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荆轲以后,皇帝的保卫系统愈加森严,要想靠近皇帝几乎不可能,荆轲被杀,宣告刺客时代的终结,但更贴近我们想象的另外一群侠义人士开始出现,那就是游侠,四海为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盛世汉朝,到处是萍踪侠影,刘邦的许多部下都曾经就是游侠,郭解就是盛世游侠的典型代表。 游侠的道德准则是: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以;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这是老百姓所称快的,却是统治者所憎恶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所追求的自由与朝廷所倡导的秩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水火不容,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在劫难逃,注定要被朝廷一网打尽。 游侠世家 游侠并不是一种职业,但郭解却出身于游侠世家,这对郭解日后的成名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这就好比明星的儿子终究会是明星。 游侠具有明星的光芒,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游侠,你必须有高超的武艺,同时具备勇猛、仗义、豁达的性格。武艺人人都可以练,性格却很少能够练出来。所以,游侠也是一种的稀缺的资源,老百姓看游侠的目光羡慕中夹杂着神秘。 郭解是幸运的,他的性格天生就适合做游侠,更幸运的是,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名噪一时的游侠。天赋加上环境的熏染,郭解想不成为游侠也难。 唯一让郭解无法释怀的是,他的祖父、父亲都没有好下场,都喋血街头。祖父死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劫杀。祖父和他的弟兄们见无米下锅了,于是商量一起去抢劫当地最富有的财主,财主当然是人人喊打的那种,祖父是这样想的,既可以为兄弟们解决肚子问题,又可以为老百姓出一口气。不料,当中的一个弟兄出卖了他们。行动那天,祖父当场被官兵用利箭射死。 郭解的父亲倒没有被兄弟们出卖,但下场更为悲惨。郭解的父亲是汉文帝时期的大侠,父亲的侠名早已远播,一些无法用正常手段解决的事情往往就通过郭解的父亲用非常手段来解决。但到了郭解父亲这一代,义气的局限大打折扣,也就是说郭解的父亲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杀手,只为花钱雇他的人卖命。当地米商的儿子因偷税而入狱,米商花重金请郭解的父亲救出自己的儿子。郭解的父亲权衡利弊,最终达成了这场交易。最后,米商的儿子倒是救了出来,但郭解的父亲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朝廷没有理由不恨游侠,游侠也没有理由不恨朝廷。 郭解也料定,自己的下场不会比祖父、父亲好多少,但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他就没有回头的打算,尽管这是一条血光之路,他也要一直走下去。 郭解父亲在世的时候亲自传授郭解武功,倒不是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他内心里希望儿子走向一条正常的道路,比如考取功名什么的,他知道做一个游侠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之所以教郭解武功,是希望当仇家杀来的时候,郭解能够自卫。 而郭解却对武功很痴迷,对读书认字毫无兴趣,他喜欢动,不喜欢静。郭解对武功的领悟能力远远超出父亲的想象,很快父亲就无法教他了。父亲无奈的叹气,也许正是天意。于是不再强迫郭解念书,任他而去。 父亲死后,郭解开始了他的游侠生涯。 由于祖父、父亲相继被朝廷杀死,郭解对朝廷的恨到了极点。 青年时期的郭解不是以“侠”出名,而是以“盗”出名。郭解和他的党羽常常抢劫官府的钱粮,甚至盗窃达官贵人的坟墓,不抢劫的时候,就在家里私铸铜钱。官府三番五次的捉拿他,可是郭解行踪诡异,官兵们也拿他无可奈何。 所以,在司马迁的眼里,青年时期的郭解名声并不是非常好,司马迁说郭解小时候有一个极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睚眦必报,对看不顺眼的人往往采取报复措施,谁要是稍微违背他的意愿,他都要让这个人付出流血的代价。 这与我们心目中的大侠相去甚远。侠士怎么会这样小肚鸡肠呢?大侠应该宰相肚里能撑船,应该事事、时时宽容才对。但司马迁谅解了他,依然给他大侠的称号。也许年轻时候的郭解太过于意气用事,也许他心中积压的仇怨太多了,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郭解睚眦必报的人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官老爷。郭解有自己的原则,不欺负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不欺负女人。 所以,仰慕郭解的壮士越来越多,这些壮士往往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郭解来者不拒,统统把他们收归门下,教导他们武功,以备日后所需。 外甥被杀 三十以后的郭解脱胎换骨,真正具备了大侠风范,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郭解开始行侠仗义,偷盗劫杀之事完全杜绝。同时,郭解也开始爱惜自己的名声起来。 郭解对自己设下的目标是日行一善。以前他挥霍无度,现在他艰苦朴素;以前他高调张扬,现在他低调谨慎;以前他睚眦必报,现在他以德报怨。 一个全新的郭解出现在老百姓面前,老百姓有福了,遇到什么纠纷就去找郭解,遇到什么困难就去找郭解,郭解慷慨相助。 这才是真正的大侠,郭解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来投靠他的门客络绎不绝,都快超过战国四公子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让郭解很为难的事情。 郭解的外甥喜欢喝酒,有一次和一帮狐朋狗友在家中痛饮。其中有一个朋友不太会饮酒,只不过是来凑凑热闹。三杯酒下肚后,朋友有些醉了,说不能喝了。但郭解的外甥以为他说假话,硬要他继续喝。朋友再三推辞。不料,酒杯被碰掉了,酒洒了一地。郭解外甥升起一股无名之火,认为朋友太不给面子。又想到自己是郭大侠的外甥,不看僧面看佛面,可朋友依然这样,不给他面子,就是不给郭大侠的面子。 郭解外甥越想越生气,好啊,你不喝,我偏要你喝!看谁卯得过谁! 于是郭解外甥非常夸张的倒满了一大海碗酒,要朋友非喝下不可,算是对刚才的失态赔罪。 朋友当然不敢喝,喝下去他可能就起不来了。但他也知道,郭解的外甥不好惹。一时犹豫不决。而其他的人却在起哄,都嚷嚷要他喝下。 最后,朋友拒绝喝酒,要离开。郭解外甥牛脾气来了,挡住朋友的去路,并拔出自己的剑,挑衅道:“想走就把这碗酒喝了,否则我的剑对你不客气。” 朋友也不甘示弱,也拔出了自己的剑:“横竖都是一死,今天我偏不喝你的酒!” 郭解外甥和朋友干了起来,郭解外甥的剑术实在糟糕,几个回合,就被朋友不小心刺到了要害,一命呜呼了。 一碗酒引发了一场血案。 郭解的姐姐闻听儿子被别人杀死了,跑到郭解面前哭诉:“都说你是人人敬重的大侠,现在你的外甥被别人杀死了,你一定要把凶手找出来,绳之以法。如果你不替你外甥报仇,我就把他的尸体放在你门口,不埋葬他。” 要是以往,郭解听到这样的事,肯定火冒三丈,替外甥报仇不用姐姐说,他自然会干。但现在郭解变了,他听了姐姐的讲述,非常冷静,他知道他的外甥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常常惹是生非,为他惹下的祸端已经不计其数了。这回被朋友刺死,肯定有原因。 郭解也知道姐姐在激将自己,于是安慰姐姐,说,一定会调查清楚。 郭解于是派他的党羽追查外甥的朋友。起初,把郭解外甥杀死后,朋友非常后悔,也曾因为恐惧而逃之夭夭。但经过几天的逃亡生涯后,反而想开了,郭大侠的势力遍布天下,自己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郭大侠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何不去自首呢?见了郭大侠,把事情向他说清楚,至于结果就听天由命吧。如果真死在郭大侠的手里也值了。 于是,郭解外甥的朋友跑来自首,郭解听了他的讲述,感慨的说:“你杀了我外甥还有勇气来见我,可见不是一般的人,其中必定有什么缘由,今天听了你的讲述,知道这件事情不怪你。你请回吧。” 郭解外甥的朋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想到郭解就这么轻易的把他放走,战战兢兢的问:“郭大侠,你不替你外甥报仇了?” 郭解说:“没有仇,怎么报?” 后来郭解自己把外甥给葬了,同时告诫他的门下,不要像他的外甥无理取闹,否则出了什么事情,他一概不管。 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郭解有正义,来依附他的人更多了。 以德报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郭解收的门客多了,免不了有一些鱼目混珠之人,他们打着郭大侠的旗号,在外面惹是生非。有些门客专门找郭解以前的仇人滋事,他们瞒着郭解,敲诈勒索这些人,甚至有胆大妄为者,干出杀人越货的事来。 郭解知道了后,立马开除了这些门客,没有任何挽留的余地。之后有什么事情一定得先经过他的同意才可以去做。门客从此亦不敢擅自行事。但仍有屡教不改者,偷偷的替郭解报复那些对郭解不满的人。 郭解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每次出行都要大张旗鼓,现在他出去,不带随从,也不坐车,但是见到他的路人都会起立向他行礼。这天,郭解出去办事。途中遇到一个端坐在他面前的人,挡住了郭解的去路。郭解来了,他也不起立,一副傲慢的样子。原来此人素来看不惯郭解,故意刁难他。郭解也不气恼,走过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个人不识抬举,说郭解不配知道他的名字。郭解笑了笑,绕道而走了。 这件事被郭解的门客知道了,皇帝不急太监急,门客们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把那人杀了不可。 于是,瞒着郭解去调查那人,原来那人姓田,从小没有爹娘,缺乏教养,自幼习得一身武功,以为郭解的武功不过如此,这么多人称赞他,是浪得虚名。于是,挑了一个郭解出行的日子,挡住他的去路,挑衅他,让郭解与他比试。 不料郭解不为所动,田氏大为惊讶,有如此肚量之人他还是第一次遇见。 且说郭解的门客秘密商量着要去找田氏报仇,但最终无法逃过郭解的火眼真睛,把他们怒斥了一顿,说:“同在一个地方,我不被他人所尊敬,是我自身的修养不够,他有什么罪呢?”警告他们说,谁要是去找田氏报仇,他就和谁断绝关系。 门客们面面相觑,无地自容。 田氏听说了此事,为郭解的行为感动不已,但让他更加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 按照大汉朝的律法规定,青壮年的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郭解认为田氏不失为一个勇士,就私自找到县中尉史,让他免除田氏的“践更”。 什么叫践更?汉朝的兵役,一个月换一次,叫做更,有些富人不愿意服兵役,就出钱让穷人替自己服兵役,叫做“践更”。 县中尉史是郭解的好朋友,这点小忙不在话下。于是,每次轮到田氏服兵役的时候,县中尉史有意不通知他,一连好几次。田氏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亲自找到县衙,一问,才明白,原来是郭解所为。 田氏忍不住叹曰:“想不到世间还有如此以德报怨之人。我田某算是瞎了眼了。有眼不识泰山。” 于是,赤膊上身,负荆请罪。见了郭解,田氏打了自己一巴掌,不断的骂自己。 郭解把他扶起来,说:“你不是要与我比试吗?现在就可以了。” 田氏羞愧的说:“不用比,田某就知道自己不是郭大侠的对手了。” 后来,田某投到了郭解的门下,一心一意效忠于他,曾经数次挽救郭解于危机之中。 这件事以后,郭解的名声被传到河内一带。方圆百里的人,无论贵贱,有什么问题不找官府,都来找郭解,只要郭解一出面,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郭解一时成了和事佬,为了老百姓的纠纷四处奔波,虽然劳累,但郭解在所不惜。 这天,洛阳来一个人,求见郭解。郭解问他什么事情。这个人说,洛阳有两个大户人家,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吵得鸡犬不鸣,严重影响了周围邻居的生活。当地官府已经调解了很多次都无济于事,洛阳豪杰也曾数次劝说也没有效果。这个来求见郭解的人正是他们的邻居,实在不堪忍受了,听说郭解有很高的威望,就来找郭解了。 郭解安置好了来人,答应跟他去一趟洛阳,但不敢肯定一定能够化解他们的恩怨。来人千恩万谢,说:“只要郭大侠去了,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备好车马,连夜赶往洛阳。郭解为不打搅老百姓的生活,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悄悄的去两大户人家中,委婉相劝。这也奇怪,两户人家见到了郭解,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很快就握手言和了,还说要一起筹办酒席,为郭大侠洗尘。 郭解谢了他们的好意,说道:“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你们都不听,幸而现在你们听了我的话。但在你们的地面上出了这样的事,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离开这里的好。” 两户人家都明白郭解话里的意思,不再执意挽留,备了上好的马车,一直把郭解送出洛阳城。 迁徙茂陵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今西安古城西北八十余里,陕西兴平县东北。茂陵是西汉众多皇陵中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封上略呈方锥形,平顶。 茂陵始建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当时属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 汉武帝为自己修建了陵墓,不会一个人孤单躺在里面,于是花巨资修建茂陵邑。汉武帝母亲王太后是槐里人,茂陵建在槐里县,含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建元三年,汉武帝为了鼓励人民移住茂陵,给每一户移民发放二十万安家费,赐田二顷。从长安至茂陵修了一条直通大道,起点就是长安北面西头第一门,称便门,又称平门。平、便二字古通用。便门,即平直方便之意。大道跨越渭水,这座渭水桥也被命名为便门桥。由于这条大道,茂陵与长安之间,交通十分方便。 茂陵修好了,谁去住呢?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好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简单的说就是把长安附近那些豪强地主能迁的都迁到茂陵去,以免他们尾大不掉。 主父偃这一高瞻远瞩的建议,既充实茂陵邑,又抑制天下豪强,正中汉武帝的下怀。 于是,汉武帝立马下定诏书,让豪强们都迁徙茂陵。 但谁是豪强地主也有一定的规定,那就是家产达到一定的数目。 织县的郭解此时已经听到了消息,但他认为他家里的资产远远达不到所谓豪强的标准,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迁徙名单中仍有郭解的名字。 郭解不明白,托人问原因。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与郭解有过一面之缘,就在汉武帝面前替郭解求情:“郭解家贫,平日行侠仗义,素得百姓好评,他就不必迁徙了吧。” 汉武帝却说:“正是这样的人更应该迁徙。一个小小的布衣竟然会让将军替他求情,可见他并不是真正的贫困。” 郭解这样的人,曾经处处与朝廷作对,汉武帝怎么能放过他呢?在汉武帝的眼中,郭解那些侠义之举根本不值得一提,郭解这样的游侠就是扰乱社会治安的极端分子,所以,汉武帝痛恨郭解,痛恨游侠。 这就是郭解的不幸了,他遇到了比他厉害十倍的帝王。 汉武帝势必要找机会把这些游侠一网打尽。 于是,郭解不得不离开织县,举家迁往茂陵。 如果是郭解一个人迁徙那就好办得多,可是现在不是他一个人,他还有成千上万的门客。如何安置他们是一个大问题。郭解曾经为了收留逃难的人,耗尽了自己的财产。如今,见郭解有难,很多正义之士纷纷前来帮助。他们驾着自己的马车来到郭解的家门口,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载回去自己收留。这是一件很秘密的事情,每天深夜几乎都有十余辆车来拉载郭解收留的门客,可见郭解收留门客之多。 当然也有誓死要跟随郭解的,无论郭解飞黄腾达还是穷途末路,郭解走到天涯,他们就跟到海角。 对于这些铁哥们,郭解一一抚慰,说等他去茂陵安顿好了,他们再去也不迟。 离开织县那天,织县几乎是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跑到大街上夹道欢送他们心目中的大侠,很多受过郭解恩惠的人忍不住流眼泪。 这样的万民拥戴在古代似乎只有那些皇帝和青天大老爷才可以享受,郭解作为一个平民还是头一次。 遗憾的是,场面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大侠不是坐在豪华的马车上,而是被关在囚车里,汉武帝为了不让那些豪强在途中逃脱,故采用押解的方式,把这些豪强们像罪犯一样押往茂陵。 郭解的门客们心中愤愤不平,高声嚷嚷,说郭解无罪。老百姓跟着他们一起喊,场面一时失控。在郭解的劝说下,老百姓才平息自己那颗火热跳动的心。 老百姓又开始为郭解捐钱捐物,合计共有千余万钱。郭解当然不肯要老百姓的血汗钱,但是这些善良的老百姓跪在囚车周围,说如果郭解不收下这些钱,他们就永远不起来。 郭解感动万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平生第一次留下了泪水。 郭解无奈,对老百姓鞠躬三下,高声谢了他们,收下了那些钱。 老百姓把郭解送到织县城门外,才一步三回头的朝各自的家散去。 郭解走后,织县突然变得很寂寞,像是一座空城。 汉武帝闻听了此事,不经大怒,小小的一介草民竟然有如此巨大的煽动力和凝聚力,幸好把他迁走了,否则料不定会干出什么事来。 汉武帝很庆幸自己明智果断的选择。 亡命天涯 英雄不寂寞,像郭解这样如雷贯耳的大侠走到哪里都不会寂寞。 郭解来到茂陵后,关中豪杰之士竞相来访,有送粮食的,有送家具的,有送车辆马匹的,甚至还有的人为郭解请来了木匠,要为他装修房子。 关中豪杰都以结交郭解为荣,谁不与郭解结交谁就没有资格说话。 如果郭解像在织县那样行侠仗义,爱惜自己的名节,那么他在茂陵的地位和威望不亚于在织县,郭解也想在茂陵有所作为,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时候,他的侄子为他闯下了弥天大罪,并最终使得郭解走向了亡命天涯的道路。 郭解一直担忧的事情终于来临。 郭解的侄子比郭解的外甥更加胆大妄为,当时有一个叫杨季主的人,他的儿子在轵县当一个小小的官吏,就是他提名要把郭解押解到茂陵的。郭解的侄子对杨季主的儿子怀恨在心,找了一个机会,也没有跟郭解商量,把杨季主的儿子杀了。 祸已经闯下,侄子才支支吾吾的告诉叔叔,郭解听了,大吃一惊,脸色大变,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侄子杀死的还不是一般的人,是押解豪强的官吏。杀押解豪强的官吏就是公然对抗汉武帝的命令。 杨季主如果把这件事告到朝廷,郭解一族无疑要灭门。 侄子听了郭解的讲述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吓得面如土灰,扑嗵一声跪在郭解的面前,一边哭泣,一边求饶,让郭解救救他。 郭解将侄子怒斥了一顿后陷入了矛盾的心境,他眉毛紧锁,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果郭解此时像曾经对待外甥那样对待侄子,大义灭亲,亲自把侄子扭送到杨季主的家里,并向杨季主道歉,这件事或许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郭解的威名对杨季主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此时的郭解思想却着了魔,也许他实在不忍心亲手把侄子交出去,也许他担忧杨季主迟早会告发他,到那时就不是侄子一个人死的问题了,他以及郭解的父母亲戚都要死。于是,郭解做出了一个一辈子最不理智的决定,这个决定最终把郭解打入万劫不复发深渊,郭解从此不再是郭解,不再是大侠,而是一个杀人犯、刽子手。 郭解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悄悄回到轵县,把杨季主也杀了。 杨季主父子先继死于非命,这件事震惊了轵县的老百姓,他们难以相信,郭解郭大侠怎么会干出如此残暴的事情?于是,善良的老百姓都宁愿相信,一定是杨季主父子干了不可饶恕的事情,才惹得郭大侠痛下杀手的。 这件事也震怒了杨季主的族人,他们发誓要郭解一家血债血偿。但杨季主的族人势力单薄,在轵县没有话语权,无论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会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没有办法,杨季主的族人只好做最后一搏,砸锅卖铁,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凑齐黄金千两,聘请了一位勇士,让勇士把告发郭解罪行的血书带到朝廷。勇士在重金的诱惑下,快马加鞭来到长安,可就在宫门口,他刚下得马来,还未来得及喘息一口,一把锋利的匕首就割破了他的喉管。 凶手迅速逃离。 毫无疑问,凶手就是郭解派出的,郭解的门客知道杨季主的族人要上告朝廷,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解。郭解狠下心来,派出了杀手。 此时的郭解已经陷入癫狂,如果杨季主再派人告发,郭解同样会派出他的刺客。 郭解的门客来报,已经杀死送书之人。 郭解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问:“信呢?” 门客纳闷:“什么信?” 郭解说:“杨季主族人的告发信?” 门客骇然,一时语塞,当时只顾刺杀送书之人,却忘记将告发信带回来了。 郭解预感到,一场劫难将会向他迅猛的扑来。 郭解已经做好的逃亡的准备,而此时他那不争气的侄子已经畏罪自杀了,这时候自杀一切都晚了,郭解又气又悲。郭家为什么竟出这样的人? 一切在郭解的预料之中,在皇宫门前发生流血事件,这还了得,汉武帝在看了杨季主的族人告发郭解的信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通缉郭解。 汉武帝一直想除掉郭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现在老天给了他最好的时机。 郭解把母亲、妻子安置在夏阳,只身一人逃往太原,几个忠心耿耿的门客要跟随他,郭解执意不肯,他不想牵连更多的人。 郭解来到晋关,要去太原必须得过此关,过此关的人必须要接受关吏的搜查。要是以往,郭解过此关再容易不过,只要一报他的尊姓大名没有人不放他过去。可现在不同往日,现在他的大名却是过此关最大的障碍。 但郭解却胸有成竹,负责检查工作的关吏叫藉少翁,平日里久仰郭大侠的大名。郭解直接找到他,也不避讳,直接向他说明来历,说他正在被汉武帝通缉,请他放他出关。 郭解的口气让藉少翁吃惊,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逃犯!要是换做别人,不是隐瞒就是求饶,却从没有像郭解这样光明磊落的。大侠不愧是大侠。藉少翁本来就仰慕郭解的名声,现在一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于是,慨然放郭解出关。 其实郭解也知道藉少翁不是寻常之人,身上有一股侠气,否则他也不敢如此贸然。 话说汉武帝派出去的官兵四处追捕郭解。先是跑到郭解在茂陵的家,见大门反锁,于是撞开门,一个人影也没有,家产也全部搬走。官兵们扑了个空,心里很不爽,翻箱倒柜,摔桌子摔凳子,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鼓捣了一阵子,也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悻悻离去。 郭解去哪里了呢?料定已经远走高飞了。如何去寻?哪个方向?官兵们摸不着北。 于是,只得挨家挨户的盘问郭解的朋友,料定郭解逃难,一定会寄居在朋友家。不过这也是一件苦差事,郭解侠名远播,朋友遍布天下,一个一个的盘问,要盘问到什么时候去呢。况且,郭解也不一定住在朋友家,住在陌生人家里也有可能,只要说他是郭解,没有人不原意收留他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官兵们硬着头皮也得干。还真有留住过郭解的人家。起初盘问的时候,这些人一字不提,都说没有见过。后来,经不住官兵们的威逼利诱,这些人只好模糊说出了郭解的去向。其实郭解早已离开他们所说的地方。就这样,在郭解朋友的指点下,官兵们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外一个地方,却始终不见郭解的踪影。 也有一些忠义之士,无论官兵们怎么质问就是比说,官兵们也拿他们没办法。有些人家闪烁其词,故意误导官兵们。更有一些人,留住郭解后,举家迁走。就在这些朋友的庇护下,郭解的逃亡就像旅行一样轻松。 这可苦了那些追捕的官兵们,炎炎烈日下,他们汗流夹背,口感舌燥,踏破了铁靴,也不知道郭解到底去了哪了。这是他们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很多官兵都快坚持不住了,都有逃离家乡的打算,但苦于汉武帝的淫威,他们不得不咬紧牙关,追捕到底。 最后终于盘问到了藉少翁这里。这是官兵们最大的收获,也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不过,他们最后的希望很快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郭解不愧是相士的后代,他的外公是汉初著名的相士,郭解没有看错藉少翁。 藉少翁虽然是官场中人,却淡泊名利,侠肝义胆,既然已经放走了郭解,就决不能再把郭解供出去,否则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藉少翁心想,我与郭侠士交情不算深,但郭侠士却信得过我,把我当作知己一样对待,把他的遭遇全部告诉了我,郭侠士披肝沥胆,来投奔我,我又怎能辜负郭侠士的信任? 但藉少翁又想到,如果不据实以告,又不是大丈夫所为,这可如何是好? 藉少翁左右为难,迟疑不决,出卖朋友藉少翁是绝对干不出的,但在其位,谋其责,尸位素餐也是藉少翁所鄙视的,想来想去,藉少翁只好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自杀。 藉少翁想到古时的刺客,士为知己者死,与其利己害人,偷生世上,不如轰轰烈烈,自寻一死,以报知己。 于是,在官兵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盘问下,藉少翁突然拔出剑来,自刎而死。 官兵并一时错愕,直叹藉少翁是一个烈士。 藉少翁既死,官兵们再也无法得知郭解的去向,追捕也进行不下去了,郭解逍遥法外达三年之久。 郭解闻听藉少翁的死讯,悲痛难忍,他知道藉少翁性情刚烈,但却没有想到如此刚烈,为表达对藉少翁的感激,郭解绝食三天。 这就是郭解的奇,仅仅靠不能当饭吃的名声就能让萍水相逢的壮士为他卖命。像郭解这样的侠士,在历史上能有几个人呢?难怪,司马迁要为他立传,而且在所有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写郭解写得最为生动丰满,那时候,司马迁还只不过是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学者。 元朔三年春,国泰民安,汉武帝很满意,于是大赦天下。 郭解以为汉武帝大赦天下当然也包括自己,于是重现江湖。 不料,汉武帝的大赦天下对郭解来说是一个陷阱,一个阴谋,郭解,在劫难逃。 三个月后,郭解终于被官兵们捉拿归案。 据说汉武帝曾亲自审讯过他,汉武帝想亲眼目睹一下郭解到底是一个啥样的人,不料大失所望,见郭解相貌平平,身材短小,这样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名声,真是不可思议。于是,汉武帝下命令,让司法人员把郭解押往他的家乡轵县,一一查办他所犯的罪行。 在轵县调查一番后,司法人员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郭解所犯的罪行都在汉武帝大赦天下之前,按照大赦规定,大赦天下之前的罪犯一律释放。也就是说,郭解也应该释放。 汉武帝正为这事发愁,他可不想放过郭解,但找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呢?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起。轵县的一个书生,有一次陪同司法人员查案,无意中说了一句郭解的坏话,他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算什么英雄好汉?” 这话被郭解的门客听到了,书生倒霉了。郭解门客一不做二不休,把书生杀死,并把书生的舌头割了下来。 这事本来与郭解无关,郭解正在牢狱里呢,但凶犯自称是郭解的门客,这样,郭解有口难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恰在这时,御史大夫公孙弘议狠狠的奏了郭解一本:“郭解本是布衣,任侠擅权,竟以小怨杀人,解虽不知,其罪尤甚于知,应判以大逆无道,罪当族诛。” 这正是汉武帝的心里话,于是,下令屠灭郭解的全族。 消息传来,郭解大笑不已,继而痛哭。他早已料到,他不会有好的下场,但是他还是没有料到,他带给郭家的竟然是灭族的后果。 郭解走了,游侠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