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2“新型养老骗局”,狂卷17亿激怒全网:2.1万老人掏空一辈子积蓄,却等不到一个床位!


文| 有书姜榆木·主播| 赏新晴


前段时间,一条扎心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
一家名为顺祥的养老公司,在6年里骗取老人们17.3亿元的养老金,截至目前只被追回300余万元。


在这笔钱的背后,是2.1万个仍在苦苦追回养老金的老人。
这些老人当中,有人是环卫工人,攒着每月1200块的工资,辛苦一辈子才有十来万的存款;
有人是老年失明,找不到收住盲人的正规机构,于是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渴望在顺祥度过安稳的余生。
这些老人们,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远远甩开,和整日忙碌的儿女渐行渐远。
他们攥着手里仅有的积蓄,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却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走得凄惨而无助。
类似扎心的案件,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据《中国新闻周刊》公布的数据,过去3年发生了近百起针对老人的骗局,平均每起案件的受害人数为771人。
每一起悲剧都加重了我们内心的疑问:
安享晚年这个最朴素的愿望,为何在现代社会变得愈加奢侈?

身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紧握父母的手,不让他们在纷繁的世界走失?

老人被骗的根源: 两代人的渐行渐远
养老诈骗案中的许多受害者,各有各的不幸,却又极为相似,那就是都没有儿女陪在身边。
有人身患多种疾病,不想连累子女,常年独自生活;
有人在老伴去世后搬去和女儿同住了半年,最后决定一个人去养老院住;
有人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儿子在城市打拼,每年只回来寥寥三五天。
社会快速地奔涌向前,冲击着“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根据《2021年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超过6成的年轻人,每年陪伴父母的时间不超过10天。

老人长期和子女分居两地,得不到必要的情感安抚,逐渐认为孩子“靠不住”,或者担心成为儿女的负担。
与此同时,独居老人因为较少与人交流,获取新信息的渠道也有限。
这种安全感和信息极度缺乏的状态,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在文章开篇的养老机构诈骗案中,其中一位姓黄的受骗老人述说了自己的惨痛经历。
2016年春季,他在自家小区附近,遇上顺祥公司的业务员。
在那之后,这名业务员时常带着水果拜访他,还帮忙整理房间,打扫卫生。
老人的老伴前几年患癌症去世,和两位女儿也常年没有联系。
突如其来的关心与体贴,带给老人许久未有的温暖,也让他逐渐放下戒备。
尤其一次参观完养老公寓后,业务员开车送老人回家时闯过一个红灯。
眼看对方为了送自己,被罚一天的工资,老人在歉疚心和感激心的驱遣下,最终用所有养老金,预订了养老院的一个床位。
2019年年底,顺祥公司传出倒闭的消息,老人认为那是不靠谱的谣言,仍期待早日入住自己的养老公寓。
直到一年后,他看到法院的正式判决,才一脸愕然与痛心:
“那些小伙子、小姑娘对我那么好,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会是骗子呢?”
这位姓黄老人的经历并非一个人的不幸,而是无数老人受骗的缩影。
曾经,父母紧抓孩子的手,担心孩子会走失;
如今,孩子忙着各自的生活,年迈的父母却迷了路。
社会阴暗的一面,往往就是透过亲子关系的裂痕,渗入老人们的生活。
只要独居老人存在,针对他们的骗局便不会停止。

瞄准老年人的诈骗, 对他们就是一场灾
很多养老诈骗机构,并非只是一个空壳子,而是确实有养老公寓。
只是这些公寓,只能支撑极少数老人入住。
老人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在这里生活,就对养老机构深信不疑,进而支付高额预付金,预订那个永远轮不到自己的床位。
通过这种精心布局,养老诈骗有着极强的迷惑性,让老人很难防范。
事实上,近些年针对老人的骗局层出不穷,养老诈骗只是冰山一角。
骗子看准老人信息闭塞的特点,专挑各种生活痛点切入行骗。
老人如果没对这些套路事先了解,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在此,科普几个目前最常见的诈骗套路:
1. “健康讲座”
老年人注重健康养生,骗子借此邀请老人参加所谓的“健康讲座”。
讲座上,骗子会通过免费测血压、赠送鸡蛋等小恩小惠,拉近和老人的距离。
紧接着,诈骗分子冒充名医进行宣讲,向老年人推销“保健产品”。
一旦老人受到蛊惑,往往就会购买天价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非但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加重病情,耽误治疗的时机。
2. 冒充公检法
2018年,杭州通报多起冒充政府机关,对老人进行恐吓诈骗的案例。
在这些骗局中,骗子假扮成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机构的公职人员,伪造“红头文件”,声称要对老人进行“逮捕”。
老人缺乏法律意识,对类似信息往往充满恐惧心理。
同时,“不想连累儿女”的心态,又会导致老人不愿向家人求证,最终缴纳高额保证金来“自证清白”。
3. 养老金“理财”
在这种骗局中,骗子不断向老人灌输“物价飞涨,现有退休金不足以养老”的恐慌情绪。
老人想用手里的退休金“钱生钱”,对投资又了解不多,因此就在一步步诱骗中,购买不正规理财产品。
一旦陷入理财骗局,老人最终不仅得不到收益,还很容易背上巨额债务,透支整个家庭的未来。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受骗后,更可能经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
以上提及的诈骗案中,有些老人因为被骗走了毕生积蓄,心脏病突发而被送入医院抢救;
有些老人则因理财而负债累累,家人也被连累着一起偿还债务。
每个人都有人性上的弱点,而针对这些人性弱点的骗局一旦得手,就会成为老人及其所有家人的灾难。



老人安享晚年, 需要两代人“双向奔赴”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孝顺,有儿女的孝,也有老人的顺,是儿女念着老人的哺育之恩,是老人感激儿女的反哺之情。”
颐养天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过程。
抵御骗局的最好方法,不仅要熟悉防骗技巧,更需要的是亲情的羁绊。
两条建议,送给每位子女和老人。
  • 身为儿女

编剧关牧村刚在城里定居时,坚持要将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每次父母住了一两个月,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就嚷嚷着要回乡下。
关牧村很听话地将老人送回乡下,可过几个月又会劝着把父母接回城里。
在那段并不富裕的时光里,关牧村用这种迎来相送,维系和父母的相处。
人到中年,面对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谁都会有力不从心的瞬间。
但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并非多么丰裕的物质条件。
一通几分钟的电话,足以缓释老人内心郁结的苦闷;
只言片语的闲谈,就能让老人更多感知外面世界的变化。
就像养老诈骗案,其实只要多加求证,就很容易识破诈骗机构的谎言。
因此只要儿女,能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老人,老人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不是每个子女,都能给父母提供最好的条件,可有时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能带给老人们笃定的安全感。
  • 身为老人

很赞同一句话:
“人真正老去的标志,不是到达某个岁数,而是停止认识世界。” 人生的晚年,并非是一个等待变老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主动学习的机会。
看过一组数据,有近两亿60岁以上的老人,从未接触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
因为不懂收发短信验证码和手机转账,他们很容易在求助时遭人算计,即使被骗也不自知。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儿女等年轻一代的交流,做一个新时代“进步型”老人,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世上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不图小利尽可能避免伤害,坚持接触新鲜事物就能带来持续的安全感。
养老最周全的状态,其实就是两代人各自负责,彼此体谅。

开国元帅陈毅每次回家,为了让母亲少做点家务,会主动把家里堆积的衣服找出来洗。
母亲顾虑陈毅公务繁忙,每次就把衣服藏起来,并和陈毅说没有衣服可洗。
他们一个藏,一个找,在这种“斗智斗勇”中,母子俩都体会到了对方对自己的爱和照顾。
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这样一份陪伴与默契,能让世上少一位因老无所依而被骗的老人。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今天被骗老人们的无助,可能我们明天也会经历。
多花一点时间,去陪伴关心身边的老人,就是在用亲情驱赶世间的阴暗与算计,还未来一个老有所依的世界。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