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陈洪绶 花鸟画四条屏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
晚明画坛万马齐喑,画家群体的整体水平不能与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绚烂同日而语。虽然“文家山水”的余脉还在,但多是末流,陈陈相因,走到了细密工丽的死胡同。画坛呼唤能力挽狂澜的大画家,就像中唐的文坛,六朝骈文充斥,萎靡不振,亟需韩愈这样被苏东坡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领袖。
陈洪绶(1598—1652)为晚明画坛注入新的活力,不论是山水、花鸟、人物,甚至书法都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颖是伴随着“复古”而诞生的,他的格调和线条都追慕晋唐,笔下饱含高华之气,连元人也望尘莫及。
这四条屏分别描绘玉兰牡丹、荷花、菊花竹叶、梅花,为我们展现了他花卉的水准。第一件《牡丹玉兰图》,白玉兰花瓣的赋色学宋院体画,有“三矾九染”之说;牡丹的花瓣也是这么处理,右侧一朵红牡丹更是娇艳欲滴,尽显赋色之能事。此外,不论是牡丹还是玉兰的枝干都挺拔遒劲,枝节斑驳也是其特色之一。
花鸟画四条屏之一
第二件《荷花鹭鸶图》,布局和主题高度契合,用较为狭长的条幅画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气质。山石和荷花左右分开,中间为水,再加禽鸟,这样的构图很难说没有影响到之后的八大山人。山石的点苔一直是陈洪绶作品的特色,他用较为浓重的色彩点苔,来源于所师的另一位前辈画家蓝瑛。
花鸟画四条屏之二
第三件《红叶小鸟图》则更能见到他学习蓝瑛的影子。画面上部的红叶,从赋色到结构,连小鸟的姿态都和蓝瑛的作品高度相似。加上枝干以及菊花、竹子的画法,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他较早时期的作品。至于山石之圆浑,从宋画中而来,学习了郭熙卷云皴,与元以后迥异,高古的格调跃然纸上。
花鸟画四条屏之三
第四件《梅花湖石图》的构图也彰显了陈洪绶的本色。他擅画湖石,其笔墨中的夸张奇古,特别适合表现湖石皱漏的特征。同时,梅枝的粗壮屈曲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这或许是从南宋马远拖枝花卉中得到的启发。
花鸟画四条屏之四
四件作品的题材内容不同,笔墨特征却高度统一,合成四条屏,一气呵成。读者在欣赏时也能感受到晚明陈洪绶的作品散发出的高古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