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附子的功效,包括以下14个方面:回阳救逆;破阴回阳,通达上下;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回阳益阴;复阳固阴;温阳解表;扶阳固表;温阳消痞;温经散寒;温阳化湿;温阳利水;温阳化饮;温脏安蛔;温肾益脾。
01回阳救逆
附子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主治亡阳之证。“附子无姜不热”,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时均配干姜,且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生附子以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温肾回阳之效,干姜温中散寒,两药合用,增强回阳之力。主要用于阳虚欲脱、阴盛格阳所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汗出不止、呼吸衰弱等心肾阳衰的急证、重证证候。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02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伤寒论》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此证为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致但欲寐、下利、面赤、手足厥冷、脉沉微等,称为戴阳证,葱白辛滑通利,宣通上下阳气,附子、干姜破阴回阳,以解阴阳格拒。但阴寒盛而格拒阳药,宜反佐寒药以解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03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如通脉四逆汤证。本证为阴盛格阳于外证,实指内真寒外假热,此证较四逆汤证危重,当急驱内寒,大力回阳,此时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04回阳益阴
如茯苓四逆汤证。此证为阴阳两伤,使水火失济,阴液不继,故昼夜烦躁;治宜回阳益阴、补阴,附子、干姜以回阳固肾本,人参壮元气、补五脏、益气生津、安神益智,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有助阳之功。又如四逆加人参汤证。本证为吐利过重,阳亡脱液;治宜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生附子回阳救逆且益阴,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
05复阳固阴
如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本证为由于误汗,不仅阳随汗泄,且津液亦随汗而伤,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而致恶寒、脉微细、脚挛急等证候,当用附子回阳补火助阳,甘草、芍药酸甘化阴,生附子意在复阳固阴,使阳回津复。
06温阳解表
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此证为少阴里虚寒兼表证,所以又称太少两感证,法当表里双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麻黄发散表邪,炮附子温经扶阳,两药相伍,发中有补,以解表邪。太少两感之证,病已得二三日后,以二三日无里证,还是少阴兼表证,只是证较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轻,应用温经微发汗法,如麻黄附子甘草汤。
07扶阳固表
如桂枝加附子汤证。此证属太阳表虚而兼汗漏,是证虽有阳虚阴亏的双重病理机制,但主要矛盾在阳虚不固,阴津亏耗是阳虚汗漏所致,故以扶阳解表为主,阳生阴长,气化功能恢复,自可化气生津,方中附子主要是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08温阳消痞
如附子泻心汤证。此证属热痞兼阳虚,法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浸渍,清泻上部之邪热,用炮附子之辛热以温经复阳固表。
09温经散寒
如桂枝附子汤用于风寒湿邪侵及肌表,而偏于风胜于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用于风寒湿邪侵及肌表,而偏于湿胜于里;甘草附子汤用于风寒湿邪侵及关节,而风寒湿俱盛者。
10温阳化湿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寒湿留着不化,阳气不能畅达于表,阴血不能正常运行所致身体痛、骨节痛,故宜温阳化湿,镇痛祛寒,兼以通络止痛。如附子汤证,在此方中重用炮附子温阳化湿祛寒,与人参、白术、芍药、茯苓相伍,增强炮附子温经止痛的作用。
11温阳利水
针对阳虚水泛证,仲景用炮附子温振少阴阳气,肾阳复则下焦气化启动,自能蒸腾水邪,使水有所主,寓有镇水之意,合茯苓、芍药、白术、生姜,以达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如真武汤。
12温阳化饮
脾肾阳虚,不能运化,寒饮不化,内停膈上而致呕吐,如《伤寒论》第324条:“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此证为阳虚寒饮,予四逆汤温阳化饮,附子意在使阳复饮去则病愈。
13温脏安蛔
蛔厥是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如乌梅丸,证属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之证,治当寒温并用、温脏通降、和胃安蛔,宜用乌梅丸,炮附子温以祛下寒,取其气辛以伏蛔。
14温肾益脾
如四逆汤、理中汤类的方剂。根据虚寒程度,轻者单纯脾胃虚寒宜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体现附子具有温肾益脾、散寒止痛、助脾燥湿之功。
参考文献:
[1]李毅,刘艳.浅析《伤寒论》中附子之效用[J].中医药导报,2009,15(12):9-11.
注:方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