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是以“数”为基本符号,用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质与量及其联系的文字统称。由于它给人以具体、准确之感,在应用文中往往成为真实材料的代名词。应用文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或需描摹事物的“量”,或需分析事物的“率”,或需明确事物的“序”,都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量与质的分析,也就都离不开数字。
如果说观点是应用文之“灵魂”的话,科学的数字表达则是应用文 “血肉”之体现。因此,应用文的写作者不但应养成重视数字、搜集数字、用真实数字说话的好习惯,还要注意在主题的引导下,讲究数字的运用方法与技巧,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一、应用文写作中的数字转化技巧
我们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搜集和运用到的数字很多,这些数字有的反映某一事物的数量,有的反映事物的发展状态,有的说明某一类事物所占的比例等等。很多人认为数字只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形式枯燥,信息单一。其实不然,有时只要我们对数字做些必要的转化加工,马上就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写作指向,进而使数字显示出鲜活的生命力。
(一)求和法
即根据需要对某一数字进行求和计算,利用具有一定震撼力的和数,让人从不起眼的事物中看到其作用,从而达到特定的引导目的。如某公司一位职工注重节能减耗,每完成15个合格零件的生产任务就可以节约出生产一个零件的原材料。秘书部门在其宣传材料中测算出这名职工一天能为公司节约成本35元。如果每名员工都能这么做,全公司一年可节约生产成本350万元。通过求和,让大家看到了人人节约的作用,因此很快在公司掀起了节能降耗的热潮。
(二)平均法
平均法则反其道而行之,在有反映总量数字的情况下,根据影响总量的某一要素进行平均化处理,测算出单位数值,以达到突显主题的目的。如某汽车公司宣传其日产小轿车1000余辆,由于大多数读者不熟悉汽车行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反响平平。在接下来的宣传中,作者加上了“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辆轿车出厂”的字眼后,读者很快就对该厂的生产能力产生了兴趣。笔者的一位学生曾写了一则新闻稿,报道其所在的单位年实现利税800多万元。由于该单位是一家县属的小单位,知名度不高,800万元的体量也不算大,因此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笔者了解到该单位只有40余名职工,劝其改为“人均实现利税20多万元”。该新闻稿马上被采用并直接用“某单位人均实现利税20多万元”为标题。可见,平均法用得好,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功效。
(三)比较法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将反映事物某一特性的数据与同类事物或自身的过去水平相比较,是我们分析事物优与劣、好与坏的重要方法。当然,应用文写作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争高低论长短。高明的写作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用比较法达到特定的写作目的。如某公司因多名工人投诉工资过低,被政府相关部门责令写出检查报告。该公司在报告中写道:“本公司一线员工人均月工资××××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元,但比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高出560元。从××区来看,本公司的工资水平高出全区工资水平361元,在区属企业中居前5名。”这段话中,写作者通过四次数据比较,在承认自身不足的同时,不经意间宣示了自身的成绩,而将工资水平偏低的责任归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从而大大减轻了自身的责任。
(四)借用法
有时我们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或挖掘某一数字的内在含义,需要借助其他事物配合说明,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变隐性为显性的目的。如辽宁阜新市50多年来累计生产煤炭5亿多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绝大多数读者对“5亿吨”这一概念没有认识,也无法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作者就借用卡车这一大家熟悉的事物交代:如果用60吨的卡车装,阜新产的煤可以绕地球赤道四圈多。这里,小小的借用手法,便赋予了这两个不起眼的小数字如此大的魔力,让众多的读者瞬间了解了阜新的付出与贡献!
(五)延伸法
所谓延伸法,是指利用思维的延伸性,从某一数字指向的事物出发,根据写作目的适当地展示其功能、作用和影响,从而让人们对某事物有更清楚的认识。如:很多人一年之中要用掉数十粒钮扣电池,而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这里,作者从钮扣电池出发,进行了两次延伸:一是将一粒电池与600立方米被污染的水进行关联;二是将600立方米被污染的水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废旧电池污染的严重性,令人警醒。
(六)模糊法
一般来说,数字的准确性与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是相矛盾的,二者往往不应当关联在一起。事实上,应用写作中的某些数字在必要时必须作模糊处理。一是某些数字本身不确定或无法确定时,用模糊的数字恰恰是最科学的表述。如某单位在一份材料中向上级报告说,该单位有92.6%的同志参加了农村对口帮扶活动。上级在审核中发现,该单位共有56名职工。按92.6%计算,应当是51.856人参加了扶贫活动。而扶贫活动参加者应是有一个算一个,何来的0.856人呢?由此,对材料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其实,该单位只是近90%的人参加了这一活动,过分地追求所谓精准反而适得其反。二是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有时需要有意用模糊的语言代替准确的数字。如某公司有四位同志因工作大意给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公司已作出相关处理,四位同志对此也有了深刻认识。如果领导在职工大会上强调责任意识时,还要说到有四位同志如何如何,会给人一种揪人辫子不放手之嫌,同时也会给这四名同志增加压力。此时,用“少数”“个别”这一类模糊词语代替“四”字更有批评的艺术性。
二、应用文写作中的数字综合运用技巧
根据需要对数字进行转化有利于单个数字更好地发挥作用,但遇到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多个或多组数字时,仅靠简单的转化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需要作者从写作目的出发,分析不同性质数字的作用,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数字进行统一布局。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写作目的。
(一)点面结合,在综合分析中反映事物的发展全貌
这里所说的“点”与“面”是借助数学的说法指代写作视域内不同性质的数字。“点”指那些反映某一方面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数字;“面”则指反映事物整体或全貌的数字。
就相互作用而言,“面”由“点”生,也就是说反映“面”的数字是由反映“点”的数字汇总而来;“点”能证“面”,即有了“点”上的数字支撑,“面”上的数字才有根基,可信度才能增强。因此,应用写作在数字运用上强调点面结合,不仅是要让读者能在不同层面上全面了解事物,还要便于读者确定、分析这些数字中蕴含的信息。
以总结为例,如果我们要反映某单位一年的工作成绩,既要用数字交代单位取得的总体成绩,也要分析不同部门的发展情况和主要发展指标的实现情况。这样,读者才能对该单位的工作成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由面析点,在典型分析中反映事物的发展差异
点面结合固然能让人们对事物有整体上的认识,但它只是一种平面的、静态的认识,不能明显地看到事物间的差异。事实上,事物的发展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阶段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只有分析出这种不平衡才有利于我们找到影响事物发展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因此,在应用写作过程中,有时需要从已掌握的“面”上的数字出发,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点”进行剖析。通过解剖麻雀,分析事物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及其原因。
如“2012年,公司实现利润1080万元,但各分公司发展不平衡。其中××分公司实现利润320万元,占29.6%;××分公司在规模相近的情况下仅实现利润51万元,不及总量的5%。”这段话中,作者从单位整体效益出发,选择效益最优和最差的两个二级单位进行分析,配以适当的修饰词,鲜明地指明了二者间的差异。不着一字,但一褒一贬的写作目的已表现得十分清楚,引导人们去了解、分析原因。
(三)积点成线,在动态分析中反映事物的发展轨迹
在应用写作过程中,有时需要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不能只是静态和孤立地理解和处理数字,而需要对某些数据进行连续搜集和动态分析。一般来说,某一数据的变化总是受到一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这些影响数字变化的因素与数字本身的变化放在一起进行动态分析,就会清晰地呈现出事物的发展轨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近年来,公司狠抓产品质量,残次品率不断降低。2010年,公司决定对各分公司的残次品率进行单独考核,当年残次品率从上一年度的7‰降为6‰;2011年,公司出台了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残次品率纳入职工个人工资绩效考核体系,残次品率降为3‰;今年初,公司针对产品生产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技能比武活动,至8月份,残次品率已降至1‰,产品质量提升明显”。这段话将公司采取的措施与相应的成绩联系起来分析,直观地揭示了公司产品质量提升的轨迹和相应措施的效果,并在不经意间展示了公司执着追求质量的形象。数字的灵活运用在这里再次展示了其威力。
(四)多点对比,在比较分析中反映事物的发展状态
出于特定的写作目的,有时还需要以某一数据为基点,采用多点对比的方法对数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到这一数据所代表事物的地位与发展状态,从而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如“本校2012届毕业生一年后的就业率为98.75%,高出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高出本校2011届毕业生2.5个百分点;毕业生月平均工资2853元,比上一年度的2954元低101元,但高出区域内同类院校287元。”在这段话里,写作者以本校目前的相关数据为基点,与本校历史数据和兄弟院校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对比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该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简洁明了,传播效果很好。
当然,我们说多点对比,并不排除只选择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数据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的做法,但选择多个点进行对比分析才有利于立体地分析事物,科学地进行定位。在比较对象上,可以在单位内部比,也可以选择同行比,还可以与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比;在比较方法上,可以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甚至可以环比。具体如何操作,要根据具体的写作目的来确定。
(五)分解归并,在系统分析中反映事物的发展联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某一写作视域里的相关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那么,数字作为对事物的一种描述,也在各自发挥着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我们要写好应用文,就需要对这些数字进行逻辑归并或分解,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事物的客观规律,推动事物发展。
应用文写作中出现最多的是总分、因果等关系。总分关系除前面所述的点与面的关系外,还有一种是目标与具体任务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利用分解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我们要布置某项工作,就需要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分项目、分单位、分指标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员工和每个时间段,这就是对数字的分解处理。如果数字的类型过多,还有必要制作成图表,以增强直观性。
这里所说的因果关系不是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措施与成效、原因与结果等在某种意义上都构成一定的因果联系。我们要反映这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要采用归并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分类说明,才能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联系有清楚的认识。如:“近年来,公司重视研发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从2010年起,先后成立了×××等2个研发部门,组建了×××等8个项目团队,引进了×××等15名高级研发人才,投入×××万元成立了研发基金。经过三年努力,公司已完成了5个项目的研发任务,获国家专利25项,开发新产品30多个系列、200余种,获技术转让资金×××万元,实现生产效益×××万元,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里,写作者利用归并的方法将公司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集中进行说明,并没有进行繁琐的过程论证,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却一目了然。这种化繁为简的数字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里所说的因果关系不是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本质与现象、措施与成效、原因与结果等在某种意义上都构成一定的因果联系。我们要反映这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要采用归并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分类说明,才能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联系有清楚的认识。如:“近年来,公司重视研发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从2010年起,先后成立了×××等2个研发部门,组建了×××等8个项目团队,引进了×××等15名高级研发人才,投入×××万元成立了研发基金。经过三年努力,公司已完成了5个项目的研发任务,获国家专利25项,开发新产品30多个系列、200余种,获技术转让资金×××万元,实现生产效益×××万元,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里,写作者利用归并的方法将公司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集中进行说明,并没有进行繁琐的过程论证,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却一目了然。这种化繁为简的数字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者: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