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勤学苦学真学


乐学与勤学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快乐地学习?这是迫切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所谓“为了将来不需要教”就包含着让学生从内心喜欢学习,能够主动地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督促着学习,这就是乐学,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品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调查发现,孩子成绩不好90%以上的是懒惰造成的。很多家长感叹:孩子怎么这么懒?孩子就像一辆汽车,要想汽车跑得快,首要是动力足。乐学也许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勤奋学习,只有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古有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足见,勤是多么的重要。

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古罗马有个青年,生来胆怯,说起话来结结巴巴,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每天早晨,他口含石子,面对大海,反复地练习再练习,他的勤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雄辩家。他的条件并不优越,可他坚信“勤能补拙”,他的勤奋最终得到了回报。古往今来,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但是,勤学并不等同于死学,人们要在不断的勤学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我。如果这样,学习将渐渐地不再是种负担,而自我也将溶入学习的乐趣之中,这就是乐学。勤学是一个阶梯,乐学是一把钥匙,只有用好这两样东西,才能最终攀上成功的顶峰。

乐学与苦学

时下,一些老师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句来教育学生,并指出,要读好书非下苦功不可,且列举了许多古人苦读的例子,如“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当然,这样教育学生并非有错,但倘过分强调苦学,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结果反而“欲速而不达”。所以,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学习虽然需下苦功,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并教会他们在“苦中求乐”,在“乐中勤学”。 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多是在无自觉意识下完成的。 学习本质上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一种思维活动,人的大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

现代的中小学生,心理压力太重,家长望子成龙,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就只有在啃书本中度过,如笼中之鸟,很少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整天被苦闷、不满的情绪所困绕,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过度期望值,孩子是很难达到要求的,有些孩子可以忍受,可有些孩子就索性放弃追求,产生了厌学心理,欲速则不达。

常听到有说:“唉!终于又熬过了一节课!”那种口气里带着劫后余生的欣喜,那种表情里带着美梦一般的幻想,中间还加杂着些许难以言表的无奈。学习真的很苦吗?读书真的很枯燥无聊吗? 想驾着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是何等的苦啊!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借光、程门立雪……自古以来,在知识的海洋里拼搏,苦不堪言,但他们以苦作舟!想天奔波于一线,马不停蹄,紧追慢赶。大脑不停地转,眼睛不停地看,耳朵不歇地听,手中不断的写,心中还得时时的记,丝毫不得松懈,忙啊!都有这样的感慨: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苦的一段时间!闻鸡起舞,沐着晨风朗读,伴着晨曦背诵,迎着朝阳上学;在夜深人静之时,仍在挑灯奋战,苦啊!为了一道难题,抓耳挠腮,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背完一篇课文,忧心重重,坐立不安,这是何等的累啊!一天天的,一年年的,学生就是这样“熬”过来的!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累啊!

确实,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用苦学精神激励学生无可非议,明代曹端曾说:“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但是“苦”字当头,过多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只重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当为一道题束手无策时,忽的明白了解题思路之后;当终于背会了一篇文章之后。难道你没有“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兴奋心情吗?读书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了人间的各种真情,赋予了丰富生活的经验。当在漫无边际的长夜中独行时;当在人生失意的冬天郁闷时;当处在困境页孤独无助时;当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不定时;不就是书陪伴我们,帮助我们克服一个个的困难吗? 学习也许是很累,读书也许是很苦,但是不吃得苦中苦,哪能为人上人。古语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难道没有感受到读书学习带给你的快乐吗?我们要的不是苦学,要的是乐学,要的是兴趣,其实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刻意的学习很累,只会事倍功半,所以,要想学好习,就必须先变苦学为乐学!

乐学与真学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是乐学与真学齐飞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放飞情感和快乐的乐园。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神情投入;教师悉心倾听,真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对话中引导,在对话中感悟。,思维的闸门便开得越大,课堂上思维碰撞的浪花也就越多,课堂就越能显示生命的活力。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敏化语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在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中,过程充分展示,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在求美的课堂中不仅有知识的建构,方法的生成,更有学生疑惑的萌生,情感的流淌,心灵的感动。以生命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灵动的。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情感流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质的积淀,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此时的课堂,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老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