的拔都,决定把蒙古大汗的位置转交到拖雷系的蒙哥手中,因为他跟贵由关系不好,也因父亲术赤当年被打击而心存不满。
1251年,蒙哥凭借拔都武力支持,登上蒙古大汗之位。蒙哥此举,无疑在蒙古帝国身上撕开一道裂痕,成吉思汗的“遗诏”被丢弃,窝阔台家族、察合台家族的诸侯,几乎都不认可蒙哥。
蒙古草原的规则,多次被破坏,大家都是看拳头说话。如此,蒙哥虽然花了8年的时间搞定内部各派系,暂时缓和彼此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没人愿意守规则。
1259年,蒙哥大汗在重庆被宋军打死,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旋即对蒙哥汗位发起挑战,双方都想自己当大汗,互不相让。
1260年,忽必烈率先继位,在开平宣布继任蒙古大汗。旋即,阿里不哥在漠北称大汗,蒙古帝国同时出现2位大汗,势必大打出手,以武力决胜负。
忽必烈、阿里不哥进行4年大战,结果弟弟输给哥哥。从军事角度看,忽必烈对阿里不哥,谈不上碾压优势,甚至许多战斗都是互有胜负。
忽必烈手中的兵马,成分比较复杂,但以汉军世侯为主。要知道,忽必烈重新组建的“怯薛”,也就是武卫军,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侍卫军,里面没多少蒙古人,大多都是汉军世侯,史天泽、张柔、张荣、董文炳这些人,都贡献了很多兵马。
为何忽必烈没啥蒙古兵?很简单,忽必烈有能力,但蒙哥大汗猜忌,处处限制他的发展。1258年,蒙哥大汗南征,东路主帅是塔察儿,而不是忽必烈。
之所以后来改成忽必烈,是因为塔察儿保存实力,又滥杀,不符合蒙哥大汗对中原的政策。不过,即便忽必烈督师,蒙哥也没给他兵马。
忽必烈是以金莲川幕府为依托,把汉军、木华黎后代、东道诸王、女真、契丹、西域、党项这些群体纳入麾下,带着他们去打南宋,建功立业。
忽必烈行走到河南,已经得知蒙哥大汗阵亡,但并没停止前进脚步,而是继续南征,攻打鄂州,以此来凝聚这个“大杂烩”。
当然,忽必烈麾下也不是没有蒙古兵,但成分也比较复杂。东道诸王的兵,忽必烈名义上能调遣,但他们一旦觉得有必要,也可以跟阿里不哥。
兀良合台军团,最能打仗,兀良哈部专门出名将。但是,兀良合台本身就是蒙哥用来制衡忽必烈的大将,否则当年也不会取代忽必烈管理云南。
不过,兀良合台的儿子阿术,则支持忽必烈。如此,兀良合台回到北方,立刻被忽必烈解除兵权,从此养尊处优,但不能上战场。兀良合台,征战范围最广的名将,就是这样被“雪藏”了。
蒙古汪古部,汪良臣的兵马也特别能打,是当年从金国投降过来。也就是说,汪良臣并非成吉思汗发家时的本部兵马,而是金国投靠过来的军队,至于忠诚度如何,就看忽必烈给多少实惠了。
阿里不哥,麾下的蒙古骑兵,显然比忽必烈多,至少一开始是如此,这点毫无疑问。
蒙哥南征,阿里不哥坐镇和林,管理漠北,草原上的蒙古骑兵都是他管。蒙哥攻打南宋的前线部队,也支持阿里不哥,连蒙哥的三个儿子阿速海、昔里吉、玉龙答失,都拥戴阿里不哥。蒙哥留在六盘山的部队,大约4万,由浑都海率领,也支持阿里不哥。
西域四大汗国,除了兄长旭烈兀的伊利汗国,其余都支持阿里不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是因为忽必烈许诺给他伊利大汗称号,但旭烈兀不能给忽必烈帮助,因为距离太远,且跟钦察汗国的别儿哥闹翻,为了争夺高加索,经常打仗。
从蒙古草原传统看,阿里不哥是正统,政治上占优势。但是,忽必烈可不管这一套,忽必烈的根基在中原,中原地主才是他的基本盘。如此,阿里不哥所谓的政治优势,对忽必烈而言,没啥威胁。
1260年,忽必烈、阿里不哥开始混战,互有胜负。例如,忽必烈御驾亲征的昔木土脑儿之战,双方直接武力对决。阿里不哥打爆忽必烈右翼,史天泽的左路精兵,又打爆阿里不哥的右翼,中路则不分胜负,双方各自撤退。
阿里不哥回到和林,忽必烈回到燕京,双方都没把握吃掉对手。此后,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交战不多,大规模决战很少,但阿里不哥最终还是来投降,因为阿里不哥压根就耗不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就是打后勤,看谁的本钱厚。位于漠北的阿里不哥,显然不如占据中原的忽必烈。阿里不哥在交战之初,由于不够狠辣,导致漠北4条补给线中最有把握拿在手中的川陕甘落入忽必烈手中。
阿里不哥在漠北,西线补给自然是三大汗国,西南线则是陕甘,南面自然是忽必烈管理的中原,北线是叶尼塞河流域的北冰洋附近。从稳定角度看,西南线无疑是第一。
三大汗国支持阿里不哥不错,但不代表就愿意给你来征税,或者源源不断地把物资送给阿里不哥,支持他跟忽必烈打大规模战斗。如果阿里不哥不能快速获胜的话,三大汗国就要考虑如何自保,毕竟这是拖雷系的内斗,看好戏就行。
三大汗国对阿里不哥,如同东道诸侯对忽必烈,可是作为盟友,但绝对不能把命运寄托在他们身上,否则必败无疑。如此,西线不稳定,不能确保漠北的补给。
南线不用说,忽必烈早就断粮了。北线自然最安全,但一穷二白,除了一些皮毛与小动物,啥也没有。陕甘这一线,才是最可靠,如果能控制的话,可惜阿里不哥不够狠,被忽必烈抢先下手。
阿里不哥、忽必烈争夺之初,还没使用武力。如此,忽必烈派廉希宪去陕甘,突袭蒙哥留在四川的将士,让汉军世侯刘黑马去四川,杀了蒙哥的人,导致四川蒙古军溃散,部分归顺忽必烈,部分归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平派去关中的大臣,也被廉希宪所杀。此时,阿里不哥才决定让阿蓝答儿率兵进入甘肃,与留守六盘山的浑都海联手,聚集7万精兵,与廉希宪进行决战。
耀碑谷之战,汉军世侯的步兵,以长矛、长枪、盾牌构筑方阵,顽强抗击蒙古骑兵的冲刺,死战不退。此时,狂风大作,人畜莫辨,汪良臣捕捉到机会,率麾下精骑绕道攻击,突袭浑都海后路,一战定乾坤。
廉希宪,伯颜对他评价:“男人中的男人,丞相中的丞相”,没有廉希宪拿下陕甘地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夺战,还真的不一定谁笑到最后。
阿里不哥没了陕甘粮道,如何与忽必烈抗衡?为了得到物资、兵马,阿里不哥向曾经的盟友察合台大汗阿鲁忽动手,争夺别失八里,双方互有胜负,但阿里不哥的资源却越来越少。
长年交战,兵马损失惨重,又得不到补给,阿里不哥处境很艰难。再则,漠北草原又遇到雪灾、瘟疫,人畜损失惨重,已经没了跟忽必烈抗衡的本钱。此外,为了与阿鲁忽争夺西域,阿里不哥全军出击,忽必烈又拿下和林,阿里不哥退无可退。
忽必烈依托中原,华北平原粮食丰收,人口众多,打消耗战没问题。忽必烈的情况类似北魏拓跋焘时代,中原兵力雄厚、财税充足,南方的宋朝没能北上,对付扮演柔然角色的阿里不哥,胜利没啥悬念。
阿里不哥战败表明,麾下蒙古骑兵众多,还不如囊中鼓鼓。没有经济支撑,没有物资补给,想要夺取天下,难度很大。忽必烈本身就能打,能利用的资源又比阿里不哥雄厚,他才是最终赢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