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会察言观色,说话的时候看着别人,看别人有什么反应。而有心计的人,看到别人的脸色变化,会说出迎合别人的话,为的是讨别人喜欢,增进友谊。其实,察言观色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方法,很容易走入心机重重的境地。
在古代就有察言观色的人,尤其是在官场上,这样的人最多。倘若不有求于人,不和人拉关系套近乎,也不琢磨人,何必要察言观色呢?可以说,察言观色的人已经走向交往的成熟阶段,并非只是人们不成熟时期的自顾自地说话,只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感受。于是,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尤其是知道有比自己能耐更大的人,有比自己官位更大的人,有更富有的人,必要的时候还要团结别人,让别人为自己做事,也就走向成熟了。
古代官场上的官员都是成熟的人,善于请客送礼拉关系。在他们没有进入官场之前,大多数都是书生,没有上级管束,但有私塾的老师约束,学了“四书五经”之后,就学会了“礼”,要对老师恭恭敬敬,还要在老师高兴的时候才去问问题。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问老师的经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要看老师脸色问问题,俯下身子,侧着耳朵倾听,表示尊重。遇到老师不高兴,就要更加恭敬,礼数更加周到,不敢搭话,等到老师高兴了,再去问。即便宋濂比较愚钝,最终还是有很多收获。也就是说,从学生时代开始,古代的书生们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的本事。等到进入官场之后,各种应酬就来了,更要察言观色。老师的角色变成了上级领导,要善于迎合领导,而不至于说话呛了领导的肺管子。
官员学会了察言观色,就不会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违背领导意图了。上下关系和谐一致不是很好吗?要是面见皇帝,就不能察言观色了,不能直视皇帝,只能低着头,诚惶诚恐,听皇帝的声音,揣摩话外之意,才能做出适当的回答。至于对下级的谈话,也要察言观色,不能随便说话,以至于被下级抓住把柄。至于面对老百姓说话,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那样的机会,要是征收赋税的时候,征兵的时候,或许可以面对老百姓说一些“爱民如子”的话,不过仍然要察言观色,不能随便说话,以免出现民愤。
察言观色就是要把话说得委婉动听,合乎对方的意思,而不至于出现争论的情形。当然,也有人察言观色之后,故意激怒对方,让对方做出过激的行为,有点“激将法”的意思,也有点故意让人不理智的意思。如此一来,察言观色的人就带有“厚黑”的意思。而他们自己一般隐藏比较深,不会轻易表露情绪,也不会在脸上挂出来。传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有一样别人没有的本事,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不管是高兴还是发怒,脸色平淡如水,不会带出情绪来。这样本事能救他的命,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说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天上正好打了一个雷,吓得刘备掉落手中酒杯。曹操问他为什么掉落酒杯,他说是打雷吓的,其实只是怕曹操算计他。在曹操看来,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要是曹操铲除了刘备,不就剩下曹操一个英雄了吗?刘备吓得连夜逃走,而曹操也真的要算计他。只是,为时已晚。要是当时刘备脸面上露出被吓坏的惊恐表情,就有可能被曹操算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蜀国皇帝刘备了。
曹操善于察言观色,没有看出刘备当时的恐慌,而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大多都是权谋者,是善于运用权谋算计别人的人。除了官员有这样的能力,企业家也有这样的能力,善于交际的人也有这样的能力。察言观色之后揣摩对方心理,再说出对方喜欢听的话,其实自己内心早就进行了一番衡量,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善于在言语和行动上骗人。骗人的目的在于获取自己的利益,哪怕这种利益是不正当利益,也仍然要获取。也就是说,善于察言观色者一般都是势利小人,要不就是善用权谋者,比较危险,人们要远离他们。
明末的朱用纯曾说过:“察言观色,大是进德关头。然察言观色以省己,是进德事;若察言观色以迎人,是败德事。”察言观色要用以自省,而不是逢迎,自省就是进德,逢迎就是败德。以功利目的来划分察言观色的界限,似乎很有道理。不过,察言观色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功利属性,小孩观察大人,察言观色,实在是为了安全需要,为了自保,而大人察言观色,就一定带有很浓重功利色彩。还是用朱用纯先生的说法作为勉励吧,不要把察言观色用在把接逢迎方面,免得成为败德者。
从察言观色者的心理来看,不外乎求安全,求同情,求谅解,求支持,求官,求财,求色,求名,求利,求上位,大多都带了赤裸裸的功利目的,自省的并不多。或许,这就是庄子反对的心机吧。要想不被算计,还是远离察言观色者吧,要是想获得自由,就不好做察言观色者。不过,要想在社会上混,还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吧。
下一篇
美容食谱大全有哪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