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智商不等于智力——看似简单,实际异常复杂的智力

尽管我们很可能已对“智力”非常熟悉,但实际上它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智商不等于智力

  说到智力,就不得不提到智商。现代智力测验的创始人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奥多·西蒙。1904年,法国刚开始推行儿童必须上学的政策,当时的老师们马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速度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儿童学习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却寸步难行,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奈和西蒙决定编制一种客观的测验,来提前甄别出那些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困难的儿童。于是,最早的智力测验就诞生了。

  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这些儿童特别的关注和额外的帮助。尽管现代智力测验由比奈和西蒙创造,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发明出“智商”这一概念,而是由后来的学者发明的。

  “智商”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于1911年前后提出来,英文简称是“IQ”,而中文全称为“智力商数”。IQ的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心理年龄指的是某一种特定表现水平所对应的年龄,可以说当时所有的测验测的都是心理年龄。如果一位儿童进行智力测试,测得心理年龄为10岁,也就是说她的测验表现相当于现实普通10岁儿童的,但她实际年龄却只有5岁,那么按照IQ公式,她的智商为200。

  同样的,IQ最初也只是为了儿童而设计的,并不能用于成人。例如,一位50岁的人在测验中的表现同25岁的人一样好,那么他的IQ则只有50,这明显不合理。所以,随后的智商使用的是“离差智商”,只跟同龄人相比(如今得多考虑生活条件),并配合顺序量表,同时,智力测验测的不再是心理年龄,而是一个人的实际表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比同龄人越好,那么他的智商(现如今,智商指的是智力得分)就会越高,如果表现优于99.8%的同龄人,那么无论他的年龄为多少,智商都至少高达140。

  看到这,有的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另外,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智力测验,都不能完美地反映智力的实际情况。下面有一个真实例子。

  1924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对刚刚移民过来的少数族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智力测验,发现那些人的得分普遍低于本国白人。于是,那些学者就认为少数族裔是“愚钝”的。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另外的学者重新审视了当时的那场测验,发现了问题:智力测验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对绝大多数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而言,英语为他们的第二语言,其中有的甚至还不怎么会英语,再加上当时的战乱生活环境,所以他们当时连阅读题目都非常困难,更别说解开问题并得高分了。随后,这些学者重新进行了智力测验,这次他们在排除了那些语言和生活条件等额外变量之后,发现刚移民的少数族裔的智力“提高”了,而本国白人的“种族优势”消失了。

  影响智力的并不只有遗传

  现在,请让我们从智商回到智力上来。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另外,科学家还认为遗传、生活环境和后天训练共同影响着智力。

  你或许会好奇,在这三者当中,遗传作用的占比是多少?这无法比较,正如一个物体既有重量,又有长度,但我们无法将它的重量和长度进行对比。有的人或许曾见到过“智力的遗传率”这一说法,那么它是什么意思?“遗传率”这一词经常被误解成“遗传在某一事物当中的作用占比”,但它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之间的差异有多少是由遗传所决定的。

  例如,一个人的智力遗传率为50%,得分为120分,并不代表其中的60分为遗传,而是指她与其他人的差异中,如果与一个智力得分为100分的人相比,那么相差的20分当中,有10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如果那位智力得分较低的人通过后天努力,将得分提高到110分,此时,智力得分120分的人再与之相比,他们之间分差将缩小至10分,而在这10分中,这次只有5分由遗传决定。

  生活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缺碘的儿童在补充了碘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之后,他们的智力得分都急剧增加了12分左右;甚至连那里的一些成年人,在解决了缺乏微量元素的问题之后,智力得分都获得了不小的提升。

  智力并非单一,也非不变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智力并非是单一的。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证据来自于学者症候群的患者们,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通常较低,但是他们在某一方面,例如绘画、计算和记忆等方面却异常优秀。例如,198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雨人》的原型金·皮克,他的智力得分只有87分(普通人至少有90分),但他能准确回忆至少12000本书的内容,无论这些书是历史的、地理的还是其他什么的;他还能在一个小时内读完一本书,并记住当中所有的内容。

  而在正常人群当中,尽管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的古诗词水平却没达到专家水平;尽管画家毕加索的绘画能力非凡,但他的数学也不是大师水平;尽管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但他的物理学水平也没达到类似的水平……像他们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智力也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就不再变化。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神经元诞生,以及旧的神经元衰老和死亡,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促进智力的变化。

  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为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这种智力会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那么,晶体智力的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我们不仅可以延缓流体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流体智力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变化正应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