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龙门古镇·厅堂卷
龙门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
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聚居于此,已逾千年。 走进古镇,尤其是在古老的厅堂里,分明会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领略孙权家族千年来所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以厅堂为代表的龙门古镇,保存着江南地区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走进古镇,虽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然而,那卵石铺成的小路,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原木本色的宽阔的厅堂,处处散发着古村落文脉的古老与清新。
富阳自2004年启动龙门古镇保护性开发建设以来,“耕读堂”、“旧厅”等一批濒临倒塌的厅堂被加固修复,被大火吞噬的“百步厅”在原址上复原,“诚德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点——孙晓梅烈士纪念馆(见《龙门古镇·历史卷》),积善堂(“燕翼堂”)则开辟为和龙门很有渊源的文化名人陈逸飞的展馆,丰富了古镇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章:承恩堂
龙门古镇其文化意蕴深厚。据家谱记载,从三国时孙权到民国28年(1939年),孙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
承恩堂前的工部牌楼承恩堂,又叫“工部”、“冬官第”。初建于明,后毁于战乱。承恩堂前有“工部”牌楼。为孙权第41世孙孙坤的后裔所建。孙坤,系明朝永乐初年工部清水吏司主事,负责督造巨舰八十余艘,不劳死一民工,为郑和下西洋立下功劳,但不久病故。孙坤后裔为牢记祖先的功绩,获朝廷恩准建造“工部”牌楼。工部为明朝时的六部之一,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也分别叫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工部就为冬官,故牌楼上有“冬官第”三字。牌楼门楣上刻有一锭元宝、笔、元宝,寓意“必定如意”,内侧门上刻有“龙峰叠翠”。
承恩堂里的壁画与古舟模型,参见下图
工部牌楼一侧
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至今仍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两代建筑群与古街风貌。
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历史上这里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存较完成的尚有2座祠堂,30多座厅堂,3座砖砌牌楼和1座古塔,一座寺庙。从厅堂的建筑形式看,可分为“井”与“回”字形两种,是厅堂四周环以本房成员住宅,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古镇内厅堂密布,巷道纵横,墙檐相连,房廊相接,走进古镇令人如坠迷宫,东西莫辨,别有一番情趣,“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这次龙门之行,我们去的厅堂约有五六家,这对于热爱古建老房子的我来说,真是大饱眼福了。
第二章:明哲堂
明哲堂为孙权第48世孙孙润玉(人称五阿太)所建,俗称“五边厅”。因此,明哲堂也叫五边门、五边厅。
明哲堂建于明,规模宏大,占地940平方米。前后三进,梁柱结构清晰,是粗旷无雕饰的明代建筑风格,正厅面阔三间,柱础坚实,结构简单,柱上梁架不用榫头、卯眼。丁字形的架梁方式,不用巨大的木材劈成两头孝的梳形梁。梁柱砍杀分明,少雕饰,石础两重,石鼓上下饰乳钉,下为覆盆,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后进堂楼有明代特点的直棱窗。前后三进,为门厅、正厅、后堂,间以两个天井,四周环以本房民居,大门外道地有围墙,独立成院,是龙门古建筑“厅堂组合院落”的典型代表。明哲堂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众多,人才辈出。
现在这里还陈列了很多的古农具,有的已有500多年历史,如石臼、夫妻磨、水车、悠篮等。悠篮是以前在没有其它交通工具时代步用,如新媳妇回娘家时,用的就是悠篮,还有像夫妻磨、水车、犁耙、耖都是农家常用的一些农具。
明哲堂
明哲堂等老厅堂至今仍然住着堂主人的后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代又一代。
明哲堂中现存放有很多古代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图为磨,参见下图
第三章:世德堂
世德堂为孙权第44世孙孙念阳所造,孙念阳经商致富,乐心于龙门的公益事业,造福全村百姓。世德堂面阔三间二弄,前有天井花坛,大门开在东首朝南,厅后退堂原设有香火堂。正厅东西侧为民居,西侧有狭窄的暗弄,称为“边门暗道”,为下人的通道。世德堂有三房,即华房、国房、儒房,故堂匾为“华国儒宗”。建造年代:明末清初。
世德堂正门一
世德堂正门二
世德堂内厅
世德堂的木结构正厅
世德堂的门前,曾是影视作品《理发师》、《龙门情》等的外景地之一
第四章:积善堂
积善堂同义门都为孙潮后裔所建。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旱灾中,义士孙潮倾其家产,救济灾民。“积善”二字为“乐善好施”、“积善行乐”之意,而这一观念也早已成为龙门潜移默化的族风。因边上燕翼堂已毁,故其堂名匾额挂于积善堂中。积善堂左右墙上还能依稀可见墨画梁柱的痕迹,在明代要按柱脚缴税,为了减轻税赋,柱子就尽量减少,在墙上画出梁柱来代替。建造年代:明代
上图为陈逸飞作品《理发师》剧照
附录:明哲堂陈放的传统生活用具和农具 第五章:思源堂思源堂为孙治的宗祠。思源堂,顾名思义,这是孙氏后裔饮水思源、怀念祖先的意思。它始建于明朝,现其整体风格上都是明朝时典型的抬梁式构造。
根据孙氏老辈相传:迁来龙门定居的孙钟有二个儿子,长子孙治,幼子孙洽。原来孙氏两兄弟的子孙共用一个祠堂,有一年年三十前在祠堂里挂祖宗的画像,幼子孙洽的子孙比较多,先来祠堂,把祖宗的画像先挂好了,长子孙治的子孙看了不舒服,气呼呼地走出了祠堂,年三十开工,到正月十三(龙门人要挂灯的)上灯时,建成一个新的祠堂,起名“思源堂”把长子孙治下来的祖宗画像挂到了新祠堂(思源堂)里。从此以后,龙门孙氏有了两个祠堂,即老祠堂(馀庆堂)、新祠堂(思源堂)。子孙们把各自祖宗的画像分别挂在老祠堂(馀庆堂)和新祠堂(思源堂),但不管是长子孙治的子孙有功名,还是幼子孙洽的子孙有功名,都要制作两块匾额,分别挂在老祠堂(馀庆堂)和新祠堂(思源堂)。
思源堂的正中悬挂的一幅画是孙钟,孙钟为龙门鼻祖。他在龙门一带隐居种瓜,世人称其为“瓜邱”。据《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记载:“孙钟,汉灵帝时人,性至孝,隐居阳平山,种瓜为业,阳平山距县南十五里,后汉孙钟种瓜其上。一日:三少年诣钟献瓜。钟日:予司命也。以君孝感动天,故来耳。遂指山日:此堪为墓,君行百步,可顾我见,我去即志地。钟行之五十步之。三人日:顾太早。于是三人化鹤冲天。钟以物志地之后,钟卒子坚葬钟于穴,墓上常有紫云蔓延数十里,人谓孙氏兴矣。其地山川回合,真胜地也。”
吴帝孙权深受其祖父影响,对他母亲也相当孝顺,当时周瑜设计捉刘备,孙权因性格厚道孝顺,顺其母意而放了刘备,使刘备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在《三国演义》中有“刘备东吴招亲”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思源堂中还有六尊祖像,分别是孙权后裔的一些杰出人物。(据龙门导游资料)
下一篇
放疗升白汤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