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人际交往的平衡性原则

亲戚、朋友、熟人、同事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原则叫对等,要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怎么对等了,处于相对高位置上的人,就会自觉不自觉的,给处于低位置上的人某种难以言状的压力,尽管这种压力不是故意的,不是成心的,但造成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

这个世界没有万年桩,处世也不例外,属于流水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头看一下,自己从上幼儿园与别人发生交往以后,与自己交往过的人,是不是处于一个动态,能够有幸长期持续不间断相处的,能有几位。

所谓的世交,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名义上的,道义上的,甚至是自我标榜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交也脱不了一个俗字。凡交往,都必须有个载体,具体形式无非是:我请你吃顿饭,你请我喝次酒;我送你一斤碧螺春,你送我一斤好龙井;我请你看场电影,你请我看场戏剧;我陪你逛一次街,你陪我打一次牌;我出你人情100元,你出我人情100元;我帮你解决一件难事,你帮我克服一次困难……一般来说都是互动的,对等的,这样就产生了交情,越交往,感情越深。

由此可见,在正常情况下,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相互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大体相当基础上的,一旦社会地位拉开了档距,特别是经济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落差,人与人之间就自然的要分离,并渐行渐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渐行渐远的区别在于,地位高、条件好的人是下意识的,而地位低、条件差的人是有意识的,且是主动的。其原因,是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趟了,内心承认落伍,因为他无力承担继续交往的莫大开支,别人花掉一千元、一万元可能若无其事,而他即使花一百元,也得在心里掂量掂量,犹豫半天。或许有人会说,社会中的吃大户现象很多啊。但头伸在前面一味只沾人家的光,自己一毛不拔,像话吗?唯有悄悄的远离这个圈子,在属于自己的层次中过过日子,才是上策。

一些成功人士,对以前交往甚密,而目前杳无音讯的熟人,有一种念念不忘的情结,总是惦记着远离自己的熟人过得好吗,是不是应该经常性的见个面,坐在一起喝杯茶,相互的聊聊,以示对朋友的仗义。但岂不知,各自身份的悬殊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隔阂,坐在一起等于坐在翘翘板上,不平衡。再说,过得好的人能给过得差的人实质性的帮助吗?即使能,过得差的人有这个帮助的需求吗?能有什么好聊的呢,聊天的结果必然不是尴尬,就是无聊。

因此,人们在能够相处的时候,应当珍惜这个可能即将失去的缘分。在不能继续交往的时候,应当彼此祝福,即使给予关注,也应是默默的。

(六月十二日下午,星期三,晴。)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