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浅薄认知及鉴定心得分享(1)

下面是本人对红山文化玉器的一点浅薄的认知,仅供玉友们交流参考。

泛红山文化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5500年左右的牛河梁文化---再到3000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期间经历了近5000年的历史变迁,其文化相互传承发扬,脉络清晰,为今天的我们留存了一大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其鲜明而极具特色的玉制作品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精华。

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玦

兴隆洼文化玉玦

现就红山文化的玉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做工特点以及岁月烙印,谈一下自己的些许鉴别要点和感悟.。

1. 外形特征

神韵、简约 红山玉器特有神韵,几分形似几分神似,绝非写实,寥寥几刀或几砣,就能把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大致轮廓和神韵充分地显现出来。器物的边缘几乎不见直线,器物的表面也几乎不见平面,而大多数器物以弧线或略呈弧线或弧面或略呈弧面的形式来表现,且边缘大多成唇状或耳轮状。人物的嘴唇较为性感。以曲线和写意为美,是红山文化的艺术精髓。

简练传神

2 加工特征

做工虽原始,但是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进,即用线或绳、动物的筋、马尾、皮条或硬木条或动物的牙或特殊部位的骨头或用带尖刃状的天然玛瑙或经过加工了的细石器等为工具,和着水或动物的血及解玉沙,对原始玉石进行拉绳、片切割和琢磨、钻孔,推磨,使之成器。 体现在器物上就是:

底部实心桯钻打孔圆润光洁

加工方式复杂多样

加工方式复杂多样

加工方式复杂多样

正面圆圈为管钻打洼,宽槽打洼,阴刻线推磨,边缘全为钝刃状

反面有实心桯钻对打孔,片切割打洼

多种多样的加工方式

后面打孔处的宽砣痕

1、纹饰和 瓦沟纹: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一般不加纹饰,或仅用少量阴线或减地凸起的凸棱表现一下鸟头,羽翅,兽面及獠牙等,在线条使用上,干净利索,修长圆滑,传神入骨。通常不见繁紊复杂纹饰,追求简洁明了,不太重视细部的刻划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现玉材或玉器本身的美感,有大写意之美;宽槽状瓦沟纹常见,这种瓦沟纹一般宽而浅,曲折流畅,打洼的地方及转折处柔和、光洁自然、通畅决不生硬。瓦沟纹的底部略成u型且底部留有长短不一、深浅不一、曲直不一、粗细不一、方向不一的砣痕[红山文化中晚期至少应该有宽砣,夏家店下层文化已出现较成熟的金属砣具,但个别器物的瓦沟槽的底部也没有砣痕]。

瓦沟纹

瓦沟纹

宽砣出沟槽后沿着后槽竖向打磨形成光亮犀利的挖沟纹

挖沟纹整齐划一的打磨形成神秘而又强烈的内敛光泽

2、钻孔:既有管钻打孔也有实心桯钻打孔,体现在片状玉件上,不论是是两面钻孔还是一面钻孔[含一面对钻象鼻穿] 实心桯钻打孔几乎都是孔口外大里小,呈喇叭孔,且孔的起点处沿某一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度;又其对钻孔,一面大一面略小,体现在较厚料的玉件上,就是对钻两面孔皆成大喇叭口状,且在两面对钻的交汇处,有较明显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台阶痕(少数经过二次修磨的除外)。所有钻孔都非常通透纯熟,若是小孔,有小中见大的感觉[迎着光看]。有的钻孔内可见螺旋纹[越往里越是较为清晰、越往外越是较为模糊,有些孔道直至没有]。

开料时残留管钻螺旋纹,省料,未做处理

孔内的沁色和包浆与孔外表面的沁色和包浆基本一致。

背后2个实心桯钻钻孔处又用拉绳切割的方式扩孔

三孔为直径一致的管钻单面一次性开孔,孔壁垂直上下,圆润无台痕

三孔器管钻打孔规矩

打孔为实心桯钻双面对打孔,有明显台阶痕,开孔呈外大内小喇叭孔,玦口处为片切割

管钻打孔标本

管钻打孔取下来的芯有双面对钻也有单面钻

钻孔处双面对打孔错位台阶痕明显

螺旋纹明显

管钻打孔,未钻通

螺旋纹明显

孔为管钻打孔,直通孔,技术先进

侧面有片切割残留的掰断痕

眼睛部位为管钻磨成的正圆

开孔为管钻打孔,技术先进

黄玉、光气温润细腻,不骄不躁

大孔内管钻对钻的台阶痕明显

孔道螺旋纹

沟槽内清晰的解玉沙推磨痕

表面附着的碱壳巴

开片,碱壳

古人用绷直的搜工加工玉器表面阴刻线及开料

古人用搜弓和水粘解玉沙来回拉动加工玉器表面阴刻线或开料

各种加工方式并用

脖子部位残留双面片切割的断茬痕迹

北面如此平整,应当是用的片切割加工成的

头部网格纹似砣工

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制作的钻孔工具跟几千年前的工艺一样

打孔

用牙齿咬住另一端,然后拉拽搜弓带动转头来回旋转打孔

玦口为线拉切割,有弧线纹

3、切料和打磨抛光较大玉料一般采用片孔道螺旋纹切割,使用线切割一般体现在玦口开口和玉箍形器(马蹄桶形器)的取芯做法上。线切割特征,一般呈现高低不一的弯曲起伏的波浪形痕迹。同样包浆必须和器表基本一致。红山玉器抛光不见后世的类似玻璃光的高抛光,多为柔和的亚光状态,在放大镜下观察,一般表面会有方向不一,长短不一、宽窄不一、深浅不一的软线痕,这种痕迹几乎没有特有规律,在同一件玉器的不同部位的表现和密度也不同。多见宽槽、粗阴线,打洼工艺常见,极少见很细的阴刻线,这一点跟良渚玉器刚好相反。

开料时留下的高低起伏的原始拉绳切割弧线痕

切料、开料时残留的弧线形线切割拉丝工痕

玉箍形器线切割弧线痕

注意,小孔部位残留螺旋纹

包浆莹润解玉沙飞沙痕

玉箍形器,黄绿色玉质,自然开片并伴有土褐色沁

3岁月烙印

一、沁色:沁色是岁月的结晶。沁色的形成较为复杂,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真的沁色给人的视觉是,沁色好象是从玉的里面向外长出来的[实际是由外向里缓慢侵蚀形成的]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出土于内蒙东部、辽宁西部(黑龙江和吉林少有分布),这些地区气候比较干冷,且当年红山人的墓葬大多数是葬在高坡、高岗和山梁上,所以墓穴多为石砌积石坑墓,受水的侵蚀较少,所以红山玉器相较于其他史前文化玉器沁色较少,较浅,较低,故红山古玉的沁色以土沁为主。 而水沁、水银沁、鸡古白、牛毛沁等其它沁色虽有但不是主流。红山古玉沁色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较浅的云雾状白色沁,片式亮白斑,不规则的网状或叫水泥墙裂纹状斑痕,土黄沁或土红沁或土灰沁等等 。

真沁色用酒精擦、用水煮或用水泡或把玩或佩带,其颜色变化甚微;也就是说沁色较为稳定,不掉色[个别的经过若干年或若干代的盘玩而脱了胎的古玉器除外]。 真沁色大多数呈不规则状分布,且沁色有层次过度,且沁色清晰透彻光亮而绝不浑浊模糊干涩[看着干而手感却和无沁处一样的油润];用30倍以上的放大镜,在沁色处观察,很有可能看到闪着金色光芒的金属点[类似于老窑彩瓷瓷器上的蛤蜊光---斑斓夺目但不刺眼] 。生坑红山文化玉器多有附着的碱皮壳,呈干浆状,有的呈白色,较纯净,经常分层次附着,有的带有细砂粒附着,这类碱壳通常比较致密,不一脱落,而且往往有阴阳面之分,鸡骨白的红山玉器碱皮壳相对罕见。

附着的碱皮壳

坑洞、钻孔部位的附着黑褐色土斑,坑点

表面云雾状白皮沁

云雾状奶白色沁皮

挖沟纹

螺旋纹

孔道螺旋纹

表面小坑点,内有黑泥

实心桯钻双面对钻打孔,喇叭孔

管钻对打孔螺旋纹

实心桯钻单面打孔,喇叭孔

管钻双面对钻

片切割残留沟槽,实心桯钻对打孔螺旋纹

阴刻线为典型的砣工工艺、工痕

阴刻线为手工推磨

实心桯钻对打孔,孔道壁光滑,内部成球腔,台痕明显

网格纹似是砣工

砣工,沟槽内外包浆一致

大孔处典型的管钻双面对钻造成的错位台阶痕,同样有冰裂纹和开片,沁色较淡,绿色玉质

绿色玉质,阴刻线流畅犀利,一丝不苟,表面浅橘皮纹,局部开片,神韵非凡

犀利的砣工阴刻线

青白色玉质,三孔玉梳上少见、稀有的黑沁

光气包浆厚重,玉质暗绿色

螺旋纹不明显的桯钻对打喇叭孔

绿色玉质,自然老化剥落和阴刻线底部附着的黑土

青绿色玉质,光气温润内敛,沁色较淡

青绿色玉质,沁色较淡,红色为原生玉皮,同样有惊裂纹,

管钻取出的玉芯,残留螺旋纹外侧不明显,内侧明显

云雾中白沁

玉玦孔道内侧螺旋纹明显,外侧光亮不见螺旋纹,几乎无沁色

红山玉器孔道内剖面,双面对钻螺旋纹和错刀台阶痕明显

二、玉绺花:借用瓷器术语就是开片或叫冰裂纹。有的玉器经过几千年的水土的侵蚀和氧化,以及热胀冷缩,在玉器的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玉绺花即开片或叫冰裂纹 。呈鸡骨白的玉器往往还会有较为平行的、同方向的、长短不一的细裂纹或牛毛纹,还有的玉器经常留有玉料本身的银白色的石英片状晶体。

玉质表面和内部质变开裂呈白色

冰裂纹和开片

玉龟表面及内部开片,不规则冰裂、綹裂

三、包浆:包浆通常是指玉器在各种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水土侵蚀以及氧化,由土壤和水中的微细物质附着在玉器表面而形成的一种透明或接近透明的一层极薄的物质膜;这种物质膜在放大镜下观察呈斑驳状。古玉的包浆经过水煮[把古玉件放进器皿里,然后加适当的凉水,用小火慢慢地烧开,煮10--20分钟即可,自然放凉至24小时后再可取出,如是生坑的一般可在器物的表面观察或触摸到一种粘液,然后再用清水冲净,用白凡布做适当的擦拭抛光,小孔也可用皮条做适当的抛光]和长时间盘带,会变的越来越薄,越来越透明滑润,以至于有的古玉可完全脱去这层包浆壳,俗称脱胎。

润泽的包浆

莹润的包浆,自然态,舒适

四、光泽:红山古玉的抛光方法是,先用极细的解玉沙或沙面进行粗抛光,然后再用粗麻和兽皮以及兽毛等材料进行精细抛光。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新出土的未经清洗或经极其简单地清洗而又未经擦拭和盘玩过的生坑玉器,其表面所焕发出来的光泽略显发干发涩发暗;而经过认真清洗和擦拭以及把玩后或已传了若干代的熟坑玉器,其表面所焕发出来的光泽,则会呈现出内敛的蜡质光泽[俗称老光或宝光] ,用手抚摸这种熟坑的玉器则有象蜡一样的质感;在放大镜下观察,其某一点或许有金属光泽;所有古玉所显现出来的视觉光泽,无不含蓄、内敛、深厚、凝重、柔和、自然,就象是你母亲在40岁左右时那微笑的目光。

内敛润泽的光泽美

宝光四溢

五、 声音:广义的红山古玉已经历了3000年以上的岁月洗礼,在用同一种器物或材料撞击或敲打它时所发出的声音[略显发闷或类似木瓦声]与撞击或敲打新玉时所发出的声音[略显发脆发尖]是有细微差别的[不易掌握]。

自然开片和土黄沁

六、温度: 红山古玉的手感温度和新玉的手感温度是有细微差别的。红山古玉的手感是凉中带熟,而新玉的手感是凉中带生[不易掌握] 。

开口处为典型的片切割

七、 磨擦痕或侵蚀痕:大凡使用过的器物或埋藏于地下或水中多年的器物,大多数器物【未经使用过的藏玉除外】就会在其表面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具体表现为,或深或浅的沟痕[长短不一、粗细不一、 方向不一] 或深或浅的疤痕[光滑、柔和、自然,边缘多呈唇状或耳轮状]或高低不平的跳刀痕[原始开料时所留下的拉锯痕] 。

表面侵蚀坑点和摩擦划痕

钻孔为实心桯钻双面对钻打孔,中间有隆起台阶台阶痕,呈外大内小喇叭孔,玦口为片切割

表面坑洼不平的侵蚀坑洞,分布自然无规律散布

表面若有若无的细小橘皮纹

表面细小的侵蚀坑

孔道内外老化、钙化和包浆一致

奶白色云雾状白沁,残留线切割弧线痕

奶白色灰皮(钙化)

孔道内外包浆一致,螺旋纹几乎没有

整体光气包浆温润肥厚,内敛润泽

八、 味道:红山先人的墓葬多为干坑,大多数玉器在出土时无明显异味,只有个别的会有一些零星的异味;不过,大多数生坑的玉器,在经过文火煮沸[20分钟]自然凉后,再在纯净水或矿泉水中浸泡一周以上,取出,你可能或多或少地闻到一些土腥味或其他异味,同时你也会手感到附着在玉器表面上的那一层极薄的似葱鼻涕一样的黏液[新仿品没有]。

九、缺口:红山玉猪龙和玉珏,都有一个近似相同的由两个约呈平直的线面构成的有一定角度的缺口[外宽内窄];此外红山玉珏的缺口,有的内侧也呈远望山坡状或山坡梯田状[即是砣痕--柔和、自然] 。

玦口片切割,如钢刀切豆腐般干净利索,外宽内窄,成锐角夹角

十、橘皮纹:红山玉器表面经常存有若隐若现的橘皮状小坑或者类似鱼籽的小凸起斑点,这些凸起凸起的斑点大小、高低起伏都不一,分布也一般不均匀,还有一部分红山玉器表面有特别细小的小坑,分布也不均匀,坑内留有黑色土,使得小坑呈黑色,鸡骨白玉器一般不见上述现象。

似有似无的高低坑洼不平的细微橘皮纹

材料:“石之美者为玉”,红山文化的砣制品或琢制品的用料,具有多样性;既有呈黄色、黄白、青黄、青绿、暗绿色的河磨玉,又有就地取材的地方玉[如贺兰山玉]、地方石[如黑燧石、天河石、以及煤精石、巴林石、蛇纹石---等等] ;此外还有玛瑙 、松绿石、动物骨头 、贝壳、等等 ;纯白玉极少见,偶见有黑褐色条带沁斑的贝加尔湖角闪石(透闪石)玉料;也极少见用带玉皮的玉料做的作品。虽然用料广泛,但是高等级的玉器一般采用透闪石质的玉制作。

巴林石质玉鸟首玦

红山绿松石鸮

几乎没有沁色,做工精细,气韵生动流畅,光泽温润内敛

红山文化绿松石鸮

几乎无沁,原皮残留,玉质老熟、糯

红山文化煤精石制品

玉蚕几乎毫无沁色,整体器形一丝不苟,

国际大拍卖会上的玉猪龙,大开门

大孔内残留管钻对钻台阶痕

自然老化,钙化,开片、结痂,不斑,土沁,自然态苍老

最后,面对一件红山古玉制品,应如何去鉴定它是真红山古玉还是新仿品呢?

首先,要从宏观上看其造形是否生动有神韵,内涵是否有灵气,有则可能是真,无则可能是仿;看着舒服、愉悦心灵,则可能是真;看着俗媚或浮躁或乖巧或呆板或丑陋或别扭则可能是仿。要知道,红山古玉是拥有至高无上宗教权的巫者通神之玉、首领玉、“贵胄”玉;活着随身佩戴,死后“惟玉为葬”,它雄浑大气,抽象神秘,样式厚重凝重、概括简练、变化多端,所以,真红山古玉几乎是件件精美。

做工简练,流畅

几乎没有沁色,但是气韵生动,玉质老熟

第二、审视完其气韵或神韵后,再按真品的其他诸特征,逐一进行比对;若都相同,则看真;若有两项以上不相同,则看仿或未能一眼开门,值得商榷;这种情况下,要慎之又慎。 最不易辨别的红山古玉仿品: 一是用岫岩老河磨玉或老地方玉或老玛瑙来新做的类红山古玉或类红山古玛瑙作品; 二是用真品红山古玉的残件大改小而新做成的类红山古玉。鉴别老残件新改作的方法是;看孔的内侧和孔沿处有无橘皮纹,无孔的看其外沿有无橘皮纹,有则可能是真,无则可能是假;再看孔沿有无细微的崩口,无则可能是真,有则可能是假。

几乎没有沁色,同样气韵生动,线条流畅,功力深厚

第三、看其整体唇状边缘的薄厚是否均衡一致,边缘的界限是否清楚,红山玉器的边缘一般不见直棱直角,比较圆滑,边角过渡自然呈“钝刃状”,不硌手,不扎手,圆润,有以上特征则可能是真,否则可能是假 。

钝刃状边缘

钝刃妆边缘

第四,看看刀工或砣工是否非流流畅、柔和且交代得十分清楚有始有终,是则可能是真否则可能是假。

几乎没有沁色,但是同样老熟,神韵非凡

第五,古玉的沁色是渐变的,有深浅不一的过渡沁痕,具有层次感;凡沁色古怪单调,十分均匀一致或沁色脏烂、浓艳,皮壳“油腻”的所谓“古玉”,都应引起注意和怀疑。 此外还应注意素器[无纹饰]仿品,大多书也难以辨认。还要说明一点,由于远古红山人的早中期,其生产力的水平极其低下,开矿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有---露天矿的可能性也较大;由于工具的限制,恐怕也难以开采出很多大的山料玉料来] ,这就决定了其玉料的来源只能是或为山坡裸露料或为山沟滚落料或崖壁崩落料或河叉料或河床料或沙漠料或戈壁料以及江河沿岸或较浅的河水里的山流水料或河磨料,绝大多数硬度较高,在5.5度上 。所以,受玉料大小和稀缺性影响,真品红山玉器少有大器,直线距离超过10厘米的恐怕就得算是大器了;所以,真红山古玉一定是凝、熟、温、润,小件也一样精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脑控制的刀头的应用[螺旋纹] 、[线性砣痕] 、[瓦沟纹]等现在大多数工艺都已经能仿了;但综合地全面地仔细地看,仿品还是有很多破绽的;正所谓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成不了真。只要感觉有一点疑问,就宁可错过,也不贪想万一,此语也适用其他方面的古玩收藏、切记切记。

刀工流畅,皮壳包浆老熟

看一件玉器,从料、工、形、纹、沁、包浆、神韵、微痕、老化特征出发, 只要有一点明显的不符合真品表象和时代特征,一假即为假,全真始为真。不贪即是宝。再便宜的赝品也最贵。不大开门的东西大可不买。普品也没必要买。

柔和润泽的自然舒服的包浆酥油光、精细兽皮抛光形成的滑腻手感、自然晕染的天然沁色、或神秘或抽象或写意的朴拙天成的非常美的造型、带有推磨痕、砣痕或线拉、片拉锯痕的精湛的雕工、似有若无隐隐约约的自然侵蚀形成的橘皮纹,此是鉴定红山古玉的无上法门,唯有多看、多上手可靠的出土馆藏品方可形成鉴别的“正眼法藏”

真品老化特征人为无法复制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