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最荒谬的是:这个世界竟然可以被理解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我们竟然可以理解它。

要搞明白这句话,首先我们要清楚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数是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认知,这种第一性的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包括充实、广延、数量、形状和速度等。所有的这些事物的最本质的属性,都是数学化的。

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

世界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也可以说,我们所认知的世界,是建立在公理或者假设的基础上的。由公理所推得的定理,和公理之间存在着逻辑的一致性(好故事的两大属性也来自于这里)。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性,决定了定理具有和公理相同程度的正确性。只要公理是正确的,那么因之而得的定理也必然正确(逼真性)。我们知道,公理在其前提范围内是自明的真理,是必然为真的,所以因之推倒出的定理也必然正确。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客观现实才会严格按照由公理所推得的定理所描述的规则而存在。

遗憾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以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如果在微观层面,世界的公理连最基本的存在的稳定性都不具备。那么它为什么又必然为真呢?

第一性原理决定了人类的认知,但是千百万个事实都可以证明,它一直在欺骗我们。让我们用六个“愚蠢”的问题来揭开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吧。

问题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答:当然是圆形!

这个答案在微观层面是错的。其实地球因为自转和倾斜角度围绕太阳公转而造成的离心力,是一个梨形的球体,并不是正圆球形。我们之所以觉得地球是圆形的,主要是因为包裹地球的大气层因为比较轻,相对来说是均匀分布的圆形。太空中鸟瞰,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包裹地球的圆形的大气层,再加上人类的环球旅行已经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第一性原理让我们确定地球是一个圆球形。如果你可以拨开照着地球并且让它看上去圆圆的大气,你会发现,甚至在一个已经非常宏观的的角度再观察,地球看上去也是奇形怪状的。

问题2:这个世界上有圆吗?

答:这不废话吗?!怎么会没有圆呢?有!我现在在纸上就能给你画一个!

问题3:圆周率是什么呢?

答:圆周率π是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的数值是3.14159265.....背不出来了,它是一个无理数。

问题4:圆周率是人类已知的几个无理数之一,无理数的特征是什么呢?

答:无理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也就是它的排列没有任何规律,而且永远无穷无尽。

问题5:如果无理数没有任何规律并且无穷无尽,它是否说明了一个事物的不可知性和不稳定性。

答:应该是的。

问题6:如果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永远无穷无尽的无理数,那么是否说明在微观层面上来看,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也许可以无限接近于拥有一个圆,但其实我们永远也画不出一个标准的圆形?

答:......我靠......好像......是这么回事。

因为圆周率代表了圆的程度,如果能算到尽头,那就证明了存在绝对的圆。那也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并不是由粒子组成。因为只要是粒子组成,它就不是一个绝对的圆。如果不是粒子组成,那代表了人类对原子内部的推导模型是错误的,更别提量子力学了,那也是错误的。所以,只有圆周率永远算下去,无穷无尽,才能说明这个世界的粒子是可以无限微分的。一直可以微分到人类定义的最基础的粒子:量子。这个量子也就代表了人为定义的绝对基础粒子。很可惜,不论是π的存在还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都已经至少证明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稳定且可测量的粒子,也没有发现所谓的绝对基础粒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面,也没有绝对圆的圆。

再回到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物理学和数学都能够证明,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不可理解,那么你才开始理解这个世界。π的存在已经深刻的证明了世界的不可知性,而它的妙用在《星际迷航:WolfintheFold》一集中体现得最有趣生动:斯波克(Spork)通过命令超级计算机算出圆周率的最后一位数值,从而阻止了这台邪恶的计算机。

你看,我们问自己不超过六个愚蠢的问题,就能推翻这个世界上有圆的认知了。那还有多少“真理”不过是假象啊,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个人认为,我们普遍认为这个世界有圆,是因为,为了方便我们快速进入这个世界,在里面生存下来,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圆形的概念并且坚定的认为世界上有正圆形。其实这是一个“偏见”,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圆。

不确定原理涉及很多深刻的哲学问题,用海森堡自己的话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这一点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有论述,我们不可能知道世界的全貌。

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

不确定性原理对我们的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完全确定性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当前的状态,那么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霍金也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里写到:上帝不但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霍金,英国物理学家

其实荒谬的并不是我们能理解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觉得自己能够理解这个世界

为了方便我们认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后来人类借用了热力学的概念,称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为:熵。所以,我们本应该不理解这个世界,或者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全面理解这个世界才对。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把这个世界“看得透透”的。为什么人类从古自今都对认识世界表现出了极强的“过度自信”呢?

因为,在我们的大多数日常生活中仿佛都感觉不到熵,看上去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那么的按部就班,平淡无奇。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例如我现在正在一架飞机上写下这篇文章,看上去充满了闲情逸致。但是很多人坐飞机就没有我这份淡定了。因为买机票的时候TA就被推销了20元的航空意外险。之所以有人卖也有人买航空意外险,是因为买卖双方都觉得飞机有从天上掉下来的可能性,只是买方认为飞机坠毁的可能性要大于卖方所认定飞机坠毁的可能性。飞机不论设计得多么牢固精密都有可能会坠毁,说明它并不是一直稳定的,它有自己的熵。

在是否坠毁这件事上面,一架飞机的熵价值20元。

不是这个世界无法理解,而是我们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你看,稍微一琢磨,我们就发现熵无处不在。因为熵的存在,人终究会死,地球也一定会毁灭,而且我们并不太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

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人类是一种三维的生物,我们的世界里只有长、宽、高。如果仅仅把我们认知世界的边界设定为长、宽、高,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非常有限,基本上它还算稳定。事实上,世界的边界却因为三维人类的认知局限性而变得有界无边了。就像你在地球上行走,你知道地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宇宙,地球是有边界的,但是你被万有引力束缚住了,如果不乘坐航空火箭,你只能在无边的行走中,眼睁睁看着地球的“界”。

且不论在“两暗一黑三起源”也就是暗物质、暗能量、黑洞、意识起源、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上面人类停滞不前的认知了。仅仅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入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判断里面,真相就变得模糊起来了。

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是光向前进的过程中照到所有事件的集合。所以时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我们能够超过光速,当我们向前看就能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当我们向后看就能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间与光的相对关系还没等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就被人发现过了。

有一个著名的塔楼时钟实验,当你将同一水平线上的两个时钟分别放在一个高塔的顶端和地下室中,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在高塔顶端的时钟会比在地下室的时钟快。当时,人们可能认为这是某种机械故障。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因为高塔顶端的时钟更早接触到阳光。

关于“现在是几点”这个基本常识的认知,只要我们使用一个不太高的塔作为道具,并加入时间这个维度,答案竟然就不一样了,而且“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在同一时空里发生的两个时间竟然都正确。我们怎么还能确信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真相呢?

我们再拿谷歌地图做道具看看空间的欺骗性吧。

假设你是一个成功人士,拥有一栋两千平米的别墅,现在你正在自己200多平米的客厅里面练习高尔夫球。看到窗外无尽绵延的湖光山色,你充满了满足感,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拥有整个世界。

然后我们点击鼠标把镜头拉出你的别墅,俯瞰你的社区,你会发现:你家是这个社区中最小、最边缘靠近山边的一栋房子,其他的豪宅都在海边,而且每一家都配备了一个豪华游艇。因为你买不起海边的房子,所以你连买游艇的资格都没有。你心情开始有点低落了。

再点击鼠标把镜头拉高一些,俯瞰你所在的城市,你发现除了你们这个社区,城市中还有很大一片贫民窟。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但是你也不想造成这么大的贫富差距,你又觉得自己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奋斗得来的,可你又想我能为城市里的贫民做点什么呢?你心中五味杂陈。

这时候你心烦意乱的快速点击鼠标,让镜头急速拉升,一直拉到太空中,你看到地球不过是万亿颗普通行星中的一颗,太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一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恒星而且它已经“星到中年”。最多再过一百亿年它就要毁灭了,当然在那之前地球已经先完蛋了。这时你突然想到,不论地球和太阳快点毁灭还是慢点完蛋,都跟你没有关系,因为你的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很小的一瞬间而已。你本人和你的别墅对于地球和太阳来说也一点都不重要。这时你心理空落落的,你瞬间明白眼前的财富和生存空间根本不值一提,你也过得不一定比贫民窟里面的人幸福多少。

你看,只要加入了空间的维度之后,人对世界的认识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热爱这个世界到厌弃这个世界,最多只需要点击3次鼠标的时间。

我们就把谷歌地图模式想象成我们在空间上逐渐拥有上帝视角并且看清世界真相的过程吧。很快,你就会发现,人类一直撞在一堵三维的认知墙上,永远不可能击碎它拥有上帝的视角。

根据哥德尔不完美定理:你无法在一个系统内实现所有的要素都自洽并且理解它,我们必须跳出这个系统用第三只眼去观察它,才能理解它。可惜人类有可能要被永远困在这个三维的世界中。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就像我们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一样。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哲学领域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看清楚了认知的真相:对于人类来说,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在《超善恶》的序言中,尼采写道: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在还未发表的遗稿中,他还留下一句断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如果尼采现在跟我在同一架飞机上,他一定认为:当我们没有买这份航空意外险,那这架飞机就是一架不会坠毁的飞机;如果我们买了,这就是一架会坠毁的飞机了。

这个观点在哲学界被称为“视角主义”,也就是视角决定事实,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

我个人认为在认知世界的真相这件事情上,哲学与物理学,不谋而合。所以,人们并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而我们在认知世界的真相上的终极困境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至少有五个以上的维度,但是人类却是三维的。所有被我们制造的真相,其实都是假象。可悲的是,我们就像被困在玻璃杯中的蚂蚁一样,乐此不疲的探索着,并且为自己的矫健和发现欢欣鼓舞,但却从来不会发现自己的世界只是地球上一个普通国家的一个普通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张普通桌子上的一个普通的玻璃杯而已。

蚂蚁不是没长眼睛,它只是二维的而已,它的世界里连高都没有。

因此,所有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可能是误解,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也不过是各自的“偏见”而已。所有对这个世界的判断也都可能是错误的判断,这可能才是认知的本质。

为什么认识到认知的偏见对一个正经公关这么重要呢?

因为,对于正经公关来说,人们认定的真相,不过是某个事实的草稿而已。

后记:第一篇文章对正经公关的作业对象“偏见”阐述不够全面,特别是为了缩短篇幅,快速使用了世界的不可知性这个属性,所以后面陆续补上。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