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自2016年开始,便着手进行修订《红楼梦》的工作。目前这一工作基本完成。在修订《红楼梦》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要做文本校勘的工作。
《玉石分明:红楼梦文本辨》
在这次修订《红楼梦》的时候,新发现了一些校勘时通常容易处理失误的文字。下面就罗列出来十个例子加以简单分析,与读者朋友们一起研讨。
一、“他们”还是“他”
先来看第三十二回中的一处文字:
袭人道:“且别说玩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注:“人家”指黛玉)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
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作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第四版,第433-434页。)
其中“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这句话中的“他”字,取自于庚辰本。与庚辰本关系最为密切的己卯本以及其它各版本中,此处皆为“他们”。
此处原本的文字面貌当为“他们”。庚辰本上的“他”字,或者是抄写不慎脱落了“们”字;又或者是整理者误解了上下文的意思,以为这里应该是与下句中的“他就信了”中的“他”一致,都指贾宝玉,故而专门改成了“他”字。
赵成伟绘袭人
“我叫他们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中的“他们”,其实并非指贾宝玉,而是不指名的指那些帮助袭人跑腿购买东西的人,或为小厮,或为嬷嬷、丫头们等。将“他们”改成“他”后,文字的含义发生了彻底改变,属于张冠李戴。文字背后的那种叙事理路,更是不如原本文字畅达。
除了红研所校本外,像周汝昌先生校本、邓遂夫先生庚辰本校本、徐少知先生校本等等,都是采用庚辰本的文字。
值得称道的是张俊、沈治钧二位先生的《新批校注红楼梦》(程乙本)一书对此处文字的处理方式,在这本书中,将“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这几句话加上了引号,(《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第593页)这就更加醒目了。对读者来说,也较为便利,不易发生误解。
《新批校注红楼梦》
二、“你们”还是“他们”
再看第七十六回中的一处文字:
正说到这里,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尤氏方住了,忙和王夫人轻轻的请醒。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你们只管说,我听着呢。”王夫人等笑道:“夜已四更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明日再赏十六,也不辜负这月色。”贾母道:“那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
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1061-1062页)
引文“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的“你们”,在各个版本中,只有程乙本改作“他们”。程乙本的这个修改是正确的,是程乙本的一个贡献。
依据上下文文理看,此处很明显“你们”应为“他们”之笔误,指的是姑娘们。钞本中“你”“他”二字时有混淆现象。“病的病,弱的弱”也是贾母习惯性地说黛玉姊妹们的话。
比如在第七十一回中也有一处类似的表述:
南安太妃因问宝玉,贾母笑道:“今日几处庙里念'保安延寿经’,他跪经去了。”又问众小姐们,贾母笑道:“他们姊妹病的病,弱的弱,见人腼腆,所以叫他们给我看屋子去了。”(982页)
程乙本《红楼梦》
本人这次修订《红楼梦》的时候,对各个版本的独特贡献之处颇加以留意,发现包括程乙本在内的各个版本,通常都会有一些独特的贡献,只是有一些贡献尚没有被很好的认知。
校勘版本时,能否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通常取决于校勘者有没有意识到文本本身存在问题,如果没有意识到文本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领会到他人的贡献。下面我们再举一个程乙本独特贡献的例子。
三、“盖才盖了一年”还是“盖就盖了一年”
且看第四十二回中的一个例子:
赵国经、王美芳绘李纨
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
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他说:“还要怎样?”黛玉自己也撑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570页)
引文中的“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这处文字,内在逻辑欠通。“盖才盖了一年”,说的是建造园子的时间很短;这跟后面“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建立不起逻辑上的关联关系。建设大观园用的时间短,为什么画大观园的时间就得要长呢?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联。
故而,程乙本将“盖才盖了一年”,改为“盖就盖了一年”,这是很不错的修改。如此一改,黛玉这句话的笑点就可以出来了:建设大观园这么容易的事情还花了一年的时间,何况画大观园这么难的事情呢?因为黛玉的话不符合真实的生活经验,所以笑话的效果就出来了。
郑庆山先生认为此处理想文字当为“还”,颇有道理。程乙本的“就”字用在此处虽然可取得与“还”相当的效果,但毕竟还是容易产生歧义,因为“就”字用在这里既可以表示盖的时间短,也可以表达盖的时间长,具体含义取决于说话人的语气和上下文的语境。而“还”字则不会产生歧义,因其只有表示盖的时间长这一种含义。
《脂本汇校石头记》
原本的“才”字用在此处,只有表示盖的时间短这一种含义,造成前后句连接不顺畅,也无法达到与“还”“就”相匹敌的艺术效果,疑似其为“还”的音误字,又或者是被早期整理者所误改。
四、“这是下雨”还是“这时下雨”
再看第三十回中的一处文字:
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指龄官)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416页)
邮票《龄官画蔷》
其中,“这时下雨”一句,取自庚辰本。杨藏本作“这不是雨”。其余脂评本皆是“这是下雨”。“这时下雨”与“这是下雨”哪个才是原笔呢?
本文的看法,“这是下雨”当是原文。因其更能凸显出宝玉此时因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龄官身上的忘我状态。宝玉自己虽同样被雨淋,却并没意识到下雨。只有当看到龄官的头上往下滴水、衣服也湿了的时候,才明白是下雨了。“这是下雨”短短一句,便把一个痴人的形象和盘托出了。
杨藏本的“这不是雨”,当属于改写文字。作反问句理解时,其含义与“这是下雨”基本相同。庚辰本应属于误写或误改,一字之差,艺术性就显著下降了。
除了红研所校本外,本人手头上的蔡义江先生的校本、郑庆山先生的校本、徐少知先生的校本等等,皆采用的是庚辰本的“这时下雨”。只有周汝昌先生的校本此处采用的是“这是下雨”。可见,这处文字要想纠正过来,恐怕还任重道远。
钞本中“是”“时”混淆的例子时常有所见。我们再看第六十七回中的一个类似的例子:
三个人又闲话了一回,因提起黛玉的病来。宝钗劝了一回,因说道:“妹妹若觉着身子不爽快,倒要自己勉强拃挣着出来各处走走逛逛,散散心,比在屋里闷坐着到底好些。我那两日不是觉着发懒,浑身发热,只是要歪着,也因为时气不好,怕病,因此寻些事情自己混着。这两日才觉着好些了。”(934页)
电视剧《红楼梦》中张莉饰演薛宝钗
其中,“我那两日不是觉得发懒”的“不是”,应为“不时”之讹误。俄藏本、戚序本、程高本等皆为“不是”。唯有甲辰本改作“不时”。此是甲辰本整理者的一个独有贡献。
五、 “觉怎么呢”还是“不觉怎么呢”
再看第三十一回中的一处文字: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宝玉见他哭了,也不觉心酸起来,因问道:“你心里觉的怎么样?”袭人勉强笑道:“好好的,觉怎么呢。”
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要山羊血黎洞丸来。袭人拉了他的手,笑道:“你这一闹不打紧,闹起多少人来,倒抱怨我轻狂。分明人不知道,倒闹的人知道了,你也不好,我也不好。”(419页)
这段文字中,“好好的,觉怎么呢”这句话,己卯、戚序、甲辰等几个版本的文字皆与此相同,庚辰本原本的文字也与此相同,但被旁补一个“不”字,修改后的文字作“好好的,不觉怎么呢”(见下图,中间一列)。列藏本和程高本的文字则作“好好的,觉怎么样呢”。
庚辰本《石头记》第三十一回
“好好的,觉怎么呢”与“好好的,觉怎么样呢”皆词不达意,语不成句。此处应采用庚辰本上补正后的文字,即“好好的,不觉怎么呢”。这是袭人对宝玉问她“心里觉得怎么样”的回答。“不觉怎么呢”就是“还好,没觉得明显不舒服”的意思。
前回文字中,袭人被宝玉误揣一脚后而吐血。袭人怕宝玉担心,更怕他惊动得所有人都知道,因此当宝玉问她“心里觉的怎么样”时,她对宝玉说了一句谎话。这也符合袭人一贯为人体贴、息事宁人的性格。
其实,遗漏文字是《红楼梦》各脂本的常见现象。遗漏“不”字在《红楼梦》手抄本中更是时有发生,但大多场合,因为遗漏“不”字后会出现明显的语义不通而较容易被发现。而此处遗漏却躲过了众多版本整理者的眼睛,直到庚辰本的不知哪位阅读者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红楼梦》文本中就有相似例子,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此处的难题。如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与薛宝钗谈论薛宝钗的病和她服用的“冷香丸”药物的时候,有段文字刚好与此处大致相同,可资参考:
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戴敦邦绘宝钗
上述文字来自庚辰本。己卯本文字与此相同。在甲戌、戚序和甲辰等几个版本上这段文字略有差异,但无实质性区别,甲戌本文字作:
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样?”宝钗道:“也不觉什么,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
此段文字中宝钗与周瑞家的之间对话的语境,与前引第三十一回文字中宝玉与袭人对话的语境几乎一模一样。对于辨识此处文字该是“觉怎么呢”还是“不觉怎么呢”,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况且,“好好的,觉怎么呢”这种措辞,似乎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像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语言。
刘旦宅绘宝钗扑蝶
“不”字可以说是《红楼梦》校勘中最让人头疼的一个字,各版本时常发生多“不”少“不”的异文。有时候有“不”没“不”,意思相同;有时候含义则又绝然相反。所以需要特别慎重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才笑了”还是“才知道了,笑了”
还是第三十一回中的一处文字:
一时进入房中,请安问好,都见过了。贾母因说:“天热,把外头的衣服脱了罢。”史湘云忙起身宽衣。王夫人因笑道:“也没见穿上这些作什么?”史湘云笑道:“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
宝钗一旁笑道:“姨娘不知道,他穿衣裳还更爱穿别人的衣裳。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背后,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他只是笑,也不过去。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说:'倒扮上男人好看了。’”(425-426页)
引文中的“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笑了说”这处文字,舒序本之外的版本,皆是大同小异。唯有舒序本将其增补为“后来大家撑不住笑了,老太太才知道了,笑了说”。
舒序本的增补非常有道理,这是舒序本对完善《红楼梦》文本的一个重要贡献,应该被继承。
《清乾隆舒元炜序本红楼梦》
此处舒序本通过增补“知道了”三字后,含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没有“知道了”三个字,说明贾母也知道史湘云是假扮成宝玉,只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哄史湘云玩而已;若如此,则说明史湘云的这次假扮非常失败,一个人也没骗过。有了“知道了”三个字,则说明史湘云女扮男装非常逼真,把贾母给哄骗住了,直到因为众人都发笑,这才提醒了贾母:原来竟是史湘云假扮的贾宝玉。
从上下文文理看,应该是后者才是符合作者意思的。可见,此处各版本的祖本上当有脱文,舒序本上的“知道了”大概是整理者凭借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增补,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舒序本
七、“没地缝儿钻进去”还是“没地缝儿钻不进去”
再看看第四十七回中的一处文字:
大家忙走来一看,只见薛蟠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没头没脸,遍身内外滚的似个泥猪一般。贾蓉心内已猜着九分了,忙下马命人搀了出来,笑道:“薛大叔天天调情,今儿调到苇子坑里来了。必定是龙王爷也爱上你风流,要你招驸马去,你就碰到龙犄角上了。”
薛蟠羞的恨没地缝儿钻不进去,那里爬的上马去?贾蓉只得命人赶到关厢里雇了一乘小轿子,薛蟠坐了,一齐进城。(640页)
其中,“薛蟠羞的恨没地缝儿钻不进去”这句中的“钻不进去”,当为“钻进去”。此处文字庚辰、俄藏和甲辰本为“钻不进去”;蒙府、戚序和程高本为“钻进去”。后者是正确的。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有例子:“这王家的只恨没地缝儿钻进去。”第八十回中也有例子:“无奈宝蟾素日最是说嘴要强的,今遇见了香菱,便恨无地缝儿可入。”
再如,《初刻拍案惊奇》中也有处文字:“一鞭打去,小娘子闪过了,哭道:'我原说做不得的,主人翁害了奴也。’富翁直着双眼,无言可答,恨没个地洞钻了进去。” 皆可供参考。单从逻辑看,“薛蟠羞的恨没地缝儿钻不进去”好像也说得通,实则这不是真实的生活语言。
《初刻拍案惊奇》
八、“你往那里去了”还是“你往那里去”
同样还是第四十七回中的一处文字:
柳湘莲道:“自然要辞的。你只别和别人说就是。”说着,便站起来要走,又道:“你就进去罢,不必送我。”一面说,一面出了书房。刚至大门前,早遇见薛蟠在那里乱嚷乱叫说:“谁放了小柳儿走了!”柳湘莲听了,火星乱迸,恨不得一拳打死;复思酒后挥拳,又碍着赖尚荣的脸面,只得忍了又忍。
薛蟠忽见他走出来,如得了珍宝,忙趔趄着上来一把拉住,笑道:“我的兄弟,你往那里去了?”湘莲道:“走走就来。”薛蟠笑道:“好兄弟,你一去都没兴了,好歹坐一坐,你就疼我了。凭你有什么要紧的事,交给哥,你只别忙。有你这个哥,你要做官发财都容易。”(637页)
戴敦邦绘薛蟠
引文中的“我的兄弟,你往那里去了”这处文字,从上下文看,存在文理不通的问题。考之各版本,只有戚序本为“我的兄弟,你往那里去”,而包括蒙府本在内的其它各本皆为“我的兄弟,你往那里去了”。
这个“了”字不应有。有“了”字,便是在询问柳湘莲刚刚去哪里了的意思;没有“了”字,则是问他现在要去哪里的意思。
从下文柳湘莲的答复看,此处当是薛蟠问他现在要去哪里,而非询问他刚刚去了哪里。“了”字是《红楼梦》校勘中另一个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类似的问题非常普遍。
九、“众人都道他利害”还是“众人都道:'如何敢!’平儿道:'他利害’”
再看第五十五回中的一处文字:
众人都忙道:“我们何尝敢大胆了,都是赵姨奶奶闹的。”平儿也悄悄的说:“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奶奶原有些倒三不着两,有了事就都赖他。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
众人都道:“如何敢!”平儿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前儿我们还议论到这里,再不能依头顺尾,必有两场气生。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二奶奶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畏他五分。你们这会子倒不把他放在眼里了。”(760页)
《红楼梦图咏》之平儿
其中,“众人都道:'如何敢!’平儿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这处文字中的“'如何敢!’平儿道”六个字,是蒙府、戚序二本的增补文字。己卯、庚辰、甲辰、俄藏、杨藏等版本皆是“众人都道他利害”。蒙府、戚序系统的整理者当是误解了原本文字的含义,误以为有脱文而增补。
其实,原本的“众人都道他利害”非常通顺,与上下文非常和谐,反倒是蒙府、戚序本增补后,文字不仅变啰嗦了,而且含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平儿原本的“众人都道他利害”,其意思是说:凤姐只是被传的很厉害,其实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厉害。
《红楼梦版本研究辑刊》第二辑,兰良永主编,华侨出版社2023年3月版。
而蒙府、戚序本修改后,变成平儿也承认凤姐真的很厉害了。放在上下文中对比,显然前者才应是平儿的意思。红研所校本此处采用蒙府、戚序本的改笔,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