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杨柳岸,山色朦胧,春寒料峭已退,印山村湖光山色,静待佳人赏。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湖南省“十佳红旗村”、“人民满意村”,如今的印山,头顶种种殊荣,脚踏寸寸血汗,心怀片片民情。
忆往昔,印山村现任党总支书记刘罗仕感慨道,“发展至今,简直是一个奇迹。”
80年代以前,印山村甩不脱“贫穷落后”的标签。当时的交通不便,产业不兴,经济作物收成少。农田作为当地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却因环境、气候、土壤等诸多原因,产量并不高。
穷则生变。“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印山精神激人奋进,再加上改革开放的这股春风一吹,印山人紧抓时代机遇,一是逐步完善天玺湖的建设,开展水产养殖产业,虽成果甚微,却养的一湖好水;其次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石灰石资源,凭领头人物掌舵,大力发展水泥产业。
天时地利人和,印山村的水泥产业一鸣惊人,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山村迈入亿元村行列,“水泥之乡”的名声传遍四方。
刘罗仕见证了许多水泥产业的兴衰,带着些许自豪感,回味着印山一直以来的发展。“印山的发展其实不光光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其实关键在于如何深得民心。”他一语破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民。民力汇,民心聚,其力量像飓风一样摧毁一切阻碍。
21世纪初,印山村的村集体企业发展曾暴露过些许弊端——旧机制适应不了新发展,产权关系不清,生产效率逐渐下降。
为此,村里召开了一场场村民大会,召集党员、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领着全村人进行激烈讨论,结果只有两个字——改制。
改制后的水泥厂由村集体入股,保障村民利益,村民也有注资入股的权限。老百姓从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为股东,成为公司的一部分,每一份努力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民心自然凝聚成一股力量。
借着这股力量,印山台水泥厂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开拓市场,强化技术革新。“从过去的小水泥厂,发展到如今跨省市延伸市场,同时,拓展下游产品,向综合性绿色建材产业开展业务。”刘罗仕介绍道,2009年公司在江西建设年产能400万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2021年在张家界打造了2条新型水泥生产线。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跟随印山人,驾一叶轻舟游曳于天玺湖。远处山色空蒙,天玺寺缕缕仙香渐隐云霄;近处碧波荡漾,湖心岛幽幽鸟鸣倒影斑驳,犹置仙境,心旷神怡。
问旁人在此生活幸福吗?“怎么会不幸福呢?”舟上古稀老者抱着孙子,喜笑颜开如此答道。那份毫不犹豫,那份怡然一笑,传达出对生活的喜爱,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这得益于印山村以人为本的关怀机制。”刘罗仕说,印山村村集体经济的分配机制里,设置有专门的一笔分配资金是用于给当地村民发放福利。而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退休老者、青少年学生、相对贫困户等部分弱势群体。
例如老年补助方面,古稀、花甲、耄耋以上的老者分别会获得100、150、200/300元每月的村集体福利。“我们村不仅设立了奖学金制度,来激励那些考上大学的、有杰出成绩的印山孩子;还设立了贫困补助、大病救助,来保障某些突发变故的家庭,即使不幸遭遇天灾人祸也有能力撑过去;每到过年过节,我们村还设立了春节慰问,送上薄礼来向村民表达感谢。”刘罗仕介绍。
从健康养老到基本教育,从日常生活到未知风险,印山村始终以人为本,利用村集体经济给印山人坚强的依靠。此外,还从细枝末节上体现出一份份深切的人文关怀,让老有所依,幼有所长,弱有所养。如此这般,民心又怎会不聚?
如今,印山村开始走农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绿色道路”。在印山村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民宜居环境得到改善,文旅产业逐步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文旅融和发展也自然深入民心。
民心一聚,齐心合力,自然事半功倍。“当时,建设旅游线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许多有情怀的企业家和村民的支持。”刘罗仕举例说道,“你像那边的印山台文化广场,就是湖南印山台水泥有限公司捐赠900余万元打造的。还有一些企业领导、普通村民捐钱捐物,投工投劳,其实都是一种情怀在推动。”
采访完毕,记者跟随着无数印山人的脚步,上揽月亭看印山春意盎然,走环湖路赏天玺湖一步一景,登观景台俯瞰印山村不失精致的平淡生活……印山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故事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等待挖掘,这条走向共同富裕的路朝着民心所向继续延伸。(文/大公湖南赵鑫宇 侯润滋 梁懿 周汝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