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山爷/文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中国古代诗词史上,咏颂伟大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其美诗华辞如入玉山珠海,俯拾皆是,其眷眷之情似汇清泉溪流,长流不息。而表现父爱的诗词呢?耳熟能详的名篇绝句似乎就相对少了些。家庭中,父亲们一般都比较严肃乐于沉默,尤其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父严母慈,在“三纲五常”时代,“父为子纲”的影响深远,出于树立父亲威权的潜意识需要,父爱常常深藏内心疏于表露。其实父爱既具有岩石样沉默的刚性,又不缺乏溪流般灵动的柔情,父亲爱子女的拳拳之心并不比母亲少。父爱无言,常以独有的沉静,诠释着责任和担当。父爱愈深沉,愈含蓄,愈能昭示父爱的深重与伟岸。父爱很少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男人对子女的感情是深沉而宽广的,他们往往只懂得默默付出。父爱如山,巍巍山峦,挺拔昂扬,直冲云霄,让你无法拒绝接纳。这是一种豪迈的气度,让你感受到神秘、向往,甚至有些高不可攀,让你体悟到依靠、温暖,甚至坚信不可或缺。有一首歌中唱道:“我是一只小鸟,而爸爸的爱是天空,我飞翔在父爱的关怀中。我是一条小鱼,而爸爸的爱是海洋,我游弋在父爱的温馨里。”翻阅检索我国古代诗词卷帙,发现那些惯于内敛的父爱也和习于外露的母爱一样真挚感人,深厚绵长,父亲的形象同样是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毫不逊色。值此又一个父亲节将临,我们在诗海词洋边徜徉,捡拾几枚彩贝,沐浴在古诗词的情风爱雨之间,感受父母们的浓浓挚爱,奉献心中那裹满美好温暖的感动、感悟和感恩。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一、子女心中的父亲形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亲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时期、地域、场合,雅俗文野,亲疏内外,尊卑族群,生前故后,人们对父亲的称呼千差万别,数量之多,恐怕不下百种。汉代以前,人们称呼生身长辈为父、母,或考、妣。其中,考、妣偏重于书面语,既可指健在也可指已故。如《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到汉魏时期,称谓发生了演变,父、母之称更加书面化,考、妣专指已逝父母。之后,称呼愈来愈多,愈来愈丰富,其中,有些称呼文化意蕴浓厚,值得回味。称父亲为耶(古同爷)、尊、翁、君、严、严君、严亲、家尊、家严、家大人等,如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等,此外,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最为美雅。古代传说大椿长寿,庄子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古人把它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为“椿寿”。又因为当年孔子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将“椿”、“萱”合称“椿萱”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唐.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满头。”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另有“椿萱并茂,庚婺同明”寿联不时出现在寿宴上,“庚婺”原为两颗星之名,后用以指夫妻。“庚”,即长庚星,也就是现代天文学上的金星;“婺”即婺女星,又称作宝婺星,常用以比喻女人的美丽。

  我们就从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说起。《诗经·小雅·蓼莪》是祭祀已逝父母的奠章。诗中写孩子追忆父母养育的辛劳,极为深情:痛恨自己不成材,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情感人,催人泪下。原诗及译文如下:

  《诗经·小雅·蓼莪》

  原文 译文

  蓼蓼者莪, 莪菜长得大又好,

  匪莪伊蒿。 那不是莪而是蒿。

  哀哀父母, 我真哀伤老父母,

  生我劬劳。 生我勤苦把心操!

  蓼蓼者莪, 莪菜长得大又肥,

  匪莪伊蔚。 那不是莪而是蔚。

  哀哀父母, 我真哀伤老父母,

  生我劳瘁。 生我真是太劳瘁。

  瓶之罄矣, 盛酒小瓶已空掉,

  维罍之耻。 大罍应该羞耻了。

  鲜民之生, 寡崽与其来活着,

  不如死之久矣。 不如早早死的好。

  无父何怙, 没有父亲何所依?

  无母何恃。 没有母亲何所靠?

  出则衔恤, 走出门时含悲酸,

  入则靡至。 进门好像家没到。

  父兮生我, 父亲啊!养活我,

  母兮鞠我。 母亲啊!生了我。

  拊我畜我, 抚爱我来扶持我,

  长我育我。 喂大我来教育我,

  顾我复我, 看顾我来提携我,

  出入腹我。 出出进进怀抱我。

  欲报之德, 要想报答这恩德,

  昊天罔极。 恩大如天怎报啊!

  南山烈烈, 南山路险难登攀,

  飘风发发。 飘风吹得急又寒。

  民莫不榖, 他人都能养父母,

  我独何害。 为何我独来遭难。

  南山律律, 南山道险难登攀,

  飘风弗弗。 飘风呼呼吹得寒。

  民莫不谷, 他人都能养父母,

  我独不卒。 为何我就终养难?

  《蓼莪》以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其中连用“生我”、“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九个词语,颂扬父母恩德。深情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之感则油然而生,以致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的呼号。南山高大,彰显父母的恩德,飘风吹拂,借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流露出诗人一片真挚的情感,又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告诉人们作为儿女要懂得,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地赡养报恩,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莫及。数千年前的古人,竟然能够创作出《诗经·蓼莪》这般伟大而不凡的诗作,被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让今人叹为观止,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同样来源于《诗经》,另一篇《魏风·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堪称中国羁旅行役诗的发端。写儿子出门在外,遥想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写到父亲时言道:“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父亲说,啊,我的儿子在外服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可要多多保重,平安回家,不要淹留他乡啊。其殷殷叮咛与热切期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浮雕突显深切真挚的拳拳爱子之心,深情思念行役之子的慈父形象。登高望乡,远望当归,悲歌当泣,痛切感人。

  《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五言寓言律诗,借双燕的遭遇讽劝那些不顾父母痛苦而独自远走高飞的人们。同时强调: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自己就应带头孝敬父母,为子女做好表率,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教育。诗中“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叙述了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正如明代吕得胜《小儿语》中所言:“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深刻反映了养育之恩的伟大和无私,既生动又简洁,感情蕴于笔端。

  魏文帝曹丕写过一篇《短歌行》,怀念父亲曹操。诗中写道:“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遗物还在,可是尊亲已逝。尤以全诗最后两句:“曰仁者寿,胡不是保。”古语说:'仁德的人可以长寿’,为什么我的父亲不长寿百年?”想起来便是泪流满面,长吟永叹,情深意切,催人泪下。人都说政治家只有利益,没有亲情,也不尽然,曹丕的赤子之情尽倾于这篇《短歌行》中。虽然它赶不上其父的同名诗作名气,却也不由人不感动。

  清代宋凌云《忆父》诗:“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吴地的树,燕山的云,南北相隔, 岂止万里?路途迢迢, 隔断了音信, 不能承欢膝下, 思念的愁恨有多少,如何诉说? 远嫁他方,离开父母,惟恐有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音信隔断的无奈与悲戚,承载着满满的思念。古时候人们交通信息极不便利,远没有今人的“ 天涯见父面 ”、“ 万里闻女声 ”的优势,因此只能入梦寻找,梦境中才能乘风万里回到父亲身边探望问安,服侍孝敬。梦中的渴望反衬了现实的无奈,让人倍觉伤感。在古诗中,这首以子女口吻表达对父亲的异地相隔,绵绵苦思的诗篇还是比较典型的。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二、父亲笔下的父亲形象

  诗人是儿子,也是父亲。作为父亲,历代许多文人用他们的笔把对子女的深深眷爱与孜孜期待写进诗词中,揉入文字里,佳篇连连,因为情真意切,所以更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感染力。

  西汉东方朔,性格诙谐,思维敏捷,向以滑稽多智著名。他是个隐士,信奉大隐隐于朝廷,不隐于林。东方朔说:古人皆隐居深山之中,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隐居在朝廷中的人。他在酒席中饮酒畅快之时便唱:“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之内。”他很希望其子也能做到这一点, 既能生活无忧,也能悠哉世间。 因此他把自己多年人生 态度和 心得 向孩子 倾囊传授,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溢于言表。希望孩子懂得“与物变化”,“合于世宜”,做一个隐于朝廷,而不是隐于山林的仕隐。东方朔一生洒脱不羁,滑稽幽默,但是这首《诫子诗》却与普通的父亲别无二致,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於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馀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於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馀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著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一个貌美闻名,诗赋留世的太康文人,曾为早亡的幼子写过一首《思子诗》。孩子夭折,是父亲心中最深的痛楚,笔触极其沉痛:“造化甄品物,天命代虚盈。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追想存髣髴,感道伤中情。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史说潘岳依附于豪门贵戚,人格低劣,可此刻的他只是一个可怜的父亲,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越是简单的话、越是真实的痛,稚子死了,再多的不舍得也只是无能为力,这是“造化”,这是“天命”,渺小的人面对生死只有一声“奈何”而已;一个失去幼子的爸爸,怀念里有太多眼泪,难过了却找不出任何的宽慰,他自问“一往何时山”,他自答“千载不复生”,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幼子已经死去,所以再清晰的怀念都当不了宽慰的话语。我们不相信一个如此疼爱幼子的人会有多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时候的男人,给自己的定位太高太难,不管他面对权贵有多卑微,至少,他没有亏欠自己的家人,较之丧尽人性的易牙烹子献糜以适君,其人格之 高尚 不啻千倍万倍。一位至情至性的父亲,总是值得原谅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耕读诗书,但在他那静默淡泊之下仍暗流涌动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作为父亲,他时刻关注、忧思和激励着儿子们的成长。他写有《命子·其八》和《责子》诗,显示着陶渊明作为一个父亲的丰满形象:挚爱孩子,却又不乏诙谐幽默。

  《命子·其八》,命子,教育训示儿子之意,是为长子陶舒俨出生而作。

  《命子·其八》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孩子出生,为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蕴涵着为人父母者深切的祝福和期许。陶渊明亦不例外,“名汝曰俨,字汝求思”,他希望儿子能够“念兹在兹”地记住自己的名字所为何来,能够明白为他取这个名字的良苦用心:长大后善于思考,继承家学,成为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孟子之师)般的圣贤人物。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在陶渊明看来,是人之常情,平常而自然,简单的话语背后,流淌着一个父亲对孩子暖暖的爱意。

  十六年之后,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陶渊明见惯了朝代变迁,阅尽了人事代谢,心态更为旷达与平和。在这首名为《责子》的诗中,他以戏谑的口吻,逐个数落了五个“不争气”的儿子。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了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一位老人和老友相坐而饮。他首先感叹自己老了,然后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五个儿子。虽然有五个儿子,却只知玩耍而不知上进。老大阿舒十六岁了,懒惰无比;老二阿宣也十五了,却不喜欢读书;老三老四阿雍和阿端这一对双胞胎十三岁了,连六与七都不认识;最小的一个儿子阿通也已经九岁,只知道找梨啊栗啊来吃。于是他叹息道,这是命中注定如此,也没法子想。来,我们还是一起喝酒罢。

  可以想见,当时陶渊明的脸上是怎样的一副神情:始终微笑着,满脸的慈祥。戏谑中对孩子们的怜爱之请,跃然纸上。有人以为陶渊明此诗叙述了自己孩子的不肖,大谬也!这是一个父亲 充满了爱 的唠叨。尽管他“性本爱丘山”,终究无法忘怀“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却终于不得施展的悲愤,但和谐的父子关系带来的天伦之乐,不仅给予了孩子们以欢笑,也抚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旷达与平和,自然而然。

  与陶渊明吟《责子》诗的心情有所不同,诗圣杜甫写给最喜欢的次子宗武《又示宗武》时饱含了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的无限期望。他看到宗武已经懂得按律写诗,也会坐在桌前看书了。兴奋之余,他叮嘱孩子学习要专心,切勿玩物丧志,生活要有节律,“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还要勤学经典,爱读写文章,“应须饱经術,已似爱文章。”须以曾参、子游、子夏那样的先贤达人为楷模,持之以恒。“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作为已经声名显赫的大诗人,杜甫看到儿子有望继承自己的衣钵,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可想而知,那份期待也是强烈的。

  无论是诗人自己出门在外,还是游子远离家人,父亲对子女的思念牵挂总是如影随形,恋恋难舍。杜甫在名篇《月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平常之语,思子之情,款款道来,最是情深意长。与此相似的,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中对子女的思念之情的描摹更是详细生动,深情感人:“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唐代曹邺《北郭闲思》诗那空巢老人的孤独伤感惟妙惟肖,让人不胜唏嘘。“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看见房子四周茂盛的青草,诗人也许想到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许想起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难以自抑,只好整天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其情可悯。明朝杨廷和曾身居内阁大臣,位高权重。离职后深深牵挂在京任职的儿子,写出了一位饱尝官场险恶、饱经仕途忧患的父亲的舐犊深情。写了《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怀寄京师两儿》云:“百般忧念百般难,一度书来一度宽,经年间阻经年盼。利名途祸患端,做闲官只守闲官。常记三缄,常怀一寸丹。怕人情翻覆波澜。”盼望孩子平安的讯息,更充溢着殷殷的叮嘱和告诫:官场险恶,祸福无常,人情翻覆,无风起浪。他训诫儿子们要远祸避害,但同时也教导他们要保持耿耿忠心,表现出高尚的情操。曲中让我们看到一位饱尝官场险恶、饱经仕途忧患的父亲的舐犊深情,令人过目难忘。

  诗词中除了怀念和教诲、深情和期待,更有温馨、甜蜜、平和的天伦之乐,充溢着生活情调的好作品比比皆是。唐人施肩吾写的《幼女词》就充满了情趣:“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父亲对女儿的怜爱喜欢之情,溢于言表。唐·韦庄《与小女》诗:“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诗人小女儿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地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歌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活灵活现,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元代诗人元好问《清平乐·嘲儿子阿宁》用戏说的语气描摹孩子的天真烂漫,幼稚可爱:“娇莺娅姹。解说三生话。试看青衫骑竹马。若个张萱许画。西家撞透烟楼。东家谈笑封侯。莫道元郎小小,明年部曲黄牛。”喜爱之充盈在字里行间,而作为父亲不求功名利禄,只愿安享平常生活的教子态度,更是令人钦敬。

  父爱,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沉醉其中;像咖啡,苦涩而醇香,让人清醒振奋;像绿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像篝火,温暖而生畏,让人激奋自我。 自古及今,概莫能外。 中华父爱古诗词丰富多彩、涵义隽永,父亲形象饱满凸显,情义浓浓。翻检古诗词及典籍,有一种感觉,不知是否准确,以子女身份咏颂父亲的诗词相对稀罕,佳作凤毛麟角,而以父亲口吻关心教育子女的美篇佳作,不胜枚举,个中缘由,尚待研究。本文篇幅所限,水平所拘,难免挂一漏万。仅拾几枚彩贝,编串成一尊父爱的五彩贝塔,希望能够给诸君带去些微美和爱的感悟。
  父亲节将至,祝天下为人父者节日快乐,生活幸福!
  诚以本文献给九五高龄的家尊,祝他老人家椿庭永茂、长庚恒明!
父亲节徜徉于诗海词洋边拾贝
  作于二零一七年六月十四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