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升高中了,课余时间如何安排?

一位新高一学生家长咨询,孩子的社团活动如何选,什么样的社团活动更有价值。 想起了过去写的这篇短文。
多一把尺子,就多量出一批好学生,这是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的观点。 个人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算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两个。
学校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现自己、最大限度发展自己的机会、搭建更宽阔的发展平台。 现在,几乎全北京的孩子都知道,十一学校比较民主、自由,可供选择的机会较多。 机会多了,你要学会选择。选择,也是一种重要能力。 选择,就意味着有些机会必须勇于放弃。 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想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名师大讲堂、名家大师进校园、校园影院都安排周三下午,一些学生社团也在周三下午开展活动,你没有分身之术,最多选择一项参加。 这个不用我教你,你本来就会。
这里要说的是,当一些活动不是安排在同一天时,是不是我们就要“因为它是学校安排的,机会难得,尽可能参加”呢? 我看不必。 这个活动是你真正需要的吗?它适合你不? 你是因为自己发展需要,还是因为好奇,或者是无聊才去参加的呢?
学校在评优条件里并没有写着“必须参加每一次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只要求了很少的次数。 况且,很多活动都仅属励志教育,如果你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次又不是你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就不一定要参加了。
选择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 而不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 过去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同学,高一阶段学数学竞赛;进高二后,慢慢觉得数学“越学越深、越学越难”,于是转投物理竞赛。 学了两个月物理后,又要转来学化学。 他来跟我商量,我不假思索地一口就回绝了他: “你这样的'叛徒',学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逃跑”。 结果人家又去生物教练那儿“磨”: “**同学智力还不如我呢!他去年跟着高二考生物还得二等奖呢!所以我应该也可以。” 生物老师被他打动了,于是收留了他。 最后还不错,应该是主要拜教练的经验所赐,终于在高二获得了一个市级二等奖,圆了跟他的那位同学比的梦。 虽然比人家晚了一年。
这样的人,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只冲着结果去学,想投机,不知道学习最最重要的是刻苦、深入、默默付出,所以我说他“无论学什么,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他不知道刻苦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而只想看到好的结果,总想“不劳而获”。
我这里不是说竞赛就一定要拿一等奖,而是希望你能: 通过竞赛的学习,切实理解做学问的基本要求,从中学会怎样读书、怎样思考、怎样寻找问题。 只有这样,你在竞赛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 竞赛课程培养出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比如你是一个学习化学竞赛的,将来完全可能不是研究化学而去研究历史、研究政治,但你在化学竞赛课程里练就的思维能力、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帮上你。 特别是竞赛学习过程中训练所得坚定的意志品质,于你今后做任何事情,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说到“选择和放弃”这个话题,还有必要在这里给一些家长进一言。 经常发现我们的一些学生非常忙碌,很多时候连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就不用说老师一般不做硬性时间规定的柔性作业(比如自学自研作业)了。
“我妈妈听说有个老师作文指导特别好,于是让我们几个去听了”; “我们家希望我将来从事经济类工作,周末跟着他们去听股票讲座了”; “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妈妈规定的任务——写日记、写影评、参加摄影比赛……” 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教育最需要的是自由时间孩子真正的发展需要自由意志 近年来,在“全面发展”的旗号下,社会教育机构开设出了无数样的课程,难道我们都要孩子去学习一番吗? 肯定不可能!要有所选择,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以学什么为主。 他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已经9年,期间经历了若干轮次的选择与竞争。 事实表明,他在其同龄人中可能就是以数理、文化、逻辑占据优势的孩子,而高中阶段正是他需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提升文化品质、逻辑思维力的时期。 而我们大 人天天替他安排了几乎全部时间,致使孩子疲劳不堪,连学习的主动性都丧失了,还怎么做到积极发展?
有家长说“我们都是征求了孩子意见的”。 其实你那并不是征求意见,而是诱导、甚至胁迫,常常利用孩子对未来的无知和害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