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战国是一个武将辈出的时期。其中,就白起、王翦、李牧、廉颇这四位将领,因为战功卓著,所以被后人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诚然,他们都是影响战国历史的风云人物,不过,除了王翦,另外三人的结局都不是非常理想,甚至让后人为之叹息不已。
一、白起
首先,要给战国四大名将做一个排名的话,白起位列第一应该是争议最小的。白起又名公孙起,是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据自称白起后人的唐人白居易的说法,白起(公孙起)是楚平王太子芈建的嫡系后裔。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国国力日强的时期。秦昭襄王十二年(前295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襄王雄心勃勃,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闻名,并得到新任秦国丞相魏冉的举荐,逐渐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在伊阙之战中,魏国和韩国组建的联军被白起重创,两个靠近秦国的诸侯,不断被白起攻城拔寨,从而走向了衰落。在鄢郢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楚国,白起率军突袭楚国都城郢城,导致楚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当然,对于白起来说,最耀眼的战绩当属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击败赵括,从而坑杀了赵国四十多万大军,进而让赵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
至于白起的结局,则属于功高震主的典型例子。公元前257年的冬天,在范雎等人的添油加醋下,加上白起对于国君命令的不配合,所以,秦昭襄王最终赐死白起。
二、李牧
其次,和白起一样,李牧也是被国君冤杀的。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为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李牧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之后,赵王迁将其杀害。在李牧被冤杀后,本来已经危在旦夕的赵国自然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加紧进攻赵国,在大败赵军后,秦军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获赵王迁等人。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三、廉颇
再者,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的结局同样具有悲情色彩。在廉颇年轻的时候,曾率军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之地。于是,赵王封他为上卿。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赵将楼昌领兵进攻魏国的几邑(今河北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成功将几占领。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四十三里)。
到了决定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命运的长平之战时,廉颇坚持用防守来抗衡秦国大军。当然,后来的结果是廉颇被赵括取代。长平之战后,赵国屡次遭到燕国的背后袭击,而廉颇在赵军元气大伤的背景下,依然重创来犯的燕军。
但是,在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遭到了排挤。后来,廉颇先是投奔魏国。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最终老死于楚国,葬于寿春,这显然属于客死异乡的情况了。
四、王翦
最后,在战国四大战将中,王翦的结局可谓是最好的。作为秦国后期的大将,王翦的主要战绩包括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解决燕国和赵国残余势力,以及消灭楚国主力等。王翦与其子王贲一起成为秦始皇剪灭六国的最大功臣。
特别是在在攻打楚国之前,王翦能机智地处理自己与秦王嬴政的关系,比如主动要求赐予田宅,以此打消君主的疑虑,最后避免了受谗被杀的悲剧。因此,等到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王翦安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从而寿终正寝。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