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股市中的一句俗语:「一年三倍易,三年一倍难。」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些困惑。经历了这两年股市的大涨大跌,慢慢地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一方面,是市场风格在切换。
比如你在前两年刚好投资了消费、医药,那么应该赚的盆满钵满,但如果去年依旧重仓两个行业,收益估计就不太好看了。
另一方面,不少小伙伴花了很多心思在「买入」的选择上。
但是对「卖出」却没有想法,眼睁睁看着收益回撤,直至套牢。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收益的稳定性,让财富在长期保持增值呢?
答案是,你得有自己的一套交易系统。
让我们可以照着具体的方法去操作,而不再是单凭感觉去交易。
那么,该如何搭建交易系统呢?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作者马克·泰尔总结了巴菲特和索罗斯,两位成功但风格完全不同的投资大师的共同之处。
在分析了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决策方法后,总结出了一套思考交易系统的方法论。
值得一提的是,当作者将方法论应用到投资后,收益有了明显好转。
在5年里(1998年到2003年),他的股市资产平均每年增长24.4%,同期美股(标普)年均涨幅只有3%。
作者相信他能赚到了更多的钱,普通人也一定可以,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么做吧~
作者提出的这套交易系统,涵盖了个性、能力范围、进入、退出等等一系列流程,看着挺复杂的。
我们不妨把这套体系看作是造房子的游戏——
用「打地基」(投资哲学)-「搭框架」(投资边界)-「精装修」(投资策略)的思路来看。
图片来源:《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先来说说打地基——投资哲学。
提到哲学,估计小伙伴们头都大了,会想到在书本上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类不明所以的名词。
作者在书里下了个简洁的定义,他认为:
不管是买还是卖,持有还是按兵不动,一个投资者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来源于「他对市场运行机制的看法」,这就是他的投资哲学。
就拿上半年的股市波动来说——
有人在4月份的下跌中看到了机会,有人感受到恐惧,对于市场认知的不同产生了成交量,买卖双方互道珍重。
那买卖的决策是怎么作出的呢?
投资哲学家范·撒普曾经说过,你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有关市场的理念。
但大多数投资者很难有自己的思考,他们吸收了各路杂七杂八、相互矛盾的理念,很容易根据市场的流行态度改变看法。
不过,投资大师们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尽管在动机、目标、方法上有所不同,他们能完全清楚每一次投资决策的依据,从而免受市场情绪躁动的影响。
拿买入一只股票来举例。
巴菲特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他能够看清这家企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进而计算出「到现在这家企业现在值多少钱」。
如果市场的价格比这个价值低很多,他就会买入。
而当索罗斯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因为这只股票价格背后的人的认识形成了「反身性」过程,决定了价格可能会涨的很高。
这里介绍一下「反身性」。它是索罗斯最重要的投资哲学,指的是「认识改变现实,而现实又改变认识的过程」。
比如当股价上涨,大家普遍感到自己更富裕了,于是会花更多的钱;
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
这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
这就是「反身性过程」: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循环往复。
接下来,如果这只股票涨了——
巴菲特可能会停止买入,因为在他的投资哲学里面,这个价格可能超过了他能承受的安全边际。
而索罗斯可能会大幅加仓,因为「市场先生」给予了他正确的回应,证实了事先的判断。
相反,当这只股票跌了——
巴菲特可能会大幅买入,因为安全边际更足了。
但索罗斯可能会开始撤退,因为「市场先生」在告诉他,你可能错了。
从两位大师「买」和「卖」的时机选择上截然不同,但都与他们自身的投资哲学一脉相承。
02
确定投资边界
有了买卖的「地基」,进一步的,就要「搭框架」:能力圈、好投资的标准,以及投资组合结构。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1)能力圈是什么?
说到能力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投资自己懂的领域。
那么,为什么投资大师都在劝你要「划定能力圈」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玛丽是一个在房地产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投资人,成名作是买了两座人人都不看好的公寓。
当时这两套公寓的价格涨了一倍多,还有法律官司、内部争斗、资金枯竭的问题,但入行多年的玛丽却认为导致公寓价格过低的问题迟早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解决,最终获得了预期的回报。
但当玛丽参加投资聚会的时候,看到其他投资者高谈阔论医药领域的机会,却止不住的动心。
作者宽慰玛丽,巴菲特曾说「既然股市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去买房地产?」对她来说,这个问题应变成「既然房地产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去买股票?」
从例子可以看到,划定能力圈是取得更高收益的关键。
在能力圈内的投资,我们有机会得到超额收益;而在能力圈之外的投资,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2)什么是好的投资标准?
不同投资哲学、能力圈,也决定了每个人眼中「好投资」的标准。
对巴菲特来说,公司越便宜越好,他的目标是以0.1美元的价格购买1美元的东西;
对索罗斯来说,如果未来走势和他预期的进程一致,那么就能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对于技术分析者来说,当市场的均线、量价指标符合进场标准,就是一笔「好投资」;
对「低估值」爱好者来说,这个标准可以是投资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处于多年来历史低位。
虽然看起来,不同「好标准」会打架,有的是跌了买,涨了卖;有的是涨了买,跌了卖。
但这些标准其实和投资者的个性和哲学是完美匹配的。
3)什么是投资组合结构?
在能力圈内,确定了好投资的标准,我们就可以设计自己的投资组合结构。
从巴菲特的持仓看,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集中度高、长期持有。
从今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报披露来看,巴老爷子前十大重仓股合计占比90%,其中第一大重仓股苹果为47.6%,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另外,对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的持仓时间都超过30年。
索罗斯的风格更加「激进」,不止是重仓,还会动用杠杆。他曾说「重要的不是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你在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
比如他在与英格兰央行对战,做空英镑的过程中,不但把70亿总资产全押上,还借了30亿做空,最终获得20亿利润。
看上去,投资大师「集中性」的特点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分散化」有冲突。
实际上,这得看每个人识别机会的能力,以他们的商业分析功力,一旦决定出手,失败的概率很小,所以他们敢于下重注。
但对我们来说,很难具备这样的研究能力,不如通过配置和分散化获取资产的平均收益,避免犯错。
03
设计投资策略
说完打地基、搭框架,再来说说精装修,也就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最关心的买入、卖出规则。
在书中,作者马克·泰尔把一个有效的投资策略分为以下12个组成部分:
1.买什么
2.什么时候买
3.买价
4.如何买
5.买入的比例
6.投资过程的监控
7.何时卖
8.投资组合的结构和杠杆运用
9.如何寻找投资机会
10.应对市场崩溃等系统性冲击的方法
11.出错了怎么办
12.在系统无效时怎么做
对照巴菲特的投资系统,我们一条条来分析。
1)买什么?
在能力圈范围内,买能看得懂的好企业(好生意、好行业、有护城河、有垄断地位...)。
2)什么时候买?
出现好价格的时候。
3)买价
早期师从格雷厄姆,喜欢买能提供「安全边际」,也就是低于企业估计价值的价格,比如用1毛买1块钱的东西;
后期和费雪的成长股风格更接近,转向用合理价格购买优秀公司,比如买苹果。
4)如何买
付现金。
5)买入的比例
好企业出现好价格的机会很少,当时机出现的时候,倾向于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限制:手头有多少可用现金,市面上有多少股,以及适当的价格能维持多久)。
6)投资过程的监控
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好生意、护城河等)是否能够保持。
7)何时卖
当企业不再符合标准的时候。
比如基本面变化,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价格太贵、估值太高;出现更好的投资机会。
8)投资组合结构和杠杆
低成本的保险金和融资成本。
9)如何寻找投资机会
阅读知名财经媒体出版物(巴伦周刊、彭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季度报告,认为数字比管理层透露更多信息;接电话(喜诗糖果、2008年金融危机接到了雷曼和AIG的救助电话)。
10)应对市场崩溃等系统性冲击的方法
在买入前留足价格上的安全边际,下跌时无需应对。
巴菲特购买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对手们陷入麻烦的时候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长期内提高自己的利润率。
11)出错了怎么办
承认、接受、分析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12)在系统无效时怎么办
停下来:比如1969年巴菲特关闭了自己的合伙公司。
改进它:后期从从格雷厄姆的捡烟蒂式的投资,转变为用合理的价格长期持有优质企业。
04
总结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投资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张图——
图片来源:《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简单小结一下,投资哲学就是底层的地基,由个人的性格、经历、学习背景综合形成的,比如巴菲特忠于「安全边际」,索罗斯坚守「反身性」;
「能力圈、投资标准、投资组合结构」好比是房子的框架,给予我们一套投资的标准;
投资策略像是「精装修」,是具体买卖交易的规则、指南。
你可以根据这套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适合自身风格的投资系统。
这样的话,无论市场是喧嚣还是冷清,市场的情绪都不会干扰你的判断,你也能更加坚定自己的操作,不再犹豫。
好啦,关于《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这本书就先介绍到这里。
对了,书中还提到了7种错误的投资理念和23个好的投资习惯,对投资小白也很有帮助,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