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欣下班回家后,发现女儿在书桌上认真地写纸条,走到后面看,却被女儿一手遮住了,她说:“妈妈,你不能看,看了我的愿望就不灵了,我正在和圣诞老人商量我的礼物呢!。”心欣听完后哭笑不得,但也没有选择“戳破”,只是点了点头默默走开,心里琢磨着怎么看纸条的内容,这样她才方便假扮圣诞老人,送女儿礼物。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和传说,圣诞老人、牙齿仙子、魔法小精灵等等。在当时,我们都无比坚信,这些虚拟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然而长大之后才发现,都是骗人的!我们枕头底下的礼物,其实都是父母假扮圣诞老人塞给我们的。那为什么我们会在小的时候相信这些,长大了却不信了呢?
孩子的奇幻思维特点
孩子在4岁以前,还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认知局限命名为“奇幻思维”。所以这对于每位孩子来说,都是正常的心理历程。
童年时光里,总是充满着梦幻的色彩,迈克幼时痴迷于《哈利波特》,把电影反反复复观看了好几遍,他相信世界上存在魔法学院,也相信自己以后会拥有魔法的。
在《哈利·波特》的影片中,存在着这样一段情节:哈利波特拿到车票后,准备去站台坐车,车票上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他便来到9号站台和10号站台的中间,从中间的墙壁中穿了过去。
迈克看完之后,印象深刻,吵着闹着要父母带他去火车站,他也要去魔法学院看看,于是他就跑去试,看看能否穿墙,几番尝试后,迈克放弃了,他才明白魔法都是骗人的。我也买过一整套《哈利·波特》给大宝看,大宝也特别爱看哦。
为什么长大之后我们不再相信魔法?
长大之后,我们往往都变得更加“现实”,不再相信魔法,即便是听到很真实的传说,也不再相信,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心理研究表明,在孩子4-8岁时,已经能够区分虚拟和现实,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之前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宁愿相信自己是麻瓜,也不愿相信这世界没有魔法”(麻瓜指的是不会魔法的人)。
尽管我们的大脑已经知道,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的,但是我们的内心仍然相信美好的事物,所以才会宁愿相信自己是不会魔法的,但也不愿意相信世界上没有魔法。
Ps:一个人长大之后,如若还能保留这份纯真和天真,那真的是非常的难得。
如何正面运用奇幻思维?
面对3-4岁的小朋友,父母可以利用奇幻思维进行鼓励。那么,具体应该怎么用呢?我们通过一则小故事来看看。
筱雨因为嘴巴里长了颗蛀牙,不得不去看牙医,胆小的筱雨听说拔牙很疼,便不肯去医院。妈妈就想了个办法,她说:“如果你乖乖去看牙医的话,小精灵会在拔牙的时候,悄悄地帮你消除疼痛哦!
筱雨听完之后,就开始动摇了,半信半疑地问:“真的吗?”,妈妈说:“当然是真的,你可以向小精灵祈祷,让她减轻你的疼痛。”
后来母女两来到了牙医诊所,在打麻醉的时候,妈妈就说,这是小精灵的药水,打了就不疼了。拔牙结束,筱雨说:“妈妈,刚刚拔牙的时候真的不疼,但是现在可能药水失效了,开始疼了。”妈妈摸了摸她的头说:“是啊,小精灵药水失效了,她也累了,我们下次再麻烦她吧!。”
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共同的语言,所以才会不知道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当家长愿意以孩子的语言沟通时,他们会积极地给予回应。比起强硬的态度,更希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能够柔软一些。
枕边育儿寄语:
想要奇幻思维发挥作用,父母必须找对时间点,若是孩子已经长大了,这个方法可就不管用了。任何的“手段”都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使用,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方式都达不到效果,这也是我们父母在教育路上,需要摸索和学习的地方。你们的孩子现在还相信圣诞老人和魔法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