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甲骨文作“”或作“”。对“中”的本义猜测颇多。第一种说法认为“中”像一测天仪,中间一竖表示测天仪的立架。“”是安装在“丨”上的一个望台,供古人观测天象之用。“丨”上的如同飘带类的东西,是用来测量风向的。在甲骨文中,“中”字上的上下四根飘带,总是向着一个方向。不是同时向右就是同时向左,绝没有其中两根“飘带”向左,而另外两根飘带向右的现象。因而更有理由确定飘带是用来测风向的。(参见李圃《甲骨文选读·序》)
第二种说法:“中”像将一面旗帜插入“”中央。“”表示某一区域或某一范围,“”为旗帜。这与商代“立旗”以观测风向有关。由于“中”的本义是“建旗于口之中”,由此引申为左、中、右的“中”,“中”便有了“中间”、“中央”之义。(参见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第219页)
“中”字的金文,其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则由金文省减而成为“”。对此“中”字,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中”为象形字,描摹一支箭射向靶子的中心。也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字里,“”是目标,中间穿过的一竖,表明它的位置正处于中间。其实这些解释均不足以令人信服。《说文解字·丨部》:“中,内也。”许慎将“中”释为“内”,即“里”的意思。显然这是“中”的引申义,不是“中”的本义。如《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郑玄注:“国中,城内也。”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出身的诗人。一天,一个很爱写诗的僧人听说皎然的诗写得很好,便带着自己写的一首题为《御沟》的诗作去请皎然指点。皎然看后觉得其中“此波含圣泽”一句写得不好,便对那位僧人说:“诗中的这个‘波’字用得不妥,是否考虑改一下?”那个僧人听了皎然的话,颇不以为然,竟怫然而去。但是皎然料定,这首诗的作者想不通只是暂时的,他必然会想通,想通了还会回来找他的。于是在自己手上写了一个“中”字,握之以待。
没过多久,那个僧人果真又回来了,并且高兴地对皎然说:“你的意见很好,我考虑再三,‘波’字用得不太妥当,我想将它改为‘中’字如何?”皎然这时不慌不忙地把手一伸,以掌上的“中”字相示,两人都高兴地笑起来。
“日”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楷书均为象形字,像太阳之形。甲骨文的“日”写作“”,金文作“”或“”,小篆与楷书相近。为什么“日”字只有金文才是圆的,而其他的文字均为方或准圆呢?甲骨文的“日”之所以为准圆,是因为这种文字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笔画很难刻得圆转。而小篆和楷书的“日”均为方形,主要是因为圆形难写,为了美观起见,因而写作方形的“日”。“日”从甲骨文到楷书,虽然外形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无论圆形、准圆形或方形的“日”字中均有一短横,学者们认为这一短横指太阳发光的黑子。从“日”字的构形,我们发现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十分细致,研究颇深。《说文解字·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许慎讲的是“日”的特征。在他看来,“日”(即太阳)是由极盛的阳气构成,所以是那样圆实,从不像月亮那样出现缺月。因此,许慎在释月时说:“月,阙(缺)也。”可见,“实”是对“缺”而言的。
上古太阳均称“日”,不叫太阳。“太”为“极”,“阳”为阴阳之“阳”,指阳气。阳,在上古还指日照充足之地。古人认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是阳光充足的地方,因而称阳。“太阳”就是极盛的阳气或阳性之物。如《汉书·律历志》:“阴气受任于太阳。”其意思是阴性的东西受阳物的影响而受孕。“太阳”指“日”,大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如《世说新语·宠礼》:“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其意思是假使太阳与万事万物的光亮相同,我将瞻仰什么呢?由于太阳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并引人注目的天体,在古人看来,太阳是永远光芒四射的发光体,它是永恒的,因此人们对太阳十分崇拜,并把它说成是一个人格化了的神。甲骨文中的“日”许多地方就是指日神。如“”(帝日)(库九八五),其意思是对太阳神进行祭。“太阳神”在人们心目中是神仙中最尊者,因而历代帝王也将自己比做“日”。
一天,孔子出游到东方去讲学,在路上听到两个小孩正辩论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他们最近,什么时候离他们最远。一个小孩说:“当然是早晨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中午太阳离我们最远。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盖,到中午时仅一个盘子那么大。”
另一个孩子则反对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最近,早晨的太阳离我们最远。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很冷,到了中午时天气却很热。”
在他们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正好孔子经过这里。两个小孩见了孔圣人便急忙上前向他请教,孔子听后,半天答不出来。两个小孩扳着手笑道:“还说你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可你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啊!”
北宋时,朝廷中流传着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有时也巧对谜语的故事。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作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一听便知谜底是一“日”字。可他也不直接回答,也写了一则关于“日”字的谜语去解王安石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中了。”原来他们的谜底都是“日”。( 《汉字的故事》 作者: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