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以上这句话,是普通人认命的理由,却是成大器的人的智慧。
深度分析一番,就会发现,想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搞懂,什么是“必须会有”的,什么是“无法强求”的。抓住可以成功的,放弃注定不会成功的,体现了顺其自然、顺水推舟的大智慧。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其祖辈和反对燕王朱棣的人有交往,遭到了抄家的祸害,仕途堪忧。
他小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学习医术;父亲早亡。若是没有遇到孔先生的指点,他应该一辈子在老家嘉善县以及周边做乡村医生。
孔先生建议他去参加科考,并且掐算了他能够做多大的官。
就在人生设定了高度的时候,袁了凡拜访了云谷禅师,经过一番交流,人生豁然开朗,做了知县,还写了《了凡四训》,记录了人生、家庭发展的轨迹。
云谷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过不设限的人生,又能注重厚积薄发,命运就会持续走上坡路,这样的道理,对于想要改变命运的人来说,有重要的启发。
命运不顺的时候,多做以下几件事,可以扭转乾坤。
01
坚持一生行善,多得善报。
云谷禅师给了袁了凡一本《功过格》,讲解了“行善积德”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
每天把自己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分成善行和恶行,填在不同的格子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打分,看看这一天,善行是否多于恶行。
月底做一次小结,并且把记录本进行装订,警醒自己。积年累月,就知道自己是善人,还是恶人了。
袁了凡告别云谷禅师,持续做了六千件好事,然后就中了进士。
善行和命运,有因果关系。若是一件好事都不去做,那就无法得到群众的厚爱,社会的认可。正如《国语.晋语六》里说的:“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人的位置有多高,那么他的德行就有多少,否则就会出现“德不配位”的状况,从而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后人考察了袁了凡的所作所为,称赞他是“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他做的好事,已经深得民心了,再去参加科考,走进官场,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普通人,做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
帮助身边的老人,读一读善书,填补路上的坑,非常礼貌地给人点赞,冲着别人微笑,接受别人的倾诉......只要你愿意,善举常伴左右。
所有的善行,都是正能量的体现,推着人生往前走。
02
推出一位家长,凝聚合力。
袁了凡有几兄弟,并且存在同父异母的问题。加上父亲早亡,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李氏身上。
俗话说:“头发长,见识短。”
一个普通的女子,要承担起管家的重任,还没有男人的帮助,其难度可想而知。
李氏很善良、勤劳,对待子女也没有差别心,因而很快得到了子女的认可。不是亲生的子女,也对她非常敬重。
到了祖辈的忌日,她以继母的身份告诉子女:“拜一拜已故的母亲吧,不要忘了。”
子女结婚之后,李氏安排他们分家,还把节俭的习惯,传授给儿媳。比方说,儿媳要做棉衣,她就建议在棉衣里加入麻丝,节约成本。
处理乡邻关系,李氏也很在行。有送亲的船,不小心撞了袁家的船,李氏说:“送新娘要紧,不要错过了吉时。我家的船,原本就不好了。”
因为有了李氏这个家长,婆媳关系、子女学业、财产的分配、兄弟姐妹的关系,都井井有条,让所有的家人,都能放心去奋斗,没有后顾之忧。
古人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很多人的命运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家庭作为后盾。若是家庭很糟糕,反而会拖住一个人的后腿。
“螃蟹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家庭如一盘散沙,家人会互相拉扯,谁都见不得谁好,从而一起困顿。唯有选出家长,协调家庭关系,才能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无坚不摧。
03
寻求一次变通,调整方向。
袁了凡的命运,比较大的转折点,应该有三个。
其一,他遇到了孔先生,从学医,改为参与科考,萌发做官的理想。
其二,在云谷禅师的指点下,通过做好事来提升人生的高度。
其三,进入官场之后,通过减轻税赋等,改变做好事的方法,从而弘扬了善道。
当然,他还会深刻反思自己,改变性格刚直、脾气暴躁、过分爱干净、常常熬夜、喜欢喝酒等陋习。
命运不好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要拐弯了?从哪里开始拐弯?应该冷静思考,和家人一起商议。
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这样的道理,不得不知。
穷则变,变则通达。若你在学术上,无法取得成就,就应该转移重心,去实践;若实践不行,就应该提升认知,不要蛮干;若婚姻失败,就应该反思自己,变得优秀,吸引真正爱你的人;若家庭贫困,就去找财路......
人活着,哪能给尿憋死呢?思维变通,方向调整,行动就有效了,从而节节高。
04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命运不顺,其实是人生抵达了某个地方,需要转变了。如果长期不顺,说明你没有找到转变的方法。
学一学古人改变命运的方法,你一定会豁然开朗。
所谓命好,多半是积善成德,积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