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内容是赵洪钧老师新著《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的内容。
三、小青龙汤[3]
今《方剂学》教材说,小青龙汤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小青龙汤的止喘作用,且特别说明它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是中医治此病的最佳方剂。
由于张锡纯先生对此方的认识颇具启发,这里引出他在《医学衷
[1]葛根芩连汤:麻黄、桂枝、甘草(炙)、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2]柴胡桂枝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
[3]小青龙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先煮麻黄,水一斗至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伤寒论》)
【按:1两(3帖/1帖)≈13.8g/4.6g;五味子半升≈38g/13g;半夏半升≈42g/14g】
中参西录》中所述认识过程。他说:
伤寒、温病心下蓄有水饮作喘者,后世名之为外感痰喘,此外感中极危险之证也。医者若诊治此等证自逞其私智,无论如何利痰、如何定喘,遇此证之轻者,或可幸愈,至遇此证之剧者皆分毫无效。惟投以《伤寒论》小青龙汤则必效。……
愚初为人诊病时,亦不知用(洪钧按:即小青龙)也。犹忆岁在乙酉,邻村武生李杏春,年三十余,得外感痰喘证,求为诊治。其人体丰,素有痰饮,偶因感冒风寒,遂致喘促不休,表里俱无大热,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满闷,不能饮食,舌苔白腻,其脉滑而濡,至数如常。投以散风清火利痰之剂,数次无效。继延他医数人,皆无效。迁延日久,势渐危险,复商治于愚。愚谂一老医皮隆伯先生,年近八旬,隐居渤海之滨,为之介绍延至。诊视毕,曰:“此易治,小青龙汤证也。”遂开小青龙汤原方,加杏仁三钱,仍用麻黄一钱。一剂喘定。继用苓桂术甘汤加天冬、厚朴,服两剂全愈。
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自咎看书未到,遂广阅《伤寒论》诸家注疏,至喻嘉言《尚论篇》论小青龙汤处,不觉狂喜起舞。因叹曰:“使愚早见此名论,何至不知用小青龙汤也。”从此以后,凡遇外感喘证可治以小青龙汤者,莫不投以小青龙汤。而临证细心品验,知外感痰喘之挟热者,其肺必胀,当仿《金匮》用小青龙汤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迨至癸巳,李杏春又患外感痰喘,复求愚为诊治。其证脉大略如前,而较前热盛。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三钱,为其有热又加生石膏一两。服后,其喘立止。药力歇后,而喘仍如故。连服两剂皆然。
此时皮姓老医已没,无人可以质正,愚方竭力筹思,将为变通其方,其岳家沧州为送医至,愚即告退。后经医数人,皆延自远方,服药月余,竟至不起。……
我建议读者,再认真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所载“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之法”一文,必有很大收获。
以下试举古今验案3例。盖验案很多,不遑多举。
案1:咳喘(温载之医案)
张云亭年届古稀,冬日患吼喘咳嗽,医谓肺虚水亏,概用补肺滋水之剂,愈服愈剧,甚至喘息胸高,不能睡卧。每夜坐以待旦,自分必无生理。其子求余诊治。审其脉现沉紧。乃寒入少阴,水气凌肺,宜用小青龙汤温散寒邪。其子见有麻黄、细辛,恐其年老不胜药力。余曰:此方乃和解之剂,有开有合,非大散之品。常云有病则病当,非此方不能平其喘咳。其疑始解,煎而服之。次日,喘平咳止,身始安枕。随用温平之剂,调理而愈。(《温病浅说温氏医案·年老气喘》)
洪钧按:略通西医者,必知此案是支气管哮喘。患者十分痛苦,自分必死。盖喘剧不能卧,常人皆知十分危险。温氏投小青龙汤一剂即喘平咳止,足见此方神验。又,温氏不以解表视此方,谓其乃和解之剂,此说虽非全无道理,却非仲景心法。无论如何,知道此方善治哮喘,即有见地。
案2:咳喘(邢锡波医案)
斐某,男,25岁,学生。
病史:患者自幼即患咳喘,每至节气变化即发作加剧。今天气骤热,汗出贪凉而诱发。初起咳嗽喘促,喉中有水鸡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唇面有时紫绀,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喘轻时亦有痰声。其痰呈泡沫状,胸满不舒,头眩痛,食少纳呆,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烦热自汗出,冬轻夏重。脉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寒饮内蕴,升降失职。
治宜:散寒涤饮,平喘宣肺。
处方:白芍12g,桂枝10g,杏仁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清半夏10g,麻黄8g,干姜5g,细辛3g,甘草3g。
连服2剂,咳喘显著减轻,胸闷舒畅,喉中已无痰声,食欲好转。脉现沉滑,舌质红润。是寒饮已去,伏邪化热之象。仍宜宣肺平喘,豁痰清热。
处方:生石膏15g,杏仁12g,麻黄10g,葶苈子10g,炒苏子10g,清半夏10g,桔梗6g,五味子6g,瓜蒌仁6g,细辛3g,甘草3g。
连服4剂,咳喘已平,头不眩晕,呼吸顺利,食欲增进,精神恢复。后以疏肺化痰,健胃降逆之剂调理而愈。
洪钧按:此案更是典型的支气管哮喘。邢氏最初所用方即小青龙汤加葶苈子,亦无不可。但须切记,小青龙汤治喘必用麻黄(还有细辛、五味子、桂枝、干姜),尽管仲景法小青龙汤见喘或去麻黄且加杏仁。我认为,小青龙汤治咳喘,生石膏并非必用——见有热象再用。[苏:此案的初诊是否可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烦热自汗出”而加生石膏?]
案3:喘息性支气管炎(赵绍琴医案)
祁某,男,47岁。
初诊:喘咳10余年,遇寒即发,痰多清稀,甚则喘急不能卧。近因感寒,喘咳又作,入夜尤甚。舌白苔腻水滑,脉象沉弦,按之紧数。寒饮相搏,气逆上冲,喘咳由是而作。温化寒痰,以定其喘,小青龙汤法。
麻黄6g,桂枝6g,半夏10g,细辛3g,干姜6g,白芍10g,炙草6g。七付。
二诊:药后喘咳渐减,痰量亦少。脉仍沉弦,仍以前法进退。
麻黄3g,桂枝6g,半夏10g,细辛3g,白芍10g,干姜6g,炙甘草6g,杏仁10g,旋复花10g。七付。
三诊:两进小青龙汤,咳喘渐平,食少痰多,脉沉已起,舌白苔润。仍宜宣肺化痰方法。
苏叶子各10g,杏仁10g,浙贝母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炒枳壳6g,桔梗10g,焦三仙各10g,半夏10g,陈皮10g。七付。
药后喘咳皆止,纳食增加。嘱其忌食寒凉饮食,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以防其复发。(《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洪钧按:赵氏见咳喘用小青龙汤,且连用14日,可谓卓识。可惜第三诊全用止咳祛痰药。又小青龙汤用量较小,故效果不甚满意。由此案也可知,多年的哮喘很难一服即愈。此类患者多有全身正夺,特别是肾气不足。故我治此证,每于初诊即加用补益药,特别是熟地、参、芪、生山药等。如此用药十九以上疗效甚好,不必担心补益药不利于除饮和宣肺化痰。
案4:支气管哮喘(赵洪钧医案)
冯某,女,70岁,威县时庄村人,2004年8月23日初诊。
约40天前发生气短如哮喘样,连续输液26日好转。但是,近10日来腹胀渐重,全身乏力并多汗。一般情况可,饮食、睡眠可。面色和双手均显苍白。心肺听诊大体正常。无下肢水肿。无既往史,无其他重病史。脉弱,舌淡。血压120/70mmHg。处理如下:
陈皮10g、茯苓15g、半夏8g、苍术6g、桂枝15g、五味子10g、川朴6g、枳实8g、乌药8g、党参10g、黄芪15g、附子10g、干姜5g、白芍15g、麻黄4g、川芎5g、甘草4g、生姜20g。常规水煎日一付。
香砂养胃丸[1]6g日2次;金匮肾气丸9g日2次;藿香正气水5ml日2次。
8月27日再诊:腹胀大好,体力大好,仍有小汗,脉象接近正常。舌略淡。上方去正气水,加百喘朋1片日3次。
2005年7月25日四诊:近日连阴雨,旧病复发。喘不重,但不能活动,在家服西药胃肠反应明显。双肺听诊可闻哮鸣音。脉舌象大体正常。仍守上年8月27日方。
2006年9月5日六诊:旧病复发三四天,服西药无效。脉略有弦象,舌象可。血压120/70mmHg。无下肢水肿。仍守上方。
[苏:据《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P111,此案还有后续“2008年7月4日七诊:2007年夏天未发作。近日又有小气短——明显较前几年发作时轻。仍守上方。”]
按:70岁的人首次发作呼吸困难,应该首先怀疑心力衰竭,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检所得都不支持心力衰竭,仍应按支气管哮喘治疗。此后两年均在盛夏发作,也不支持老慢支或肺心病。故小青龙汤加减效佳。此人再未就诊,应是根治了。又,患者三次发作均在盛夏雷雨天气前后,故完全用感寒解释哮喘也不准确。此所以西医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之说。又,我不是照用的小青龙汤原方,但其中的要药全部有(麻黄、桂枝、白芍、五味子、干姜),惟缺细辛。最好用上。同时用金匮肾气丸就是补益肾气。百喘朋含麻黄素,故同时用之就等于中药中加量了麻黄。
下一篇
地理峦头诀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