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的阅读经验分享

有人说无目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我反对。

胡适先生说,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我深以为意。

开卷即有益,有人为博闻强识、有人获取资讯而阅读、有人为提高理解能力而阅读,有人对现状和问题的反思而阅读,即使你只是为了愉悦身心甚至打发时间而阅读,看似毫无目的,实则也是修身悟心。

阅读需有目的,否则阅读的转化率过低,不仅不能获得知识价值,更不能获得情绪价值。

明确阅读目的有助于我们打破无目的阅读那种眼中了了,心下匆匆的散乱模式。

明确的读书目的犹如巨大的磁力场,你看的每一个字,每一首词,每一句话会被吸引着向这个主心骨走去,将书本的内容、结构与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效率与专注力,有效节约大量时间,让读书这件事儿,变得尤为轻松。

明确阅读目的,并不是鼓励大家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先衡量其知识可行性和水平性,功利性阅读,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技巧越熟练阅读效率越高。

书山浩如烟海,如何从基础阅读进阶到检视阅读、分析阅读甚至是主题阅读,不仅能成功啃下大部头,还能将融会贯通,闻一而知十,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做一个对自我是又要求的读者,是这篇文章要谈论的主要问题。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除了需要具备明确的阅读目的,我们还要制定舒适的阅读策略。

我的阅读经验乏善可陈,不足为外人道,但在对有效阅读的探索中获得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心得:

在阅读中,记笔记是吸收知识非常至关重要的一环,优秀的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脉络、对内容进行思辨,在持续不断的深入和补充中巩固知识。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做笔记:

1. 利用思维导图做结构笔记

结构笔记是作者观点的线性延伸。

将书本结构图像化,创造出思维之眼是我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它有非常重要的三个功能:

①  通过解构与重塑,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多少化,再通过各种途径消化理解知识。

②  大脑擅长图形化记忆而非规则的文字记忆,层级、环节以及种类组成的具有条理性的结构组成模块化图形,有利于知识与大脑之间产生联结,深刻且结构稳固,快速记忆的目的。

③  可以充当工具,通过检索查阅等方式快速回顾知识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而关于做结构笔记的具体方法,我采用的辅助工具是 Effie 思维导图: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心无旁骛地沉浸式阅读,先对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有个简单的了解;然后第二遍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脉络,将主要点整合,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改调整思维导图的内容。

我的结构笔记

小标题的线性延伸内容不能照搬原文,而需要自己总结概括关键词。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鍊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相关句段内容。

利用 Effie 的思维导图整理读书笔记

做好结构笔记之后反复阅览,也可以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状态和吸收程度有取舍地删减一些内容,使结构笔记更为简练精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书籍都与结构化笔记适配,我主要用这这种方法来阅读社科、哲史类目书籍。

2. 利用摘抄本做概念笔记

概念笔记是深入作者观点的垂直解构。

概念笔记是读书人开始做读书笔记的必经之路,它相当于读书笔记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些人“轻视”它的难度和价值。

然而想要把概念笔记玩出花儿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本书里面充斥着大量概念和观点,但向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我们怎可能忘记思辨呢?

概念笔记记录的就是我们赞同、异议或批判的观点们,他们可以是与你的让你心动或共鸣的,也可以是使你信服或震撼的,更可以是你与作者持不同观点的,或学界尚未有定论的……只要你在乎,它就有价值。

在里,我学习到了奥野宣之推荐的葱鲔火锅笔记法,即:

摘抄重要内容

评论对内容的想法

内化精华知识为自己所用

最后在实践中反思升华

摘录-思考-行动-反思,这一过程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先关注,再深入。

在具体实践中,我使用的工具依然是 Effie, 方法很简单,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3. 利用卡片写作做拆书笔记

拆书笔记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的逻辑顺位排列。

我在大学时期兼职写过拆书稿,将一本书拆解分析,保留原书核心观点,用自己的特色语言重新解读一遍。

这既是一件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学习过程。

其实拆书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两个词儿:庖丁解牛和高屋建瓴。

庖丁解牛,即了解大多数书籍成书的基本逻辑,无外乎背景、知识点介绍、知识点应用、总结反思这几个步骤,照本宣科即可。

高屋建瓴,即找到文眼,找到重点、难点、核心思想,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找到读者的痛点,以小见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读者。

这种拆为己用的阅读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以获取能力,取得成果为结果导向,需要关联我们的学习经验,规划具体的应用场景,难度比较高。

而也正是因为它这种呈模块化的非线性特征,所以我选择用来完成它。

一本书几十上百万字,要提炼到几万字,工程量着实有点大,如果这时候有了一张卡片,将我的任务这块“火车”分为许多个车厢,用逻辑套上锁链,这些“车厢”拼在一起,已经可以勾勒出整个火车的轮廓,即文章的版图,那么,一切都变得容易多了。

题外话,跳脱出作者身份,我还是要劝导各位,诸如樊登读书、新世相读书会等读书软件,聊作分享或谈资可以,但不要将其奉为圭臬:

二手知识毕竟是主观有所取舍的加工成果,欲要看究竟,还需亲阅亲为。

碎片化去精英化也去系统化,利弊皆有之。

但平心而论,日常阅读是门槛极低的自我提升选项,俗话说得好,人不死路,虎不死山,如果我们将这一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都主动碎片化了,无异于直接将书籍放入碎纸机,悲壮!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