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者,政之本也。
为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高级专家的关心爱护,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截至2020年底,共选拔了22批18.7万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入选的人才都是各自学科领域、所在地区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基本覆盖了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国防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上世纪80年代,科研工作者收入普遍偏低,生活艰苦。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每人每月100元。
当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共有1246位杰出人才获得政府特殊津贴。他们中包括学部委员、工改前1-4级的科学家和教授、国家批准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以及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骨干人员。
100元,相当于当时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月平均工资的50%。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特殊津贴对体现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让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与温暖。
“国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这使我们看到党和政府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动情地回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自1995年起,政府特殊津贴改为一次性发放,荣誉终身保留。
目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已发展成为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荣誉性制度,获得者无不将其视为莫大的荣誉和肯定。“这份荣誉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普遍认为,特贴不仅是物质奖励的事,而是代表党和国家对自己专业技术水平、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是全社会对知识和人才尊重信任的体现。
在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带动下,全国近20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部分地市还建立了市级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逐步形成了上下衔接、梯次递进的人才选拔培养制度体系。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起,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范围,使他们享有与科学家、工程师同样的荣誉和地位。许振超、高凤林、徐小平等一批大国工匠和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正成为广大青年技能人才的学习榜样和追赶目标,激励他们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