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留下的书很多,《奥义书》是其中的一本,也是经久不衰的一本。
这几天,反复看了书里的一个寓言故事。
树上落了两只鸟,一只在埋头吃东西,一只在观察周围。
按照常理,吃东西的鸟有享受的快乐,观察的鸟要么吞口水,要么是为了做好某项任务。令人惊讶的是,观察的鸟充满了喜悦,因为它的内心非常自由。
故事的寓意是,人的内心也同时存在两只鸟,客体的那只忙于生活,主体的那只则享受心中的自由。
古人说:“有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与得,是相反的,也是相辅相成的,还可以互相转换。也印证了“两只鸟”的思维逻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最真实的人生和生活、情感等,同时存在,又此消彼长。
人们在努力满足生活的日常时,也在享受生活的乐趣,因此,“舍得”是同时进行的。
01
关于金钱:会赚钱,也会花钱,才有快乐。
作家塞·约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我们经常为如何赚钱和花钱而烦恼,大多数人以为,使劲抠门就对了。因而他们手里有钱,却始终很穷。
而大手大脚花钱的人,会导致自己赚钱不够,不断逼着自己去赚钱,累得气喘吁吁。
如果我们按照“两只鸟”的逻辑来操控金钱,就大不一样了:舍去内心的欲望,让内心变得自由,同时保持必要的生活物质就行了。
美国作家梭罗,远离城市,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好几年,他自己种地,建设小屋,过着极简生活。接下来,他对生活的结论出现了——一年大概工作六个星期,就能满足生活必须了。
不做金钱的奴隶,做金钱的主人。精打细算过日子,每一分钱都没有白花,因此每一次花钱都很快乐;对金钱没有过多的要求,有了一份收入,就很快乐了。
02
关于工作:能劳累,也能休息,就很享受。
有人提出了“三八理论”。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份,每份是八小时。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做饭、洗衣、走走逛逛等。
一天的时间段,是很清晰的。可是很多人却厌恶工作,老想着休息,导致思维混乱,烦躁不安。
比方说,睡觉的时候,在担心工作;工作的时候,在打瞌睡。
会享受的人,工作是工作,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不让彼此交集。也就是说,工作的时候,舍去休息、吃吃喝喝等;睡觉的时候,舍去一整天的疲惫,不想工作。
因为悟透了舍得的原理,因此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睡觉,从而把一天的时间,都享受到了,没有浪费。
我们内心有两只鸟,甚至是一群鸟,但是在某个时间段,有一只鸟就足够了,把多余的鸟,暂时舍去。
03
关于善良:能利人,就是利己,彼此相通。
假如两只鸟一起去觅食,并且周围随时可能出现天敌。这样的情况下,鸟要开展合作——一只鸟吃东西,另一只鸟观察情况;隔一会,两只鸟的位置互换。
你愿意为别人做嫁衣,因此自己也会拥有嫁衣。
父母很爱我们,因此父母老了,会得到我们的孝顺;你很爱老伴,因此老伴愿意为你做饭;你很爱社会,因此周围的人会关照你。
舍去我们的感情,给了别人,其实是我们在得到真正需要的感情。这样理解,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善有善报”了。
当你拉别人一把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手和对方的手心相连,特别温暖。当你的手冷冰冰的时候,恰好说明,你需要“拉人一把”了。
04
关于人生:求理想,也看现实,成败都有意义。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我们的意义,就是享受其过程。
理想中的人生是自由的。很多人,常常分析“财务自由、内心自由”,根本就是为了不受外物约束,或者这辈子不因外物而发愁。
但是生活却让我们很不自由,不得不产生欲望。比方说,有了米饭,就会想到大鱼大肉。
也有很多理想的生活,被现实打败。想要吃大鱼大肉的人,每天都吃青菜,因为钱包无法支撑欲望。
理想和现实是矛盾的,但是你用“两只鸟”的道理来分析,就会发现“矛盾统一”的道理。生活是客观因素,理想是主观意识。生活成就理想,理想引领生活。
记住,所有的失败、悲观、失望,都是为了成功做铺垫。
现实生活中,你很忙碌,不得不为一日三餐而奋斗,但是你追求生活的根本,是“达到自由的境界”。因为有了追求,你才活得积极阳光,才实现了“今天比昨天更好”。
05
孔子云游时,遇到一个老人“林类”。林类没有妻子儿女,也没有财富,但是很快乐,他觉得,生是快乐,死也是。因此他不为年迈、无财而痛苦。
对于矛盾来说,大部分的人只能享受到其中的一面。而那些有头脑,会过日子的人,却享受到了两面。
把“两只鸟”的道理拓展到细节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一杯茶,热时可以暖身,隔夜时,还可以浇花,得到茶、倒掉茶,都是快乐的;一次旅行,出发是追求诗和远方,回来是到了家庭的港湾,花了一笔旅行的费用,是为了调整精神,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赚钱......
作家汪国真写道:“生活就是这样,你所失去的,命会运用另一种方式补偿。桂花枯萎的时候,菊花又亮秋装。”
做人最好的境界,就在取舍之间。
悲观的人左右为难,乐观的人左右逢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