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气者,人身之根本
1、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的基本条件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正常则脏腑,筋骨、四肢,皮毛得到充足营养,人体自能健康长寿。《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尔”;《灵枢·寿夭刚柔》说:“血气……胜形则寿,不胜,则夭。”反之,《灵枢··天年》说:“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这些论述均指出气血的正常与否与人体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气血的流畅和平衡则是气血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因为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皆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的畅通无阻和动态平衡,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进行,有利于气血的生化无穷。所以《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血气以并,病形已成。”
有关正常机体生理活动基本条件和健康状况的标准,古人常用“正平”或“平”加以概括。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者,不病也。”将健康无病的人称为平人。《素问·调经论》也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这里所说的“平”或“匀平”,即平衡之意。气血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是平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血之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之宁谧温煦,则依靠血的濡润,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使气血保持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的基础
《内经》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形体、脏腑、经络、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行之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起着营养和联络脏腑组织、表里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若气血失畅,平衡失常,则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脏腑寒热虚实病变,从而导致疾病丛生,因此,八纲、卫气营血、六经、脏腑、病因等辨证方法均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八纲辨证虽无气血两字,但气血即贯于八纲之中。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气血,正如《寿世保元》所谓:“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气血,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未并,阴阳失调,五脏安定,反之,气血以并,阴阳失衡,病形已成;表里之辨与气血密切相关,表证病邪在卫在气,里证病邪在营在血;虚实辩证不能舍气血而言虚实。《素问·刺字篇》谓:“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脉实血实,脉虚血虚”,虚证多兼气虚或血虚,实证皆夹气血瘀滞;寒热之变均直接影响气血正常功能,热则煎熬气血,寒则凝涩气血。据此可以认为,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
3,气血不和,百病乃生
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的理论,颜老提出“气为百病之长”之说。认为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温煦内外,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动,若劳倦过度,或情志失调,或六淫外袭,或饮食失常,均可使气机失常,而出现气滞、气逆、气虚、气陷等病理状态,并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产生种种疾病。正如张景岳所言:“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甚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正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同时,气机升降失常也是导致痰饮、瘀血等内生的根本原因。气为血帅,气能行津,气机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滞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谓:“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不去,由气之不顺也。”
《医学入门》谓:“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痛、瘾疹、瘙痒、好忘、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气分、血分是疾病发展的两个分期,邪之伤人,始而伤气,继而伤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虚,或因失治、误治,邪气久恋不去,必然伏于血分。《素问··缪此轮》谓:“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必舍于经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叶天士“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之说。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和肌体病变的集中表现,它与任何一脏一腑的病变都密切关联。气血不和,循行受阻,势必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疾病丛生,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百病,可以把握疾病在肌体中的整体病机,通过调和气血即可调整脏腑功能,使其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气通血活,何患不除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以调之,以平为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活血化瘀法能够疏通脏腑血气,使血液畅通,气机升降有度,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因此对疑难病证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二)久病必有瘀 怪病必有瘀
《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素问·缪刺论》:“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人进入老年期后都有明显的瘀血体征。如皮肤色素沉着,粗糙,巩膜浑浊,以及老年斑的出现等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现。而常见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其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均与瘀血有关。临床若单纯采用补剂治疗,往往是越补越滞,越补越虚,而改用活血化瘀法则常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1、久病频发从瘀
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年久不愈的沉疴、顽症、痼疾等疑难病当从瘀治。初病在气,久病入络是病变发展的规律,疑难病缠延不去,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清代医家傅山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信然!
2、奇病怪病从瘀
奇症怪病之证无定候,无病位,忽痛忽痒,时上时下,幻听幻视,或有不可名状之苦,其因不可究,既无色诊可查,又无脉症可辨,皆可从瘀论治。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气机逆乱,气血乖违;或因失治、误治、病久影响生化之源而致血瘀;或因胎孕产后、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停滞,气机失宣,瘀滞络脉,着而不去,最终形成难治之证。
3、久虚羸瘦从瘀
五劳七伤,消耗气血引起极度消瘦虚弱的慢性病谓之久虚羸瘦。表现为肌肉消瘦,饮食减少,面色晄白,心悸神疲,四肢乏力,或寒或热,或肌肤甲错,面色黧黑,久虚羸瘦,正气不足,推血无力,体内必有瘀血内潜,亦可从瘀论治。
4、久积从瘀
癥积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内结所致。不论寒积、水积、痰积、湿积,积久则碍气阻血,气血不行,瘀从中生,久积为瘀,久瘀必结,久而为肿为瘤,故久积不愈当从瘀论治。
5、常法论治不效者从瘀
慢性病或反复发作的疑难病常法论治,百药不效者,当从瘀论治。此类病证多由气血乖违,机体功能紊乱,以致寒热夹杂,虚实互见,故而功之无效,补之无益,惟有疏其血气、令气血调达,方能奏效。
(三)衡法理论
1、衡法概念
所谓衡者,《礼记··曲礼下》谓:“大夫衡视”,犹言平,《荀子··礼论》谓:“衡诚县矣”,系指秤杆,可见衡有平衡和权衡之意。“衡法”之组成,乃以益气、行气与活血化瘀药物组合而成,能够调气活血,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以达阴阳平衡,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
2、衡法的理论基础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阴平阳秘”,治病的目的则是“平其不平而已”。气血是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不和是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瘀血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衡法”能调气活血,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以达阴阳平衡。
3、气血学说是衡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血证论》谓:“人身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两字即水火,水火两字即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指出人体之阴阳与气血关系至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因为气血畅通,可使阴阳平衡,疾患消除,健康长寿。
4、调气活血药物双向调节作用是衡法的药理表现
对毛细血管通透性呈双向调节作用;对平滑剂的作用也具有双向性;即对增生性结缔组织疾病有效,同时对萎缩性的结缔组织疾病也有疗效;调气活血药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却有免疫增强作用;计量、炮制方法不同,可使调气活血药物呈双向作用;调气活血药物既能治疗实证,又能治疗虚证。
5、调气活血法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
大量资料表明,调气活血疗法的特点是,运用面广、针对性强,重复有效。调气活血疗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病灶,具有改善人体功能活动及代谢障碍等多种作用;调气活血疗法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是与其能直接作用于气血有关。
(四)衡法的临床应用
1、从气论治
①疏通气机法:此法是针对郁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辩证用药,不论是补剂、功剂,包括化痰、利湿、活血等方中,均配以疏通气机之法,如取小茴香、乌药配泽泻治水肿,檀香配生麦芽治湿滞,生紫苑配火麻仁治便秘,苏合香丸治顽固性胸脘胁痛,以麝香治厥逆、神经性呕吐、呃逆、耳聋等,每能药到病除。
②升降气机法:适用于气机升降失常之证。苍术气香而性燥,统治三焦湿浊,质重而味厚,以导胃气下降,配以升麻质轻而味薄,引脾气上腾,二味相配,俾清气得以升发,浊气得以下泄,临床辨证加入诸方中,用治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等,颇多效验。
③降气平逆法:多用于肺气上逆、肝气上逆等证。论治用药每参以葶苈子、苏子、旋复花、枇杷叶等肃肺之品,以翼上逆之肺气得以肃降。此外,根据《内经》“怒则气上”之说,认为精神系统的疑难病证与肝气上逆有关,对精神分裂症、癫痫、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等难治病,习用金石药与介类药以重镇降气。
④补气升阳法:脾胃内伤证的病理关键在于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故在治疗上强调补脾胃之气,升阳明之气。用参、芪等甘药补气,配升麻、柴胡、葛根等新药生发脾阳以胜湿。取李氏清暑益气汤化裁,治冠心病、胃病、肝胆病以及肾炎、尿毒症等属中气本虚又感湿热之邪的病症,颇有验效。
⑤通补阳气法:疾病发展到慢性阶段时,阳气亏虚和闭阻表现更为突出。治此着眼于温补和宣通阳气,习用附子温阳,阳气旺盛,运行通畅,不仅能激发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阳气一旦振奋,即可迅速动员全身的抗病能力与病邪相争,促使病邪消散,经络骤通,诸窍豁然,疾病得以改善。
2、从血论治
①清热活血法:取活血药与清热药同用,适用于血热瘀血证。清热解毒方药中加入丹参、丹皮、桃仁、赤芍等化瘀之药,既可提高疗效,并能防止血瘀形成。临床则以仙方活命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宣瘀热汤、犀泽汤等辨证论治。
②温经活血法:取活血药与温里药同用,适用于寒凝血瘀证。温里药如附子、肉桂、桂枝、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等,与活血药配伍,能加强推动活血化瘀的功效,且能兴奋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常用方剂如少腹逐瘀汤、化瘀赞育汤、温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③活血止血法:取活血药与止血药同用,有相反相成的作用,适用于血瘀出血证。如用止血粉(土大黄、生蒲黄、白芨)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投花蕊石散以治咯血、便血、溲血;以水蛭粉吞服治小脑血肿;用生蒲黄、参三七治眼底出血;取贯仲、益母草治子宫功能性出血;用马勃、生蒲黄外敷治舌衄等,皆有化瘀止血之意。
④活血通络法:取活血药与通络之药同用,适用于络脉瘀阻证。习用辛温通络之品,如桂枝、小茴香、威灵仙、羌独活等与活血药配伍,能引药直达病灶而发挥药效;对络病日深,血液凝固的沉疴痼疾,非一般辛温通络之品所能获效,则投以水蛭、全蝎、蜂房、蟅虫等虫蚁之类以搜剔络脉之瘀血,松动其病根。
⑤活血祛痰法:取活血药与祛痰药同用,适用于痰瘀胶结证。常配的祛痰药如半夏、南星、陈皮、白芥子等。临床尤其赏用生半夏,以水洗之,既可入药,未经制用,则佐以少量生姜以制其毒,随证配伍,治疗疑难病证辄能事半功倍。如取生半夏配黄连、竹茹、砂仁等顽固性呕恶;配干姜、细辛、五味子治寒饮哮喘每能得心应手。
3、气血双补
①理气活血法:取活血药与理气药同用,适用于气滞血瘀或血瘀气滞证。临床可根据其所滞部位之不同,而选用相应的方药。如取丹参饮加味治慢性胃炎;膈下逐瘀汤治溃疡性结肠炎;身痛逐瘀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癫狂梦醒汤治癫狂。
②益气活血法:取活血药与补气药同用,适用于气虚血瘀证。活血药与补气药配伍,其效相得益彰,活血药既有助于气血运行,逐瘀血之隐患,并能消除补药之粘腻,为补药发挥药效扫清障碍。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法的典范方剂,用于心脑血管病、顽固性水肿、遗尿、肾结石等属气虚血瘀者,多获良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