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乡村空心化、老弱化、荒芜化和集体经济薄弱化触目惊心,如何遏制住这种衰败趋势振兴乡村是一个重大课题。
许多乡村在抵抗环境、经济、社会日益恶化的趋势,而乡村治理先行村也存在着不少有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乡村变好,但何谓之好?我们希望引导乡村变化,但资源能力是否够强?我们希望乡村自治,但如何促发自治的内生动力?我们希望城乡一体,是否就是乡村城镇化?这些一时都难以回答乡村建设的自然性、延续性和可复制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乡村在变化,不在变化中消亡就在变化中兴旺。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部就班地引导农民振兴乡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幸福感。
振兴乡村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重拾乡村风貌,还农村居住生活、发展生产和涵养自然、生态、文化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旅游、康养、医疗、教育、研发、文创等产业,与城镇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方得乡村振兴。
眼下,最紧要的是重拾乡村风貌,也就是重拾乡村特有的面貌和格调。面貌是自然条件赋予的,如地质风貌是乡村的硬件;格调是乡村的风格韵味,有山势水形等自然条件形成的格调成分,但更多的是乡村人文特征形成的独特格调,格调是乡村的软件。重拾乡村风貌就是要恢复、光大乡村的面貌和格调,既要重现乡村美丽风光,更要复兴乡村人文。
我们必须正视乡村数量的减少,一些条件恶劣的乡村自然走向消失,较好的路径是优先选择一些条件合适的乡村,打造头雁工程,再发挥头雁效应,连点成线,连线成面。
(普宁市大坪农场大坪尾村)
重拾乡村风貌头雁工程必须提倡乡村“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格调,提高幸福指数。乡村“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不仅仅只公共场所(政府兜底),私人庭院也需要,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净化污水垃圾污染问题。公共基础服务供给重点要在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乡村可否振兴,都需要保障其基本的人居环境,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建设“花园式乡城”也尤为重要。不仅要解决农民自居,还应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吸引不同需求人员来乡村居住。让乡村变好,还要重视家庭观念、道德、信仰、文化、价值认同,重塑道德秩序。重视家庭的纽带作用,尤其要重视家庭对生育与抚养的责任,并推及乡城和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视乡城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建设,赋予乡城开放、相融、共享、发展特性。
此外,还要合理开发当地资源,传承、复兴乡村文化,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推进基于利益互补的城镇乡统筹发展,鼓励多样化生产经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重拾乡村风貌,就是要让乡村有别于城镇风貌,拥有乡土元素的别样风貌,自然而不缺有心关怀,粗放而不缺婉约细腻,平淡而不缺生机盎然,静守而不缺包容开放,朴野、刚毅、深沉、含蓄。我期待乡村“风貌真古谁似君”,真得自然,古得典雅,异彩纷呈。
(普宁市大坪农场大坪尾村)上一篇
中国乡约制度简史
下一篇
日语动词的13种变形整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