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旨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凡外感内伤,一切病理、方法,皆包括在内,不独是“伤寒”一部分之书。中医之坏者,医家大都未将《伤寒论》研究明白故也。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合为一篇,伤寒原方另为一篇,注解①又另为一篇。欲学者将歌括与方名次序、六经提纲字字记熟,之后将原方用药与注解理法自然消纳于歌括之中,于治病之时,有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之妙。此守约施博之法,欲学者今日不白费心力,将来收美满效果也。
《伤寒论》药性简释葶苈:专下痰水。
以上五味极破元气,乃万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热而滑。
水蛭、虻虫:专破瘀血。
桔梗:排脓破滞,极泄肺气。载药上行之说,误人不浅!
贝母:善消热痰,亦能寒中。
瓜蒌:涤泄热瘀,清润肺燥。上无热燥,误用寒中。
以上三味时医不论有无瘀热,动则用之,误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湿,除痰破结。中虚、阴虚均须慎用。
赭石:重坠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伤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气,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药,因其下降力大,易伤中气,故附于下药之后。
海藻:泄痰开结,滑窍去滞。
商陆根:泄水消肿。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伤寒论》之药解中气类
中气唯炙甘草,和表养津生姜枣,寒则干姜虚则参,粳豉饴糖功效小。
炙草:温补中宫,运输四家,功可回生,性极壅滞。
干姜:温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亏忌用。
大枣:补中养津,调和营卫,性极横滞,胀满不宜。
生姜:温降肺胃,卫闭最宜,大枣同用,补散适中。
人参:大补中气,化生津液,最宜虚家,有滞忌用。
粳米:养中清肺,虚燥相宜,煮成清汤,极利小便。
香豉:补中不热,平和之品,肝肺滞涩,亦不可用。
饴糖:养中润燥,极补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湿脾。
白蜜:润燥泽枯,熟用补中,肠胃滑者,炼老可用。
营卫类
芍药麻黄桂枝因,芍营麻卫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阳经。
芍药:专调营郁,极敛疏泄,善收相火,却能寒中。
麻黄:专泄卫郁,极开闭敛,发汗利水,耗气伤津。
杏仁:温泄肺气,兼解卫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调和营卫,最益表阳,疏泄偏升,津伤忌用。
葱白:极助卫阳,达郁通表。如有实热,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开闭,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阴虚慎用。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根本。如舍中气单治营卫,营卫之药皆伤中气,中气愈伤,营卫愈坏矣!
柴胡:性寒气散,专解少阳,气虚服之亦能出汗。此药附于营卫者。
因营卫为入脏、入腑之门,少阳亦入脏人腑之路。少阳忌发汗,而少阳解时亦自然出汗也。
下药类
芒硝大黄阳腑热,巴遂决水不尝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类相推属下则。
芒硝:寒滑第一.润燥破坚,虚寒误服,脾阳绝死。
大黄:攻下积结,猛烈非常,败脾寒中,用须审慎。
枳实:寒泄积气,败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气,由降而升。性热不寒,阴虚忌用。用于大黄枳实芒硝之中,妙在以温运寒。
以上四味合用,专攻胃腑实热燥结。巴豆:大热大泄,最伤津液,停痰积水,扫荡无余。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泻。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药。
蜀漆:扫荡浊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药,因其作用是扫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药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伤损中气则—也。
石膏:大寒之品,极清肺燥,中下虚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杀人!
葛根:善清胃热,降浊升清,凉润肺气,因亦清表。
竹叶:清降肺胃,最解烦郁。
知母:肺肾燥热,最能清润,中下虚者,甚不相宜。
麦冬:最润心肺,能生阴液,中下虚者,聚水败脾。
天冬:润噪生津,排脓滑窍,土湿中虚,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润燥,益肾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热滑窍,利水生津,中气虚寒,切不可服。
黄苓:专清木热,最平风燥,惟易寒中,用须审慎。
生地:极润风燥,极清血热,湿脾寒中,不可误用。
黄连:清火第一,败脾第一。
栀子:清除瘀热,极寒中气。
黄柏:极清下热,极败相火,右尺虚者,败土寒中。
白头翁: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黄柏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专清木热,性亦寒中。
茵陈:专清湿热。
连翘:专清湿热。
猪胆汁:寒润第一,极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凉药,井非下药,凡凉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宽利肠胃,去滞消瘀。过服、误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药之后,皆实者去之之类也。
补药类
附子干姜阴脏寒,三阴惟怕火土残,
补润泄湿收敛兮,无非补药一类连。
附子:专补肾阳,兼温肝脾,最增木热,用须审慎。
干姜:见中气类。
炙草:见中气类。伤寒证之下证,火土实也。伤寒证之补证,火土虚也。盖火土旺,而后中气旋转,经气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法以大承气汤为主脑,补法以四逆汤为主脑。
白术:大补土气,除湿生津,固脱补虚,伤阴滞木。
鸡子黄:极补脾精,最滞木气,生调相宜,煮熟腻胃。阴虚之人木气必滞,阴虚液枯,故木滞也。
鸡子白:清养肺液,不伤阳气。养阴药多伤阳气,败土气,鸡子白不然。
当归:峻补肝血,性温而润,滑肠湿脾,惟动伤阴。
阿胶:养血清风,专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湿脾。
猪肤:清肺除烦,润而不湿,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极滑肠胃,滋润经脉,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温肝肾,兼善杀虫。木气燥热,便不可用。
吴茱萸:温暖脾胃,润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细辛:降诸寒冲,专下水气,最利二便。阴虚忌用。肺家有寒,水上冲者,此药神效,否则极伤肺气。
茯苓:泄水利湿,下达迅速,阴虚便利不可轻用。
猪苓:泄水利湿,兼达汗孔,阴虚便利,务须慎用。
泽泻:泄水利湿,下达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湿热,不伤津液,偏补土气,阴虚慎用。
通草:泄水通经,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专敛肺,能生津液。
龙骨:镇敛精神,涩滑固脱,善宽胁肋,不滞木气。
牡蛎:善降胆热,软坚消痞,木气枯者不相宜。
赤石腊:专涩肠滑,性平不寒。
禹余粮:功同石脂。
铅丹:沉重降敛,善止惊狂。
铅粉:燥湿医疮,止泄杀虫。
附子白术以下为补药,阿胶以下为润药,蜀椒以下为温寒药,茯苓以下为燥湿药,五味子以下为收敛药。润药乃滋养之品,温药乃益火之品,燥湿药乃扶土之品,收敛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补药之下。
中医之六气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性能也。大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运动不圆,偏见之气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气。二火者,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实六行。六气圆运动图
初之气曰,厥阴风木。二之气曰,少阴君火。三之气曰,少阳相火。
四之气曰,太阴湿土。五之气曰,阳明燥金。六之气曰,太阳寒水。
木气偏见,则病风。君火之气偏见,则病热。相火之气偏见,则病暑。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偏见,则病寒。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水气与水中相火之气不足,则病风。金气、术气不足,则病热、病暑。火气、木气、水气不足,则病燥。金气、木气、相火之气不足,则病寒。金气、木气不足,则病湿。而皆缘于中气之虚,中气不虚,运动能圆,乃不病耳。
六行六气的圆运动,四节一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属初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属二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属三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属四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属五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属六之气,此时令病发生之根源也。圆运动天人一气,时令病上最为显著。内伤杂病,亦属六气,特不似时令病之关系生死之速耳。因时令病乃整个六气散开,中气消灭极易,故死速也。
厥阴风木
地面以上为阳,地面以下为阴。阴位在下,阴根在上。阳位在上.阳根在下。初气之时,空气由寒而温,水中封藏经秋收来地面上的阳气,动而上升,是为木气。木气者,阳根也。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厥者极也,故称厥阴。木气主动,风者,木气动失其正之气,故称风木。
初气由六气而来。六气之时,雪大天寒,封藏气足,木气上升,只化生气,不化风气。凡大寒之后,民病温病,发热、头痛、身疼、倦怠、小儿麻疹皆木气生意不畅,疏泄化风之病。初气之时,小儿病麻疹,必神倦发热。小儿本身木气幼稚,不胜造化的木气疏泄也。人身内伤外感,风木之病极多,仲景《伤寒论·厥阴篇》死证之多可见也。如金气能收,木气不过疏泄,水气能藏,相火不动,水中温暖,木气根深,不病风也。
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正气也。此时空气渐热,不似初气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神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此时空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初气之时,木不生风,由升而浮,则生君火。君火上浮,万物茂长,人民不病热病。凡春分之后,民病喉痛温热,皆君火长气抑郁,因而病热之病。此时阳气渐充,人虽病热,不似初气之时,由静而动,有风木拔根之危险。然少阴之上升,全赖水中之阳足。仲圣《伤寒论》,少阴死证,皆属阳亡,可见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君火不病热。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有力,乙木化生清阳,则君火不病热也。甲乙详下文。
少阳相火
火,阳气也。地面上为阳位。三气之时.地面阳气盛满,经暮夜空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之下。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地面之上,阳气盛满,地面之下,所得阳气不多。天人之气,中下为本,中下所得下降的阳气不多,故称少阳。此盛满地面的阳气,能往下降,以生中气,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火。
此相火,即本年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也。凡小满以后,人病霍乱,皆少阳相火不降之病。霍乱有寒热之分。三气之时,地面之上虽热,地面之下却寒,人身亦上热下寒。偶因食缺饮冷,中气不运.遂成寒证。寒证人死最速者,中下无阳也。偶因暑热人胃,增加本身的热,遂成热证。热证人死亦速者,人身津液被暑热灼伤,气机阻滞,运行不通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相火不病暑。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则相火亦不病暑也。
太阴湿土
四时之气,地面上阳气盛满,地面下旧存的阳气,亦升出地面上来。
地上偏热,地下偏寒。此时由地下上升的空气中,阳微阴盛,故称太阴。
相火降而复升,升而复降,升降大作,大雨时行,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之中交,故称湿土。一年四季,惟三伏雨大,透土而下,湿气旺之故。
大暑以后,民病肿胀腹泻,皆土湿不能运化。此时中上现热,中下伏寒,故四气之时,上热下寒之病甚多。必须相火下降,土气方能运化而不病寒。伏天雨大之年,太阴病寒者少,相火下降之故也。如伏天干热无雨,相火即不下降,遂病下寒也。
太阴湿土,阴湿之盛者,因土气中旧存的阳气已升出也。然大暑之后,节交立秋,一交立秋,秋金降敛,旧存的阳气虽出,新收的阳气正人。太阴居少阳之后,阳明之前,此时土气,内有相火之热,外有燥金之燥。阴土转病燥热,亦复不少。是太阴湿土阴湿之病,当重在少阳相火之时,与立秋之前也。如金气充足,能将水气收敛,则土气不病湿。如湿气充足,能行疏泄之令,将水气疏泄出来,则土气不病湿。
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所盛满的阳气,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中气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阳盛而明,故称阳明。秋气当旺,湿收则燥。此时上空金气,降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分之后,金气当权,收令大行,相火下降,不再逆升,万物归根。
人身亦相火下降,根气加增,精神强健,中气充足。无动关生死的时令病。燥金的普通时令病,不过咽干、粪结、热伤风与秋燥感冒而已。惟冬令冷冻不大之地,水中阳气封藏不住,随时升泄,燥病之起,甚为难治,详时病本气篇。
金气凉,则收敛而下降。金气燥,则横结而不降。燥者.天空金气凉降而下,已经降入地面下之火,又复热升而上,而相裹束,故燥结于中。
金燥必结聚。如木火充足,结聚解散,则不病燥。如水气充足.能藏火气,火不逆升,则不病燥也。
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气,经秋气的收敛,全行降入地下。天人之气,中下为主,地下阳多,故称太阳。此阳气降入地下,即藏于地下的水中,惟水能封藏阳气也。阳气降入地下的水中,地面的空气遂寒,空气愈寒,压力愈大,水中阳气愈藏。冬令大气的作用在水,故称寒水。
小雪之后,大气严寒,阳藏水中,根气深固,无普通时症。伤寒病乃个人感冒寒气之病。倘或冬时大气不寒,水中封藏的气,泄露出来,则病冬温。冬温乃阳气失根,外泄化热之病。即不发现于冬时,必发现于春初。温病死人最多,火泄于上,水寒于下也。必金气能收,火随金降.甲木下降,相火归根,则水不病寒也。水之病寒,水气之内寒也。水气之内寒,水气之外不寒也。若水气内外都寒,则水气之内.所藏的相火必微少矣。
六气病症,略举数端,天人一气,可以概见。
研究五行六气的圆运动。须认定此地本年空气的升降浮沉,追想此地上年的升降浮沉,再预想此地来年的升降浮沉。(此字的意义,包括一年的春夏秋冬而言)。将一年的圆运动,归纳一日的圆运动,再归纳一息的圆运动。时时刻刘,静默体会,自然发见天人一气的一切事实。人身的五行六气,是不发见的,只有圆运动而已。如一发见,便是病了。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才能出。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一泻子,一补母。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其用为阳也。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小云:太阳者,标阳本寒也;伤寒论谓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太阳之标;发于阴者,太阳本气也。壬水者太阳,丙火者太阳;从伤寒论看之太阳以寒论也,所以太阳经证有麻黄桂枝汤苓桂术甘越婢五苓等祛太阳之寒,太阳腑者太阳手经也,是以也从寒治之也。如果是内伤杂病则有: 壬水化于丙火,而有黄元御太阳之腑,最易热病之说也。由此可知病可从表里脏腑求之,丹溪之言不假也,还要从手足同名之经络求之。除此还需考虑母子关系及水火之中气的升降,而温凉燥湿则是调节升降的关键。人止知风燥湿三字是关键,却不知木温,金凉,温湿,凉燥也;热燥为急为实,凉燥为缓为虚。)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
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确属定法。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从卦而言,阴卦用火。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
厥阴风木
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小云:木为水火之中气,妙!)
太阴湿土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小云:湿为太阴之气,燥为阳明之气,肺从太阴则湿,从阳明则燥,燥分热燥与寒燥,热燥者风与火加也,寒燥者风与寒加也。风与火加者,用清凉润而降其金气,所谓金肺与阳明也。总之水火既济,地天交泰在东西之气机升降中求之。)其原总由于湿盛也。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阴易盛而阳易衰也。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泄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小云:湿者,水火之中气。木也为水火之中气。正如余所说温湿之气从左从东方升也。此为后天八卦坎离震兑,子午卯酉,气机升降出入之理。)
本草求真 内容: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阴阳五行以为健顺。人身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盖人禀赋[上编\卷一补剂]温中
内容:(山草)补肺气以生阴
人参(专入肺。兼入脾)。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形状似人。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冯楚瞻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李时珍曰。人参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参字从浸。亦浸渐之义。参即浸字。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字代。从简便尔。绣按其说亦是。)第世畏乎其参者。每以参为助火助气。凡遇伤寒发热。及劳役内伤发热等症。(发热内伤外感皆有。惟察脉见浮数有力为外热。沉大有力为内热。脉而沉细有力为实。脉而浮大无力为虚。热而脉盛为伤热为实。热而脉浮为伤暑为虚。热而能言有力者为实。热而懒言无力者为虚。热而口干酷饮冷水者属实。热而口干微饮汤者属虚。热而久按益热。是里热彻表为实。热而久按不热。是里阳浮表为虚。热而火烙。时常不减。头足身体一样为实。热而乍作乍止。头热不烙。足冷为虚。热而无汗。二便闭塞为实。热而有汗。二便通调为虚。热而见有里症为里热。热而见有表症为表热。热而时当秋冬。收敛闭藏多实。热而时当春夏。升发浮散多虚。)畏之不啻鸠毒。以为内既发热。复以助火助热之药入而投之。不更使热益甚乎。讵知参以补虚。非以填实。其在外感。正气坚强。参与耆术附桂同投。诚为助火弥炽。若使元气素虚。邪匿不出。正宜用参相佐。如古参苏饮、败毒散、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竹叶汤、黄龙汤。皆用人参纳入。领邪外出。(喻嘉言曰。伤寒宜用人参。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驱之。惟元气壮者。外邪始乘药势以出。若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矣。所以体虚之人。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矧有并非外感。止因劳役发热。而可置参而不用乎?夫参之所以能益人者。以其力能补虚耳。果其虚而短气。虚而泄泻。虚而惊恐。虚而倦怠。虚而自汗。虚而眩晕。虚而饱闷食滞等症。固当用参填补。即使虚而嗽血。虚而淋闭。虚而下血失血。与夫虚而喘满烦燥口渴便结等症。又何可不以虚治而不用以参乎?况书有云。参同升麻则可以泻肺火。同茯苓则可以泻肾火。同麦冬则可以生脉。同黄耆甘草则可以退热。(出元素)是参更为泻火之剂。则参曷为不用。惟在虚实二字。早于平昔分辨明确。则用自不见误耳。(治病要着。)洁古谓其喘嗽不用。以其痰实气壅之故。若使肾虚气短喘促。岂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谓其肺寒而嗽勿用。以其寒束热邪。壅滞在肺之故。若使自汗恶寒而嗽。岂能禁而不用乎?东垣谓其久病郁热在肺勿用。以其火郁于内不宜用补之故。若使肺虚火旺。气短汗出。岂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谓其诸痛不宜骤用。以其邪气方锐不可用补之故。若使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与虚痛喜按之类。岂可禁而不用乎?节斋谓其阴虚火旺吐血勿用。以其血虚火亢之故。若使自汗气短。肢寒脉虚。岂可禁而不用乎?夫虚实二字。
最宜相较。(言闻曰。凡人面白面黄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肾气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气壮神强。不可用也。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皆虚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皆火郁内实。不可用也。)果其气衰火熄。则参虽同附桂。可投。如其火旺气促。则参即同知柏。切忌。至于阴气稍虚。阳气更弱。阴不受火熏蒸者。则可用参为君。阴气稍衰。阳气更弱。而火稍见其盛者。则可用参为佐。盖阳有生阴之功。阴无益阳之理。参虽号为补阳助气。而亦可以滋阴生血耳。是以古人补血用四物。而必兼参同用者。义实基此。(杲曰。古人血脱者益气。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也。若单用补血药。血无由而生矣。素问言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补气须用人参。血虚者亦须用之。)非若黄耆性禀纯阳。阴气绝少。而于火盛血燥不宜。沙参甘淡性寒。功专泻肺。而补绝少。玄参苦咸寒滑。色黑入肾。止治肾经无根之火攻于咽喉。不能于气有益。葳蕤甘平。虽能补中益气。而质润味淡。止能润肺止嗽。兼治风湿。仍非肺分气药耳。故书载参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正气得补。
邪火自退。)解渴除烦。(气补则火不浮。而烦自除。气补则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经生脉。(气补则血随气以行。而脉自至。)破积消痰。(气运则食自化。而积可破。气旺则水可利。而痰自消。)发热自汗。(气补而阳得固。)多梦纷纭。(气补而神克聚。)呕哕反胃。虚咳喘促。(气补而肺与胃克安。)久病滑泄。(气补而清得上升。)淋沥胀满。(气补而浊得下降。)中暑中风。(气补而邪得外解。)一切气虚血损之症。(气补而血得内固。)皆所必用。至云参畏灵脂。而亦有参同用以治月闭。是畏而不畏也。参恶皂荚。而亦有参同用以名交泰丸。是恶而不恶也。参反藜芦。而亦有参同用以取涌越。是盖借此以激其怒。虽反而不反也。
然非深于医者。不能以知其奥耳。(出言闻氏)但参本温。积温亦能成热。故阴虚火亢咳嗽喘逆者为切忌焉。参以黄润紧实似人者佳。上党虽为参产道地。然民久置不采。(时珍曰。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今有所云党参者。皆是假物。(时珍曰。伪者皆以沙参荠桔梗。采根造作乱之。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荠体虚无心。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人参体实而味甘。微带苦。)其次百济所出。力薄上党。又其次高丽辽东所出。力薄百济。用皆忌铁。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参纳入瓷器收藏。参须性主下泄。与紫菀当归之尾破血意义相同。滑脱则忌。参芦功主上涌。气虚火炎亦忌。但体虚痰壅。用之可代瓜蒂。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止能清肺。并无补益。与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绝不相同。另有义详党参论内。所当并考参观。
内容:(鱼)补土制水消肿
鲫鱼(专入脾胃大肠)。气味甘温。诸鱼性多属火。惟鲫鱼则性属土。土能制水。故书载有和胃实肠行水之功。凡肠风下血。膈气吐食。俱可用此投治。且性与浓朴反。朴则泄气。鲫则益气也。至于生捣。可涂痰核乳痈坚肿。以猪油煎灰服。可治肠痈。合赤小豆煮汁食。则消水肿。炙油则治妇人阴疮。同白矾烧研。则治肠痢血痢。入绿矾,泥固。则治反胃吐食。与胡蒜煨。则治膈气痞满。皆以借其制水之意。但不可去鳞。以鳞有止血之功也。乌背者味美。忌麦冬芥菜沙糖猪肝。
内容:(卵生)蜂白蜜和胃润肺通结赤蜜性凉降火蜂房清热软坚散结解肠胃毒
蜜(专入脾肺。兼入肠胃。)本花木精英。春生露气嘘得酿而成。生则性凉清发。熟则
性温补中。为至纯至粹之味。凡人五脏不足。燥结不解。营卫不调。三焦失职。心腹急痛。肌肉疮疡。咳嗽热痢。眼目眩花。形色枯槁。无不借其润色以投。如仲景治阳明燥结大便不解。用蜜煎导。(乘热纳入谷道。)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脾胃也。滋补药俱用白蜜为丸。取其和胃润肺也。至于赤蜜食之使人心烦。以其味酸者。故惟降火药用之。白蜜虽补脾肺。然性凉质润。若脾气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白如膏者良。(李时珍曰。凡试蜜以烧红火箸插入。提出起气是真。起烟是伪。)用银石器。每蜜一斤。入水四两。
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用。忌葱鲜莴苣同食。蜂房味苦咸辛。气平有毒。为清热软坚散结要药。是以惊痫蛊毒。痈疽瘰。痔痢风毒等症。得此则除。(时珍曰。蜂露房阳明药也。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杀虫之功耳!)以其辛能散结。苦能泄热。咸能软坚。且取其气类相从。以毒攻毒之义也。有同乱发蛇皮三物合烧灰酒服。治恶疮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者。又以煎水漱齿止风虫疼痛。洗乳痈蜂疔恶疮者。皆以取其攻毒散邪杀虫之意。并得阴露之寒及蜕脱之义耳。但痈疽溃后禁用。去外粗皮。酒净炒用。
内容:精不足而以事味投补。是亏已在于精。而补不当用以平剂矣!气不足而以轻清投补。是亏已在于气。而补亦不当用以平剂矣。惟于补气而于血有损。补血而于气有窒。补上而于下有碍。补下而于上有亏。其症似虚非虚。似实非实。则不得不择甘润和平之剂以进。如葳蕤人乳。是补肺阴之至平者也。山药黄精羊肉猪肉甘草。是补脾阴之至平者也。柏子合欢皮阿胶。
是补心阴之至平者也。冬青子桑寄生桑螵蛸狗脊。是补肝肾阴之至平者也。燕窝鸽肉鸭肉。
是补精气之至平者也。但阿胶人乳。则令肝肾与肺而皆润。合欢则令脾阴五脏而皆安。山药则令肺肾而俱固。桑螵蛸则能利水以交心。至于仓米扁豆。一能养胃以除烦。一能舒脾以利脾。皆为轻平最和之味。余则兼苦兼辛兼淡。平虽不失。而气味夹杂。未可概作平补论耳。
内容:(山草)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葳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脾肾以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疟不足。皆以葳蕤为主。)
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浓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绝之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肥白者良。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刮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内容:(山草)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心肺。
填精补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
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谎谬。因并记之。根紫花黄。叶如竹叶者是。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
容:(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
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节消痈疽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内容:(寓木)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
桑寄生(专入肝肾)。感桑精气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热。号为补肾补血要剂。
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借此以为主治乎?第出桑树生者真。(须自采。或连桑叶者乃可用。)和茎叶细锉阴干。忌火。服则其效如神。若杂树所出。性气不同。恐反有害。
内容:(香木)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考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
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
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涩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蒸熟曝干自裂。入药炒研去油用。畏菊花。
内容:(灌木)冬青子补肝强筋补肾健骨。女贞子补肾水滑肠胃枸骨子补腰膝理失血冬青(专入肝肾)。女贞枸骨。载之本草。已属不同。如冬青即今俗呼冻青树者。女贞即今俗呼蜡树者。枸骨即今俗呼猫儿刺者。冬青女贞。花繁子盛。累累满树。冬月鹳鹆喜食。木肌皆白。叶浓而柔长。绿色面青背淡。形色相似。但女贞则叶长四五寸。子黑色。冬青则叶微团。子红色之为异耳。今人不知女贞即属蜡树。仅以女贞茂盛呼为冬青。致令两物同名枸骨树。若女贞肌白叶长。青翠而浓。叶有五刺。子若冬青绯红。以致混将是物亦列女贞项下。
究之三物合论。在冬青苦甘而凉。诸书虽言补肝强筋。补肾健骨。(简集方。冬至日取冻青树子。盐酒浸一夜。九蒸九晒。瓶收。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卧时再服。)而补仍兼有清。女贞气味苦平。按书称为补虚上品。可以滋水黑发。如古方之用旱莲草桑椹子同入以治虚损。然亦须审脾气坚浓。稍涉虚寒。必致作泄。枸骨气味苦平。按书有言能补腰膝。及治劳伤失血。(用枸骨数斤。去刺。入红枣二三斤。熬膏蜜收。)亦是补水培精之味。但性多阴不燥。用以阴虚则宜。而于阳虚有碍。枝叶可以淋汁煎膏以涂白癜风。脂亦可以为粘雀。三药气味不同。至就其子红黑以推。大约色红则能入肝补血。色黑则能入肾滋水。色红则能入血
理血。故于失血血瘀有效。色黑则能补精化血。故于乌须黑发有功。然色红而润。其性阴。兼有阳。色黑而润。其性纯阴不杂。故书有言女贞补中安脏。而又议其阴寒至极。凡此似同而异。在人平昔细为考核。免至临岐亡羊耳!冬日采佳。酒浸蒸润晒干用。
内容:(造酿)养胃除烦
陈仓米(专入胃。兼入心脾)。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时珍曰。廪米北人多用粟。
南人多用粳及。并水浸蒸晒为之。亦有火烧过治成者。入仓陈久。皆气过色变。故古人谓之红粟红腐。陈陈相因也。)凡米存积未久。则性仍旧未革。煮汁则胶粘不爽。食亦壅滞不消。至于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则胃乃适。陈米津液既枯。气味亦变。服此正能养胃除湿祛烦。是以古人载此。既有煮汁养胃之功。复有祛湿除烦之力。一切恶疮百药不效者。用此作饭成团。火存性。麻油腻
粉调敷。可知冲淡和平。力虽稍逊。而功则大未可忽也。若以无病之时而用此。日为饱饭。则又未见其有克合者矣。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柔滑)补脾阴
山药(专入脾。兼入肺肾)。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气益由于阴补。非正说也。)除热。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与面同食不能益人。(诜曰。惟和面作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不似黄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汪昂曰。性涩故治遣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
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内宜炒黄用。淮产色白而坚者良。建产虽白不佳。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菽豆)补脾除湿
扁豆(专入脾)。如何补脾。盖缘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阴暑湿之邪(指太阴暑湿言)自尔克消。安能复藏于脾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凡仁皆滞。)不可不知。子粗圆色白者佳。入药连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山草)补肺阴止嗽兼祛风湿
葳蕤(专入肺。兼入肝脾肾)。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质润。据书载能补肺阴。及入肝脾肾以祛风湿。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如本经所论。以治中风暴热等病。别录所论。以治心腹结气。虚热腰痛。茎中寒。目痛烂泪出。甄权所论。以治内虚不足。去虚痨客热。头痛不安。千金以治风温。自汗身重。语言难出。时珍以治寒疟疟不足。皆以葳蕤为主。)
并云可以当参。其说未尝不是。但此气平力薄。既与人参力浓不若。复与地黄味浓不合。即使用至斤许。未有奇功。较之人参之补元。地黄之滋阴。不啻天渊矣。矧可用此当参以挽垂绝之倾乎?况书载云祛风除湿。不无疏泄于补。更云不及。曷云可称上剂耶?肥白者良。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刮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山草)补脾阴
黄精(专入脾。兼入肺肾)。书极称羡。谓其气平味甘。治能补中益五脏。补脾胃。润心肺。
填精补助筋骨。除风湿。下三虫。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饥。其言极是。(时珍曰。黄精受戊己之淳气。故为真黄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土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云其服此能飞。不无可疑。究其黄精气味。止是入脾补阴。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更助痰。况此未经火。食则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属实。则人参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云不克成仙耶?细绎是情。殊觉谎谬。因并记之。根紫花黄。叶如竹叶者是。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
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节消痈疽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内容:(畜)入脾补阴丰体泽肤
羊肉(专入脾)。气味甘温。东垣载能补形。此一句已尽羊肉大概矣!复于十剂方中又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明指参补气。而补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气属阳。血属阴。体轻而燥者属阳。体重而润者属阴。羊肉气味虽温。然体润肉肥。其于肌肤血液则易及。(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若使泥于书载壮阳补气健力等说。及以阳生阴长之理。牵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况据书载羊肝羊胆。皆指属寒。而能明目以祛翳。
(时珍曰。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腊月取羯羊胆十余枚。以蜜装满。纸套笼住。悬檐下。待霜出扫下。点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则止补骨。烧灰擦牙则止固肾。羊精羊则止润肤泽肌。羊血则止解砒霜诸毒。(外台云。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尽亡。此物能制丹砂水银轻粉生银硼砂砒霜硫黄乳石钟乳空青曾青云母石阳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则止润燥消渴。羊须则止敷疳疗疮。而于气血未有补。岂有羊肉一味。功专入肺补气。而于形血精液。竟不补及者乎!但其气薄于血。则虽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于气。则虽日服参耆。而气不长。于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铜器。同荞麦豆酱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原禽)补胃润肺滋肾
燕窝(专入肺脾肾)。书中称为食物上品。及为补虚除痨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书罕用。)
盖谓此物由于鸟衔海粉作窝。悬于石崖。得阳和风日之气而成者也。海粉本属寒咸。得鸟衔于风高之处而为甘平。洵可入肺生气。(肺处至高之处。)入肾滋水。(咸入肾。)入胃补中。(甘入脾胃。)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虚痨药石难进。(咳吐红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获效。义由于此。然使火势急迫。则又当用至阴重剂以为拯救。不可恃此轻淡以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卵生)蜜蜡入胃绝痢入肝活血虫蜡生肌活血蜡(专入肝脾)。本有二。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结之粗者也。其蜡有黄有白。一出于树之蜡。其蜡由木之虫而得。故又名虫白蜡。(白蜡有二)二者气味不同。性亦微别。如蜜蜡味淡性平。其蜡本由蜜成。蜜本润物。则蜡亦润。故能主润脏腑经络。而有绝续补伤生肌之妙。(甄权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蜡止存蜜粗粕。其性最涩。故又能止泻绝痢。(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治痢有胶蜡汤。华佗治下痢食
即吐。用白蜡方寸匙。鸡子黄一枚。石蜜同苦酒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四味令匀。乃纳连末灰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蜡。即味淡之意也。又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亦其免伤上部之意。蜜蜡之用如此。至于虫蜡。系生蜡树所产。蜡树属金。性最坚强。虫食其叶而成。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绝续。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是以郑赞寰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遂愈。又书云。用此合合欢皮。同入长肉膏中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敛。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神效。则知虫蜡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止泻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蜜蜡本于蜂蜜之气。仅得甘之余气而成。而所主在胃。虫蜡得树收敛坚强之气。而所治专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际。不可不知。
内容:(畜)入脾补阴丰体泽肤
羊肉(专入脾)。气味甘温。东垣载能补形。此一句已尽羊肉大概矣!复于十剂方中又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明指参补气。而补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气属阳。血属阴。体轻而燥者属阳。体重而润者属阴。羊肉气味虽温。然体润肉肥。其于肌肤血液则易及。(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若使泥于书载壮阳补气健力等说。及以阳生阴长之理。牵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别治用哉?况据书载羊肝羊胆。皆指属寒。而能明目以祛翳。(时珍曰。肝开窍于目。胆汁减则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腊月取羯羊胆十余枚。以蜜装满。纸套笼住。悬檐下。待霜出扫下。点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则止补骨。烧灰擦牙则止固肾。羊精羊则止润肤泽肌。羊血则止解砒霜诸毒。(外台云。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尽亡。此物能制丹砂水银轻粉生银硼砂砒霜硫黄乳石钟乳空青曾青云母石阳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则止润燥消渴。羊须则止敷疳疗疮。而于气血未有补。岂有羊肉一味。功专入肺补气。而于形血精液。竟不补及者乎!但其气薄于血。则虽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于气。则虽日服参耆。而气不长。于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铜器。同荞麦豆酱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原禽)补胃润肺滋肾
燕窝(专入肺脾肾)。书中称为食物上品。及为补虚除痨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书罕用。)
盖谓此物由于鸟衔海粉作窝。悬于石崖。得阳和风日之气而成者也。海粉本属寒咸。得鸟衔于风高之处而为甘平。洵可入肺生气。(肺处至高之处。)入肾滋水。(咸入肾。)入胃补中。
(甘入脾胃。)俾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而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虚痨药石难进。(咳吐红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获效。义由于此。然使火势急迫。则又当用至阴重剂以为拯救。不可恃此轻淡以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编\卷一补剂]平补
内容:(卵生)蜜蜡入胃绝痢入肝活血虫蜡生肌活血
蜡(专入肝脾)。本有二。一出于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结之粗者也。其蜡有黄有白。
一出于树之蜡。其蜡由木之虫而得。故又名虫白蜡。(白蜡有二)二者气味不同。性亦微别。如蜜蜡味淡性平。其蜡本由蜜成。蜜本润物。则蜡亦润。故能主润脏腑经络。而有绝续补伤生肌之妙。(甄权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蜡止存蜜粗粕。其性最涩。故又能止泻绝痢。(仲景治痢有调气饮。千金治痢有胶蜡汤。华佗治下痢食即吐。用白蜡方寸匙。鸡子黄一枚。石蜜同苦酒发灰黄连末各半鸡子壳。先煎蜜蜡苦酒鸡子四味令匀。乃纳连末灰发。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尽。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蜡。即味淡之意也。又凡荡除下焦之药。以此裹丸。亦其免伤上部之意。蜜蜡之用如此。至于虫蜡。系生蜡树所产。蜡树属金。性最坚强。虫食其叶而成。味甘气温。按甘益血补中。温能通经活络。故书载能止痛生肌补虚绝续。与桑螵蛸同有补虚之意。可为外科圣药。是以郑赞寰云。汪御章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遂愈。又书云。用此合合欢皮。同入长肉膏中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敛。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神效。则知虫蜡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蜡味甘淡涩微温。虫蜡则味甘不淡而温也。蜜蜡因有涩性。可以止泻治痢。虫蜡涩性差减。而痢则鲜用也。蜜蜡本于蜂蜜之气。仅得甘之余气而成。而所主在胃。虫蜡得树收敛坚强之气。而所治专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际。不可不知。
[上编\卷一补剂]补火
内容:(山草)补火散寒除痹暖精
仙茅(专入命门)。辛热微毒。据书皆载功专补火助阳暖精。凡下元虚弱。阳衰精冷失溺无子。并腹冷不食冷痹不行。靡不服之有效。以其精为火宅。火衰则精与血皆衰。而精自尔厥逆不温。溺亦自尔失候不禁矣!此与附桂硫黄胡巴破故纸淫羊藿蛇床子远志同为一例。但附子则能以除火衰寒厥。肉桂则能以通血分寒滞。胡巴则能以除火衰寒疝。淫羊藿则能以除火衰风冷。蛇床子则能以祛火衰寒湿。硫黄则能以除火衰寒结。破故纸则能以理火衰肾泻。远志则能以除火衰怔忡。虽其所补则同。而效各有攸建。未可云其补火。而不分其主治于其中也。故凡火衰病见。用之不离附桂。余则视症酌增。然亦须视禀赋素怯则宜。(沈括笔谈云。
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但睡则身冷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乃能动。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此禀赋素怯则宜。)若相火炽盛。服之反能动火。为害叵测。(张果老说云。一人中仙茅毒。舌胀退场门。渐大与肩齐。因以小刀之。随破随合。至百数。始有血一点出。曰可救矣!煮大黄朴硝服之。无害也。)然川产者少。伪充者多不可不辨。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湿蒸。勿犯铁器。
[上编\卷一补剂]补火
内容:(芳草)补火燥湿宣风
蛇床子(专入命门)。辛苦性温。功能入肾补命。祛风燥湿。故凡命门火衰而致风湿内淫。病见阴痿。(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酒下。)囊湿及女子阴户虫蚀。(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子脏虚寒。(取蛇床子仁为末。入白粉少许。和匀如枣。绵裹纳之。)产门不开。暨腰酸体痹带下脱肛。(脱肛。以蛇床子甘草为末服。并以蛇床末敷。)与夫一切风湿疮疥等病。(蛇床子一两。轻粉四钱。为细末。油调抹。)服之则阳茎举。关节利。
腰背强。手足遂。疮疥扫。至于大疯身痒难当。作汤浴洗。产后阴脱不收。用此绢袋熨收。但性温燥。凡命门火炽及下部有热者。切忌。恶丹皮贝母巴豆。去皮壳。取仁微炒。
[上编\卷一补剂]补火
内容:(山草)补火通心
远志(专入肾)。辛甘而温。入足少阴肾经气分。强志益精。凡梦遗善忘。喉痹失音。
小便赤涩。因于肾水衰薄而致者。宜用是药以补。盖精与志皆藏于肾。肾气充则九窍利。智慧生。
耳目聪明。邪气不能为害。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时珍曰。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不能蛰闭封藏。故精气不固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火衰喉痹)远志末吹之。涎出为度。非取其通肾气而开窍乎?一切痈疽背发。从七情忧郁而得。单煎酒服。其渣外敷。投之皆愈。非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赤浊。用远志甘草茯神益智为丸。枣汤服效。非取远志归阴以为向导之药乎?但一切阴虚火旺。便浊遗精。喉痹痈肿。慎勿妄用。去心。用甘草水浸一宿。曝干焙干用。(曰。凡使须去心。否则令人烦闷。)苗名小草。亦能利窍。兼散少阴风气之结也。畏珍珠藜芦。得茯苓龙骨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