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杞(1937—),男,江苏东台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二、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目前还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整脊学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先后拜中医骨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师,弘扬石氏伤科学术流派伤科内伤学说。擅长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倡导“恢复筋骨平衡”防治原则,形成“气血结合,痰瘀兼祛,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先后率领团队获得各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其他部市级一等奖10项。先后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上海中医药发展终身成就奖、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国好医生、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0 2一、技术渊源
耳穴疗法是指通过耳郭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国针灸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张介宾《类经》说:“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可见耳与十二经络关系十分密切。运用耳穴诊治疾病在我国历史悠久。《苏沈良方》记载:“摩熨耳目,以助真气。”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曾说:“耳中穴……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耳穴疗法发展至今已是世界医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50年代,医学博士诺吉尔首次提出了耳郭状如倒置胎儿,即“胚胎倒影”,且认为外耳与内脏器官存在密切关系,当有内脏疾患时,耳郭上会有相应的反应点出现。从1979年起至今已有很多采用耳穴干预止痛的临床报道如偏头痛、痛经及术后镇痛,耳针已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的辅助治疗。各脏腑组织在耳郭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按摩、按压等方式。
耳穴按压治疗颈腰椎疼痛是施氏的临床经验之一,经多年应用发现所治患者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程度往往能够在即刻改善,且操作简单方便,快速有效,便于推广应用。同时,耳穴按压是施氏创编用于治疗颈椎病的整颈三步九法手法之一,也是他创编的防治颈腰痛的导引功法——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中的主要手法之一。该法具有疏通经气,缓解颈腰疼痛,改善颈腰椎活动功能。
二、适应病证
各种急慢性颈腰椎疼痛。
三、操作方法
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按压双侧对耳轮的上、中、下三部,寻找最痛点,以此为基点进行捻按,每次持续按揉30s,休息5s,重复3次,按压力量从轻至重,以压至患者感觉疼痛但能忍受,且耳轮出现胀热感为宜。
按压时嘱患者放松四肢,正常呼吸,治疗后活动颈腰部,颈腰疼痛可有明显缓解,功能活动亦有改善。
四、理论阐释
颈腰部感受外邪或不慎扭伤,常常导致颈腰椎疼痛剧烈,活动严重受限。耳穴是耳郭与脉络、脏腑相通之地,是脉气所发和密集之处。耳穴按压法具有疏通经气,缓解颈腰部疼痛,改善颈腰活动功能的作用。可在耳穴上表现为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感变化及皮肤色泽改变。
现代研究表明,当刺激耳穴时,可使机体增加制造内啡肽的能力,从而作用于脑啡肽受体而达到镇痛的目的;还可调动体液的抗痛因素,提高痛阈;另外耳穴的刺激冲动传至相应中枢部位后,与疼痛部位传来的冲动相互作用,可减弱甚至抵消疼痛。同时,配合颈项部活动可舒缓痉挛,刺激体表肌肉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冲动,并与外周痛传导在脊髓和脊髓以上中枢水平产生整合效应,激活脊髓后角板层V的本体觉,通过“阀门”效应达到止痛目的。并且,耳穴加体针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状态。
耳穴是分布于耳郭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有很多医者、学者分别从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等各方面对此进行探究,并且发现当疾病发生后,内脏发生生理或病理改变时,耳郭的相应穴位会产生某种变化,如变色、结节、变形、丘疹、皮屑、血管充盈、出现压痛和产生低电阻现象;利用这些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还有实验证明,当内脏患病时,与之相应的耳穴会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产生免疫反应,即证明了耳穴与内脏存在免疫学系统联系,为耳穴诊治疾病提供了组织学基础。
五、注意事项
耳部有伤口、冻疮、外伤及感染者不宜使用本法。孕妇及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不宜使用本法。
若在按压后留有耳穴压豆,则应避免出汗过多,并应及时更换胶布。
六、典型病案
病案1
患者:赵某,女,41岁。
初诊时间:2020年5月9日。
主诉:颈项强痛,板滞不适1日。
病史摘要:患者因睡眠姿势不当,出现颈项强痛,板滞不适1日,自贴膏药不能缓解。刻下颈项左侧疼痛剧烈,牵掣至左肩背酸痛,颈项活动受限,不可向右旋转。无眩晕,无手指麻木,无胸腹裹束感,夜间因疼痛不能转侧而夜寐欠安,纳可,二便调。查体:舌淡紫,苔薄白,脉弦。左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及左侧C3横突处压痛(+),压顶(-),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霍夫曼征(-)。颈项左转30°,右转15°。辅助检查:当日颈椎正侧位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退行性改变。
西医诊断:落枕(颈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病(气滞血瘀证)。
辨证:气滞血瘀,经脉不通。
治则:疏通经气,通络止痛。
治法:耳穴按压法治疗。
效果:治疗15min后,患者疼痛明显改善,颈项左转45°,右转40°。15min后再行耳穴按压,患者症情已去十之八九。嘱患者自行揉捏耳穴不少于3次,第二日随访,疼痛完全消失,颈项活动度正常。
按:落枕常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往往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有些患者进行性加重,甚至累及肩部及胸背部。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施氏多先通过按压耳部反应点,用示指及拇指指腹按压、牵拉双侧对耳轮的中、下部,可适当进行捻按,每次按压30s,以压致患者感觉疼痛但能忍受,且耳轮出现胀热感为宜。现代研究表明,当刺激耳穴时,可迅速缓解颈部疼痛,提高痛阈,改善局部组织炎性水肿,松弛局部肌肉过度紧张而通络止痛有较好的疗效,缓解颈部肌群痉挛状态,使颈部活动度恢复。
病案2
患者:牟某,女,34岁。
初诊时间:2020年11月23日。
主诉: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半日。
病史摘要:晨起不慎扭伤,致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休息后未见好转,无下肢不适症状,遂来急诊就诊。查体见腰椎侧弯,L3L5节段左侧肌肉明显痉挛,压痛(+),腰椎前俯明显受限,苔薄白,脉细涩。气血失和,经脉失畅,治以调摄。辅助检查:腰椎正侧位提示腰椎稍有侧弯,腰椎生理弧度减弱。
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
中医诊断:伤筋病。
辨证:气滞血瘀,经脉不畅。
治则:理气化瘀,通经止痛。
治法:耳穴按压法治疗。
效果:耳穴按压后患者腰部疼痛即可缓解,嘱咐患者配合腰部适当活动,腰椎功能恢复,15min后再行耳穴按压,患者自觉症情明显改善。第二日随访,腰部稍有酸楚,腰椎活动度正常。
按: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骶、骶髂及腰椎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小关节及滑膜等结构,在遭受突然扭挫伤,或过多牵拉,或承受超负荷活动等外力造成的急性损伤,易造成肌肉、筋膜、韧带的撕裂或小关节错位,关节囊可被嵌夹于关节间隙中,引起腰部剧烈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属于“气滞血瘀腰痛”“腰部伤筋”等病范畴,多因卒然扭挫而致腰部经筋损伤,气血凝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而发病。故施氏按经络辨证之法,急者治其标,以耳穴强刺激,通其经气,导其郁滞,每遇急性气滞腰痛病患,施氏予以耳穴通导,其腰痛功能障碍情况,往往痛去其半。该法具有疏通经气,缓解腰骶部疼痛及肌肉痉挛,改善腰骶部活动功能。
中医博大精深,并非只是慢郎中。在不少中医典籍中,都曾记载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危急重症的病案。而耳穴疗法更是治疗急性颈腰椎疼痛的有效手段之一。
经过现代医学证明,耳穴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在临床上,施氏曾经运用耳穴按压治疗自己腰部扭伤疼痛、失眠等均取得良好效果。曾有患者来急诊就诊,主诉为头晕头痛,但头颅CT显示无明显异常,追问病史得知其有颈项不适。于是运用施氏的耳穴按压法,约1min后,嘱患者自行活动颈部,患者诉头晕头痛明显好转,并且肩颈部不适明显缓解。相对耳针而言,揉捏耳郭胜在简便易行,无场地及耗材的限制,既可由医师在诊疗当时操作,也可由患者回家自行施行,以巩固疗效。由此可见,耳穴疗效迅速而又操作简单,实为可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