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银花、 连翘、 黄芩
吕仁和教授临床常用其治疗急性肾炎及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等多种慢性肾脏疾病, 因外感风热之邪诱发急性发作者。急性肾炎常常发生于急性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之后的2~ 3 周, 而慢性肾脏病也有因外感风热邪毒诱发急性发作者, 因此, 祛邪解毒法不容忽视。 金银花、 连翘是银翘散之核心配伍, 气味辛凉, 轻清灵动, 功擅清热解毒; 黄芩苦寒走上焦, 长于清肺热, 配合金银花、 连翘, 既可清解外来之风热邪毒, 又可清泻在里之肺热。所以该药串尤其适合于急性肾炎外感风热、 热毒留恋不去、 内陷入营者, 以及慢性肾脏病素有肺热或因外感风热诱发病情加重者。临床上常配伍当归、 川芎、 牡丹皮、 丹参、 茵陈、 猪苓、 石韦、 白花蛇舌草等加强清解之力。若恶风、 发热表证突出者, 可以配合蝉蜕、 防风疏风散邪。如热毒壅盛, 咽痛红肿, 口干口渴, 舌红、 苔黄者, 可加玄参、 桔梗、 板蓝根、 鱼腥草、 锦
灯笼, 以加重清热解毒之力。
例1: 梁某某, 男, 21 岁, 2003 年1 月20 日初诊。主
因腰酸疲乏半年来诊。 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隐匿性肾炎,给予中成药治疗, 疗效不明显, 遂求诊于吕教授。 刻诊:腰酸痛, 劳累后尤甚, 食少, 时有咽痛, 睡眠、 二便尚可,咽红, 舌质暗、 舌尖略红、 苔薄黄略腻, 脉细弦。 化验: 尿蛋白(+ + )。 辨证为热毒留恋, 脾肾不足, 湿热瘀滞。 治
以健脾补肾, 清热解毒, 利湿化瘀。 处方: 生黄芪15g, 当归12g, 枸杞子10g, 菟丝子20g, 续断10g, 桑寄生10g, 牛膝10g, 甘草6g, 芡实10g, 金樱子10g, 板蓝根15g, 金银花20g, 黄芩10g, 连翘20g, 倒叩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猪苓30g, 茵陈30g。 2 月19 日复诊, 疲乏症状好转, 腰痛减, 复查尿蛋白(+ )。原方加减出入, 4 月15 日复查尿蛋白转阴, 病情平稳。2荆芥、 防风、 栀子、 蝉蜕
吕教授临床常用其治疗隐匿性肾炎、 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多种慢性肾脏疾病, 因外感诱发急性发作者。 吕教授认为, 慢性肾脏病发病多因于风, 故而 《内经》 中有 “肾风” 之名。其中风又有外风、内风之分, 外风常常可以惹动内风, 内热又往往招来外
风。所以, 从风论治, 不但要疏外风, 还要治内风, 不仅散外邪, 还要清内热。荆芥、 防风为荆防败毒散之核心配伍; 栀子可以解郁清热除烦、 清利三焦之邪热; 蝉蜕既可散外风, 又可祛内风, 四药相合, 外散风邪, 内清郁热, 内外风并治。特别对于辨证属于外感风寒, 内有郁热, 或外感风寒、 入里化热者尤为适合。 风寒在表, 头身疼痛、 鼻塞、 流清涕者, 加羌活、 白芷、 辛夷等; 热毒壅郁、 咽痛红肿者, 加连翘、 鱼腥草、 板蓝根、 锦灯笼等。 而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外感诱发加重者, 可酌加紫苏叶、紫苏梗、 香附、 陈皮、 半夏、 大黄等, 和胃泄浊解毒; 其肾元虚损, 气血受伤, 心神不宁, 心悸失眠者, 还可配合冬虫夏草、 藏红花、 珍珠粉、 羚羊粉药串, 补虚损, 通血脉,安神定悸。
例2: 姜某, 女, 26 岁, 2004 年9 月3 日初诊。 主因双下肢重度水肿2 年来诊。 患者2 年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双下肢重度水肿, 到当地医院查尿蛋白(+ + + + ) , 潜血(+ + ) , 白蛋白低(具体数值不详) ,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服用激素治疗。 现激素已减量, 尿中反复出现蛋白,转求中医治疗。查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化验尿常规: 蛋白(+ + ) , 潜血(+ + )。 外感邪毒内陷伤肾, 肾之精气亏虚, 骨髓不充, 腰脊失养, 故见腰部酸软, 全身乏力。日久可致肾体受损, 肾用失司, 肾气虚, 肾精不固,则精微下流, 故可见蛋白尿, 气化不行, 水湿内停, 故水肿。治拟益气活血, 疏风祛邪解毒。处方: 荆芥10g, 防风10g, 炒栀子10g, 蝉蜕10g, 连翘30g, 猪苓30g, 当归10g, 生黄芪30g, 白花蛇舌草30g, 赤芍30g, 白芍30g, 枳壳10g, 玄参30g, 丹参30g, 鱼腥草30g。每日1 剂, 水煎服。10 月15 日复诊, 水肿症状明显减轻, 咽干咽痛好转, 舌淡红、 苔薄黄, 脉弦数, 化验尿常规: 蛋白(+ ) , 潜
血(±)。以原方出入, 长期坚持服用, 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尿检转阴。3狗脊、 续断、 杜仲、 木瓜
吕仁和教授临床常用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 老年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及多种肾脏病所致的腰腿疼痛、 伸屈不利、 筋骨酸痛等。吕教授认为, 冲、 任、 督、 带四脉皆循行于腰间, 狗脊、 木瓜药对配合杜仲、 续断等可以固冲任, 通督脉, 摄带脉, 所以治疗肝肾亏虚, 冲、 任、 督、 带经脉失养所致的各种腰腿痛均为适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 腰腿酸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者, 多为糖尿病久病入络病变, 常用本药串配伍全蝎、 土鳖虫、 蜈蚣等活血通络之品。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腰腿酸痛、 筋骨无力, 则肝肾亏虚、 筋骨失养病机突出, 常选用本药串配伍桑寄生、 牛膝、 龙骨、 牡蛎、 赤芍、 白芍等, 以滋补肝肾、 强筋壮骨。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或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腰腿酸软、 筋骨酸痛、 肢体麻木冷凉疼痛、 下肢乏力, 甚至步履艰难, 或兼见阳痿、 性欲减退等, 更可加用刺猬皮、 蜈蚣、 土鳖虫药串, 通络兴阳。 而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肾虚腰腿痛、 或有腰膝酸软、 筋骨酸痛症状者, 也常用此药串, 配合益气养血、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利水渗湿等药, 如黄芪、 当归、 川芎、 丹参、 牡丹皮、 金银花、 猪苓、 白花蛇舌草等; 肾功能不全者, 还常常配合大黄、 陈皮、 半夏等和胃泄浊解毒。例3: 吴某某, 男, 66 岁, 2001 年11 月20 日初诊。 主因腰酸疼痛, 牵掣右下肢疼痛1 个月余来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近期发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化验: 血肌酐176. 2μmol/L , 血红蛋白118g/ L , 尿蛋白(+ )。血压正常。检查提示有腰椎管狭窄, 并伴食欲不振, 睡眠不佳, 二便尚调, 舌苔厚腻, 脉细而略滑。中医诊断腰痛, 辨证属肝肾亏虚、 筋骨失养。 治拟补肝肾、
强筋骨, 芳香化湿、 泄浊解毒。 处方: 狗脊10g, 续断10g,杜仲10g, 牛膝30g, 木瓜30g, 泽泻、 泽兰各30g, 茵陈30g, 焦三仙各10g, 砂仁10g, 熟大黄10g, 酒制大黄10g后下)。并嘱戒劳累, 优质低蛋白饮食。2002 年1 月22日复诊, 服药后腰痛诸症减轻, 大便每日2 次, 饮食睡眠情况良好, 复查血肌酐142. 0μ mol/ L , 舌苔腻, 脉沉。改方当归补血汤、 二陈汤方加减出入。7 月14 日, 复查
血肌酐114. 0 0μ mol/ L , 尿蛋白转阴。8 月13 日, 复查血红蛋白122g/ L , 病情趋于稳定。4、糖尿病用药经验 首先,吕教授把糖尿病肾病的概念定义为消渴病日久, 出现水肿、 胀满、 尿浊、 关格等一系列症状,即 《内经》 所谓 “消瘅” 期肾消的临床表现, 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其病位在肾之 “络脉” , 病理为 “络脉症瘕” , 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 痰、 热、 郁、 瘀互结, 肾之络脉形成微小症瘕阻于肾络至真元虚损, 肾之病变依次为虚、 损劳、 衰, 并逐渐累及心、 肝、 脾、 肺诸脏。
其次, 吕教授根据消渴病肾病发生、 发展、 转归、 预后的规律, 以及病变累及部位不同, 发生病变机理不同, 采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合参方法, 把消渴病肾病分为如下3 期。(1)发病初期
病位在肝肾, 病机为气阴两虚, 经脉失畅, 血脉受阻, 络脉瘀结。此期主症为: 头晕目眩, 视物昏花,面色少华, 少气懒言, 腰膝酸软, 失眠健忘, 咽干口渴, 或饮水不多。治宜益气养阴, 滋补肝肾。主方为狗脊、 川断、 杜仲、 牛膝、 枸杞、 生黄芪、 生地、 鬼箭羽等, 若兼见双目干涩、 怕热、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脉弦细数等肝肾阴虚, 精血不足症状, 主方加太子参、
玄参、 桑叶、 何首乌、 谷精草等滋养肝肾, 清肝明目;若兼见口苦咽干、 情志抑郁、 胸胁苦满、 嗳气或善太息、 舌红苔薄黄、 脉沉弦等肝郁气滞者, 主方加柴胡、香附、 乌药、 枳壳、 枳实、 赤芍、 白芍等疏肝理气; 若兼见身体困重倦怠、 胸脘痞闷、 纳呆恶心、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腻或黄腻等脾虚湿阻者, 主方加藿香、 佩兰、白蔻仁、 炒山药、 陈皮、 半夏、 黄连等清热芳香化浊;若兼见头晕头痛、 口苦咽干、 面红目赤、 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 脉弦有力等阴不敛阳, 肝阳上亢者, 主方加天麻、 钩藤、 白菊花、 夏枯草、 生石决明等平肝潜阳。(2)病变中期
病位在脾肾, 病机为阴损及阳, 脾肾阳虚。主症为: 腰膝酸痛,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黄或苍黄, 纳少腹
胀, 下利清谷, 畏寒肢冷, 面足水肿, 甚则胸水腹水。治宜温肾健脾, 益气养血。 此期主方为制附片、 仙茅、芡实、 金樱子、 猪苓、 茯苓、 木香、 砂仁等。若肢体酸痛, 甚则转筋、 舌暗淡、 脉沉紧等血虚生风者, 重用白芍、 木瓜、 生薏仁; 若兼见肌肤甲错、 鼻衄、 肌衄、 舌暗淡、 脉沉涩等浊毒伤血者, 主方加用紫草、 生地、 三七粉、 犀角粉等和营止血。(3)病变晚期
病位在五脏, 病机为肾体劳衰, 肾用失司, 痰湿瘀浊诸毒内停, 心、 肝、 脾、 肺、 肾诸脏俱损, 气血阴阳衰败。此期主症为: 恶心呕吐, 面色黧黑, 心悸怔忡,胸闷喘憋不能平卧, 少尿甚则无尿。治宜健脾益肾,益气养心, 降浊泄毒。主方为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香橼皮、 佛手、 桑白皮、 葶苈子、 猪苓、 熟军等。 若兼见唇甲紫暗, 四肢不温, 舌质暗淡、 有瘀点或瘀斑, 脉沉细涩等络脉瘀结者。主方加丹参、 川芎、 泽兰、 三棱、莪术等祛瘀通络, 泄浊解毒; 若兼见善惊易恐、 坐卧不安、 舌苔薄白、 脉细数或虚弦等浊毒伤心伤神者,主方加人参、 琥珀、 珍珠、 磁石、 远志、 茯神等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