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神秘院士拿出近1000万人民币,做了这件事......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人民日报突然点名一个人:他叫 刘永坦
想必绝大多数国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而他的真实身份是共和国院士,22岁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后来他被隐藏了很久,
是他让中国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是他筑起我国海防“钢铁长城”,他还拿出近1000万人民币,做的这件事令国人十分震撼!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刚烈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生活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即便他们这样的家庭,也无法摆脱日寇铁蹄带来的沉重苦难,国家蒙难,民以何安。
他还不满一岁就开始逃难生涯, 一直到十来岁才得以寻到安栖之地,那些苦难的日子,父亲对他最多的教诲就是:
国破山河在,科学兴中华。他的名字“永坦”,寄托了父母对他,也是对祖国未来命运最殷切的期盼。永远坦荡,一生坦途,他没有辜负这样的命运。他的未来正如他名字一样,坦坦荡荡!
1953年,一切尘埃落定,刘永坦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随后他被派往清华进修进修。两年过去,他超额完成学习任务,也从这一年开始,22岁的他成为哈工大的一名教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地位极高,如今是985、211,当年是 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 首批世界级一流大学A类。能进入哈工大已是常人要望其项背,可刘永坦,能在 22岁的年纪,成为这所世界级一流大学的教师!真的是很不可思议!


七年后,
一项国家级任务找上了他。研制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年仅29岁的他,担任这项机密任务的总设计师。遗憾的是,整体研制任务刚刚有了明显效果,时代的冲击就扑面而来。

他被安排到黑龙江偏远的小县城,施肥种地。让一个冉冉升起的科技之星,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想而知他的心里有多难过,那些被落下的科研,可能在之后几十年里都无法再弥补。但他满怀信心,即便是黑暗之中,他也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爱国就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千万农民不都是这么辛勤劳苦吗?我有什么好抱怨的?”


1978年一切终于过去,刘永坦凭借扎实的科研“内功”,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班。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他的命运,中国海防的命运, 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伯明翰大学,聚集了世界知名的雷达技术学者,刘永坦的教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在刘永坦到来之前,这里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屈指可数,并且他们都不能接触到核心,只能做一些简单辅助,了解之后,刘永坦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觉得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努力,凭什么要被外国人所看不起呢?他常常提醒自己, 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我一定要为国争光!
他的勤奋、刻苦和才华,得到了谢尔曼的赏识。谢尔曼破例让他帮带博士生,并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这个项目对刘永坦来说,是无比艰巨的挑战,无数个日日夜夜悄无生息的溜走,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400天后,刘永坦完成了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切尔曼的评价是完全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也是通过这次科研任务,刘永坦第一次认识了世界“千里眼”: 雷达。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就此开展了争先恐后的追逐,为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别的国家已经研制更先进的雷达,
中国绝对不能落下,刘永坦说: “这就是我回国要做的事。”


英国想留住他,承诺他丰厚的酬劳,可刘永坦说:“我学有所成,只为回国,在英国,无论我工作多么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终归是在给别人干活。回到中国,我可以堂堂正正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心情是何等舒畅!”
两年后,进修刚结束的刘永坦启程回国,踏上祖国土地那一刻,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 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而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非常艰难。我们有近300万公里海洋面积,但能有效监测的不到20%。看不到、管不到,当别人闯入我们的海域,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把我们的海域全都保护起来?如何守卫我们的海防钢铁长城?这是海防安全最迫切的需求,刘永坦说,中国必须开启新体制雷达的研发。
但要建新体制雷达,在当时的中国简直就是异想天开,难于登天,因为新体制雷研发难度太大,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除了基本的一些理论之外,刘永坦找不到任何资料。


很多专家心里没底说“中国顶尖的研究所,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还有人劝他,新体制雷达的研究风险实在太大,国外的一些国家也想研制,但从没有人做到过,国外都已经是零了,没有先例可循,你还要做这个研究吗?这很有可能是一搭上一辈子,也不会有一点希望!
刘永坦却铁了心,他一个一个找人谈,
艰难拉起六个人的攻关团队,申请课题时,别人问他:“美国做过吗?英国做过吗?没有人做过,你只是有一点理论就可以了?你还是放弃吧。”种种艰难困阻都在他意料之中,可是他有自己的信念: “我相信将来一定能完成, 所以必须要坚持下去。”
一年后,刘永坦提出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两位老专家看过报告之后,激动不已:“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如此详细的论证报告了。”
中国海防海防的辉煌历史, 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第一页。
1983年,中国新体制雷达,正式开始艰难的攻坚战,这是一项神秘而充满未知的研究,也从这一刻开始,刘永坦走向充满风险的未来,前途未知,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广场,危险未知。
800多个日日夜夜,刘永坦主持的预研项目进行了,数千次实验,以及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最终,他完成了,远距离深海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基本构建完成!
但这也只是这场浩渺征途的开端而已。


接下来的试验艰苦到无法想象,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条件恶劣的事业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调试初期系统死机频频出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大型控制程序,加上发射、接受、信号处理、显示,如此庞杂的系统,任何一个微小故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刘永坦拼了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每一个程序开始查起,作为主帅,他承担着比别人更繁重的工作。
在荒芜的实验场地,风沙扑面,有时候赶不上吃饭就用黑馒头充饥,困了就在板凳上凑合一睡,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击垮了刘永坦,他的腰间盘突出变得越发严重,疼痛难忍。甚至有一次在攻克某个关键技术时,他因为劳累过度直接倒在了现场,在病床上,医生给他下了禁令:“绝对不能再回试验场地,必须要卧床休息几个月!”可刘永坦忧心于实验攻坚,他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坚持远程指挥。
缺少资金,没有技术,人才无几,顶风冒雪日晒雨淋,日夜攻坚绝不止息。终于1990年4月3日,这是中国海防最难忘的日子, 刘永坦 第一次完成了, 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试验!这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突破。当被雷达监测到的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所有人喜极而泣。
当初夸下的海口,许下的宏愿,如今终于得到实现,很多人觉得他也该歇歇了,毕竟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可刘永坦说:“事情没完,必须继续往前走。”


这是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路,海防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远距离探测雷达还未实现,这些国际性技术难题,就是美国和英国至今都没有完全破解。而60岁的刘永坦带着团队,继续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在2000年,攻克了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一系列国际性难题!刘永坦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的同类雷达相比,
我国的雷达系统规模更小,精度更高、造价更低, 核心技术已经属于世界领先地位!刘永坦说:“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绝不像外面的封锁低头,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往前走就对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刘永坦不光成为卓越的雷达技术帅才,还是桃梨满天下的育人恩师, 他的团队从此被 称为“雷达铁军”。


而在刘永坦获得“双院士”之后,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刘永坦摘得桂冠。2020年8月3日,他做了一件让人震撼的事: 将所得奖金800万元, 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人才培养。


这位老科学家,兢兢业业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隐秘了一辈子,他没有去享受国家给他的更好待遇,而是选择了将一切全部都奉献给国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今年他已经83岁,还是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还是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却将如此高额的奖金,用于人才培养,这位老人的心里,装着海防,装着国家,装着祖国未来,唯独没有他自己......


碧海铸剑,哪管它巨浪滔天,丹心一片,六十年风雨无悔。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刘永坦,拉开了共和国海防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是他,在一片荒芜中无中生有,催生了我们保家卫国的火眼金睛,是他,以并不伟岸的身躯,生生将中国落后的雷达领域,拉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
个人生命在危险之中,却领国家走向安全地带,心怀梅风傲骨,胸有千里江河,此一生,他只为中华而生!今天让我们一起,向刘永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道一声感恩: 感谢您一生为国奉献, 致敬您一身坦荡风骨!
EN D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