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标的的表象和本质
表象是变化而不可持续的,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且可持续的,所以通过表象的判断结果也是变化的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充分认识到本质才能做出相对固定的判断。
前些天一位朋友分析投资,说到房产的时候,谈及为何踩在了时代的脚步大赚特赚,有的人却高位接盘了,甚至在所有的其他类投资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土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充当着税收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需要生存甚至是快速的发展都需要用不同的形式来激发生产力,但是具备动物的天性,一定程度上是懒惰的是自私的,古代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利用军队等来激发被动的生产力,但是要快速发展必然来自于主动的生产力。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主动生产力的工具,并需要这个工具发展和壮大。
房地产就具备这样一个属性,金融创新造就了个人信用抵押贷款,于是人们透支了未来的所有收入来买房,当政策持续推动这个工具的发展和壮大,在预期形成下工具必然会继续壮大和发展,一个大众认知的公众资产就这样形成了。
所以,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长期资产的定义,从房产这样的资产来归纳总结,需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可以创造税收)
2)标的物的需求是长期且持续的
这样的话,政策的制定者大概率会让这个资产不断地发展壮大,实际体现就是不断地有买家涌入来推高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先看到的人一方面是税收的贡献者,一方面这些早进入的买家也在收后来进入的人的税。
但从这个标准来看茅台或者类似三峡这样的资产都已经演化出了长牛的曲线,所以我们可以用以上的两个标准来分析,未来的投资标的到底是不是好的资产,他会不会被发展壮大。因为所有的资产都有一个表象,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二)它到底是资产还是工具
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循环系统,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要发展一定要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国过渡到技术密集型的科技类国家,经济体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或者可以理解为是别人的支出)来推动产业升级,这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要动起来,整个的就业形势要好起来。
而地产业无论是卖地得到的财政收入,还是让各个生产资料所属的生产力动起来,都是有效的工具。
所以政策上需要给这样的行业予以支持,同时需要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的进程,甚至是旧改的配合。
在以上的条件下,会导致这个行业膨胀的越来越大,同时大家认为房产是优质资产的共识也就逐步形成了。
如果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一个小岛,那么以上的场景可以做这样简化,承诺用未来的收入来换现在的岛主的一块耕地来开发,并在未来的收入拿一部分出来上交给岛主。其他的岛民纷纷买入这样的耕地,进一步推动了耕地的价格逐步增高。
在这个岛上面,有三个核心的角色,每个角色的命运和历史责任都不同。
大部分岛民: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块地是纯纯的消费品,是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住所,本质上住所也不是自己的,只是长期从岛主那里租用的,只是劳动力换来了整个岛的动能和剩余发展新经济的结余。
小部分岛民:看到了整体的规则,可以走在最前面,成为岛主的第一个租客,也就是类似于二房东,比大部分的岛民的劳动代价要小,甚至是可以在耕地发展成资产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岛主:耕地虽然发展成了资产,但对于整个岛屿来讲物质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价格和分配发生了变化。如果其他的岛屿来说,本岛获取外岛资源的能力不发生变化,本质上也没什么变化。
(三)成为资产的条件
资产的增长一方面来源于纸币工具带来的通胀,一方面是资产本身的相对需求大带来的以物易物更强的兑换比。
首先,有多少钱只是对当下物质的购买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资产的首要点是,这是不是一种产权的所有权。
其次,这种资产是否相对其他物质有更大的需求,有的需求是长期的(比如自然资源、水、电、自然资源),有的需求是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比如地产行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