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源远流长,技术上相当成熟,是诊断疾病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感知脉跳的状态,如浮迟沉数等来判定人体阴阳气机的运动状态,分析病位,病机,从而提供调整阴阳的解决方案。
脉诊在古代十分重视,其技术水平远远超过现代,可能与当时的诊断工具落后有关。在当时,历害的医生靠二根指头就能行医立万了。现代中医爱中西医结合的影响,脉诊在一些中医门诊甚至不用,而使用各种仪器检查来代替。
脉诊的重视程度在伤寒论体现得很充分。其六经辩证的分类标题都是指以"脉证"总括。如"辩太阳病脉证并治",凡论述任六经任意一病,均有脉诊。
脉诊的实际操作是通过指头触摸手腕上的寸关尺三个部位来实施的。寸关尺也叫三部,但中医讲的三部九候,其中的三部不是指寸关尺,这个三部在黄帝内经有明确说明,如下: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而后世将手腕上的寸关尺称之为三部,使人容易与古中医三部九候的三部混淆。事实上现代的中医临床上所采用的脉诊法多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以切压腕后桡动脉(寸口脉)浅表部位来体察脉象的变化,也即是将桡骨动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挠骨小头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右手合计为六部,每部又细分浮、中、沉三候,合计三部九候,其中左手脉诊心、肝、肾,右手脉诊肺、脾、命门。此三部九候并非内经所讲三部九候,张仲景讲三部不参九候不诊就是指出时医把老祖宗的三部九候传统掉光了。
中医发展成这样,表面上看是脉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有关。因为黄帝时期的三部九候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下不大好用,甚至还在坊间传出悬丝脉诊的离奇脉诊。以其讲独取寸口是理论发展,不如讲是社会科技发展,诊断工具手段增加,古脉诊退居二线的体现。
尽管如此,寸关尺的脉诊依然十分重要。这一点上一直得到传承。如华佗遗书中讲到,伤寒论中用到,现在依然在用。
寸、关、尺是指三个脉诊位置,具体位置是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这个过关尺把出来的脉代表什么?这个古今是一致的,比如《华陀遗书》中的五色作绝脉论第十一这一篇讲到"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从这里看出,二千年前,中医也是认为右手的寸脉是用来诊肺的,关脉是用来诊脾的;左手的寸脉是用来诊心,关脉诊肝,尺脉诊肾。与现代一致。
至于如何诊的问题,就是中医的技术问题了,是一个重杂的分析过程,这在以后的篇幅中逐一介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