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西山一线的悬瓮山山脚。这里积淀深厚,文脉绵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珍贵的文化遗存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为太原旅游必朝之胜地,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畅行祠内,抬眼尽是楼台飞檐,殿阁倒影,古树婆娑,泉水淙淙,入目多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咏。驻足其间,赏读古色古香的楹联,更是一件赏心乐事。
由于晋祠特有的人文地理优势,此地的楹联切地切事,把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和古建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极具中国气度和东方神韵的经典艺术品。
晋祠公园的外大门挂有一联:
临汾川而降祉;
构仁智以栖神。
联语出自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高度概括晋祠景区的特点:为汾水源头,造福百姓;游唐国故祠,谒仁智典范。
一进晋祠大门,迎面就是居中的水镜台。它虽然叫台,其实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正面看是个小庙,背面看是个大戏台,造型非常独特雄奇,雕刻彩绘精细。东向的墙上一左一右开有两个圆窗,极像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
水镜台门口悬有楹联一副: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此联写景,联语化用自《林则徐全集》中的两副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水镜台门口这副楹联的两个“无”字说明此地是天然图画,两个“有”字说明此地生机勃勃。此联言简意赅,凸显晋祠依山傍水,风景极具诗情画意的特点。
随后来到有名的圣母殿,两侧悬有一副楹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此联由清三代帝师、山西寿阳人氏祁隽藻所撰写,联语工稳沉郁,寓意深远。尤其是起笔“悬瓮”对“剪桐”之精彩借对,彰显大家手笔,不同凡响。以“悬瓮”山名对以三晋历史来源“剪桐分封”,上联言地理,下联言历史,穿越时空,纵横交织。一“悬”一“剪”,动态十足。《山海经》有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说明这里是晋水的源头。《史记》记载,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予其弟叔虞,此即“剪桐封弟”的来历,所封之地即为古唐国。晋祠所在地原名为古唐村,后由于李渊父子龙兴晋阳,不忘故土,定国号为“唐”,此地也是唐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这一“晋”一“唐”,背面傅粉,暗寓晋祠之悠久历史文化,用笔老到,言简意赅。
悬挂在圣母殿中门外侧的长联,联文如下: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此联歌颂了晋祠灵泉造福三晋子民一事。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是晋祠名联之一。“三分南七分北”:指晋水从难老泉流出,汇入石塘。在石塘的东面建有一道石堤,石堤上凿有十孔圆洞,南有三孔,北有七孔,为南北分水标识。又在堤东建有人字石堰一道,为分水界线。泉水清泠如玉,终年恒温,泽润苍生。著名的晋祠大米就靠泉水滋养。这种大米粒大饱满,软韧香甜,远近闻名,在当地种植历史相当悠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