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闲童玩物

炎夏三伏,对街的樱花树下,一位老者手搭凉棚,仰首在枝杈间搜看着什么。走进才发现,他手里拿着一个带钩圈的竹竿,正在套取硕大的黑皮知了,不一会儿的功夫,袋子里已经装了满满二十多只。很久没见过这样的场景了,这大致就是《庄子》提到的痀偻承蜩,只不过古人是用树胶去粘,而今天捕捉的花样更多更巧而已。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城里难得一见的风景——竹竿粘蝉。

时光倒流四十年,每到这样的时节,父亲下班到家,常能带回几只应景的虫子,拴了线给我拿在手里放飞。最多的是金龟子,不大容易捉到的是天牛,知了虽不罕见,但要觅得一只黑光锃亮,羽翼完满且叫声激切的雄蝉(雌蝉不鸣),却也并非易事。但我的童年虽然有蝉的快乐相伴,却没有体验到亲自捉到的满足,今天却不一样,偶尔逮到一只,却不耐它在手里太挣扎,一撒手便让它重回碧空。

声声如诉

各地对蝉的叫法不一样,大多是人们对其鸣声拟音成字,知了本身就是,还有与之音近的虭蟧/蛁蟟(diāo láo)、蠽蟟(jié liáo )等等,我们本地一般叫牙乌子,小的绿蝉则是热死他。蝉噪林逾静,虽然调侃它发出的是急促的“噪音”,但却并不令人烦恼,因为林子反而显得更清净了。而且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蝉似乎永不感到单调,长音一拖到底,中间没有明显的休止,只会渐渐变弱。白日艳阳高照,或许是它感到心烦气躁,但清凉秋晚也照样听得到“清风半夜鸣蝉”,这又是何苦呢?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高蝉正抱一枝鸣。

古人给出了一个很幽怨的解释:齐国王后受了国王的冤屈,自寻短见后身化为蝉,每到夏秋便飞上庭树鸣叫不已。在年复一年的碎碎念之中,国王的愧疚心不断累积,后人于是给蝉取了个雅号,就叫齐女或宫魂。可能受《诗经》中“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蜩和螗也都是蝉的古称,诗句的意思是蝉声如煮沸的羹汤)的影响,文人写诗文厌弃蝉声的也不在少数,但纯真的心灵不会觉得“乱耳”,毕竟这是一种直透灵魂的绝妙天籁。

歌以咏之

唐初虞世南首开近体咏蝉诗先河,其后骆宾王、李商隐相继成篇,且均为五言,精警短小,历代咏蝉无过此三者。尽管时代背景和个人心境并不相同,但三首诗都紧紧围绕一个“清”字展开:虞身居显要,志得意满,不屑与俗流为伍,因此短短二十字洋溢着清高;骆身陷囹圄,身心疲败,字里行间满怀清愤;李宦途蹭蹬,久沦下僚,怅郁之余写下的是满篇的清怨。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画家笔端的玄蝉,纤毫毕现,呼之欲出。

古人之所以拟蝉比品格之高洁,是因为在当时人的眼中,蝉的一生“只饮清露,不食秽余”,即便是在需要大量补充营养的幼虫阶段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这要比多数昆虫都高尚许多,即便是于人有益的桑蚕、蜜蜂,一个是贪得无厌的吃货,一个是啖花嗜甘的毒虫,远不如与世无争的蝉来得优雅。蝉高居树巅远离尘俗,从不会像蚊蝇那样在污沟浊渠上飞舞盘桓,更“不羡蜣螂秽饱”,绝不会像粪土中的甲虫那样寻求“肮脏的满足”。

名士风范

因此我们把蝉看做大自然中的“清淡饮食达虫”,大致是没错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蝉并不以露水为生,否则为何人们在清晨的草丛中,从未见过它的身影呢?古人观察到蝉以颔下的长针状口器取食,只不过他们没有仔细观察,长针喝的不是露水,而是插入树根和枝条吮取汁液。原来蝉和蝴蝶等虫类一样,是自带吸管的果汁爱好者,只不过贴腹藏得比较隐秘,千百年来瞒过了许多人。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你能找到“緌”在哪里吗?

这根长针古人称之为“緌”(ruí),即将它比作士大夫冠帽系带垂下的部分,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贴切,也寄予了对于清贵人物的赞咏。谈到蝉与古代服饰的关系,还不止以緌比吻这一项,汉代朝官中的侍中、中长侍等高官,礼冠正中带有金制蝉饰,称之为“附蝉”。佩上金蝉的冠帽被称为“蝉冠”,戴上这样的公仆帽,要时刻提醒自己心系国家,廉隅奉公,真正做到“居高自洁”。

身后之灾

一尘不染无疑难能可贵,非但要克服内心的贪欲,还要提防小人的诋毁污蔑,历朝历代晚节犹香的并无几人,所以宋代李觏在诗中说“螳斧不劳阴致害,貂冠犹可共传名”。蝉冠的两端加饰貂尾即为貂冠,同样是高贵官位的同义词,诗句中说貂与蝉相得益彰,足以名垂青史,只不过螳螂这样的阴谋家喜欢躲在背后“下刀子”。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附蝉后世也称金铛,是汉魏以来常见的高官冠饰。

对于螳螂捕蝉的说法,总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常见的昆虫中,蝉最为粗大圆胖,甲壳坚滑,那么颀长瘦腰的螳螂真能将其一刀致命?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蝉本身分为很多种,有些青绿的螓或蟪蛄就相对身小力弱,捏上去也更柔嫩,或许正是螳螂的猎取的第一目标。即便是我们常见的玄蝉,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坚不可摧,羽化成虫的敏感时刻,螳螂还是有机可乘的。

药食两宜

正因如此,蝉在出土登枝的过程中,会选择恰当的时机钻出原先的“死皮”,完成金蝉脱壳的美妙瞬间。留在树上的这个躯壳大略呈现出佝偻状,一般为半透明浅黄色,中医称为蝉蜕,有散风热,退目翳,止痉挛的效用。实际上不光是蝉蜕可用,活蝉本身就是高蛋白食品,西汉成书的《礼记》上列举了四种佳肴——爵(麻雀)鷃蜩范(蜂),是贵族才能享受的美味,今天尤其是在北方省份,到了夏季捉蝉回家烹煮仍是十分常见。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人在生前对蝉肉垂涎三尺,即便进入另一个世界,也还是对这一美味念念不忘。在不少的两汉墓葬中,往往可发现死者口中衔有玉蝉,属于葬玉中的唅玉类之一,而从数量上来说,也远比玉鱼、珠贝之类的更为普遍。古尸口含玉蝉的用意,一般认为是借着蝉的褪壳习性,来寄托死者灵魂从皮囊中获得解脱,从而实现重生的祈愿。汉代的玉蝉采用的是简洁利落的雕刻手法,也即俗称的汉八刀,通体晶莹透白,倒是很好地诠释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风范。

知了,知了,你知了多少

飞鸣得意不过短短数日而已,似乎注定是薄命之身,但其实从卵儿成形落地,掘土休眠,直至重见光明爬上树端,这个过程往往长达数年,说是虫界寿星也不为过。人生也是如此,平淡的蛰伏往往漫长无际,而辉煌绚烂总是过于短暂难留,我们还是珍惜当下,做一只为生命的精彩而努力活着的小知了吧!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