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汉民族并非是某些人眼中的纯文化认同的民族

许多年前,北京某大学教授曾于庙堂公开放言:汉族不过是一个文化上的存在,其实也就是一个杂物包袱,有什么装什么。

他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在左右着许多人的认知。由此而生成的是,不管是什么人,哪怕是黑人只要认同华夏文化,都可称之为汉族。

这种以文化认同来划分民族,也就是说只要认同汉文化就可视为汉人的观点,其实是对汉族的最大伤害。因为从过来的历史看,会不可避免地埋下隐患。这种认同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趋于形势或自身的需要,因此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唐代的安禄山、后金的努尔哈赤,哪一个在当年不认同汉文化?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中的祖先崇拜,看重的就是血统。

都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共同体诞生于汉代。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国家疆域,但是生活在这块版图上的族群并没形成共同的理念,而最终完成民族思想一统的是在汉武帝时期。

值得一说的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伐胡凯旋归来途经陕西桥山,以国礼公祭轩辕(黄帝),昭示后人。这一重大事件被司马迁载入了史书,其历史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而后

司马迁的《史记》的问世,标志着华夏民族的源头、脉络、形成、发展凝固为信史。经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二千多年的历史时光,华夏子民终于完成了心理认同。

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一大汉民族从此诞生。

也正是从那时起,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谱牒,延续到现在。从历史上的五胡乱华直到蒙元,曾有无数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徒到南方,他们定居在哪儿,就把祠堂建在哪儿。祠堂供奉的是祖宗的灵位。试想:如果他们不执着于信仰,若干年后,便迷失了自我,变成了异族。所以说无论身在何方,汉人永远知道自己是汉人。由此可见,相比世界上许多民族,汉民族血统的传承还是相对稳定的。家族扩而大之,就是民族。《史记》就是汉民族的族史,而每个家族在《史记》中都能找到自己源头,所以从官方到民间才有了祭祀黄帝的传统,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的人文初祖。

尽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融合到汉族里,但毕竟是支流,主流还是汉族原本的自身。无论到何时,这个观念是决不能动摇的,这是民族的根基。

结合当下的现实看,我们汉民族内部的各民系,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是相当大的。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鲜明地有别于其他民族,除了文字外,还有就是共同的祖先认同心理。这是自古及今维系汉人感情的精神信仰,也正是因此我们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固然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很重要,但是,如果抛弃了血统,一边倒地突出文化,那么长此以往就会走向分裂。

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也不愿这么认为,可事实就摆在眼前。早先的欧州大陆的各国其实大都源于一种文化,像法国、德国、意大利原本就是一个国家,然而后来就是由于过分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结果个个分家单过。

欧洲的四分五裂,这与其不讲血缘的纽带作用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我们这个民族正是由于崇尚血统与文化并重的观念,从而保证了大一统国家的完整性。

由此可见,如果不讲我们是源于共同祖先的传人,纯以文化论民族,那么就会发现汉民族各支系,各有各的特色文化,以至于可以达到分离的地步!

就像某些所谓的“爱家乡”的土著提出的什么“幽燕民族”、“秦陇民族“、吴越民族”、“湘楚民族”、“巴蜀民族”、既然可以按文化划分,为什么不再细分?

这些都是“地域主义”和“本土主义”抬头的标志。

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边疆地区,仿佛“传统汉地”就一定永固?

恰恰相反,汉族作为主体民族,正在被逐渐虚无、弱化、瓦解和分离。如果一个房子的地基松动,那么纵使百丈高楼,也会坍塌,所有的“独”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到那时,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就会上演!

汉民族并非是某些人眼中的纯文化认同的民族

汉民族并非是某些人眼中的纯文化认同的民族

汉民族并非是某些人眼中的纯文化认同的民族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