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从农民收入构成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

一、农民收入构成

1、4大构成

按国家统计口径,农民收入构成分为4大块:

◆工资性收入,指务工收入,包括在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的收入

◆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农产品交易收入

◆财产性收入,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入股、其他金融投资)、不动产(房屋、土地、车辆、收藏品等)等所得收入,

◆转移性收入,来自国家、社会、单位及其他家庭的转移收入,包括退休金、事业救济、赔偿、家庭赠送等,主要组成是政府的财政补贴。

2、变化趋势

工资性收入逐年提高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而且,其占比继续增大的空间较大,可提高到50%以上。

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逐年下降并成为农民收入的次要来源,该比例还会继续降低,有可能将至20%以内。

转移性收入近年来增长迅速并有望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有增大空间但有限

财产性收入逐年增大但占比很小,有提升至10%左右的空间

◆2015年来,各种收入占比的年变化减弱,甚至趋于稳定,说明农民增收的动能不够。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但总体偏低。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17元,城镇居民与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69:1。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一要增大农民的绝对收入,二要优化农民收入构成的占比。关键是增大农民增收的动能,重点在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渠道,优先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1、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优先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改造镇区,强化生产经营功能

◆规划建设农村三业融合产业园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分散式农村二、三工业(包括家庭式加工业)发展,引导农民高质量外出务工

2、稳步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看发达国家农业,没有一国能离开政府为主的发展保障,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农业补助政策主要是以保障农场主基本收益、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为目标, 主要包括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奶制品市场损失补贴、灾难援助、交易援助贷款和贷款缺额补贴、作物与收入保险补贴、出口补贴等7种方式。

要梳理各种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优惠和补贴政策,建立乡村发展保障工具、制度和政策。

完善乡村发展保障,顶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确保乡村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上的优先(“四个优先”)得到保障,让“四个优先”带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制度化与常态化。

完善乡村发展保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扭转“先城后乡,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梳理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产业链和企业,建立健全向乡村倾斜的保障制度,引导乡村可以承接且阻碍城市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与企业落户乡村,尤其要保障农产品就地就近深加工,逐步消除城乡发展失衡,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

完善乡村发展保障,促进农村改革。以保障形式完善农业农村支持保护制度、企业家等人力资源入乡保护制度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创业创新人员的权益,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支持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扶持农村产业融合园、农业产业园和高标准农田(包括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行,扶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扶持能工巧匠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

完善乡村发展保障,筑牢粮食安全保障。完善农业“四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农产品加工补贴、畜牧良种补贴等农业补贴和粮食托市“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和其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奖补制度,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代销代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

3、稳住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

政府组织国有企业、有实力的大型私有企业和供销社等社会组织建设农业产业园,兴办农村经济实体,以业务外包方式带动村民务农务工,且实现乡村全覆盖。

4、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研究城镇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管理办法,想办法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延伸阅读:熊孟清.中国当代乡村社会保障的困境及其根本出路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