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运势 > 正文

澹然居士:《五行精纪注释》序言(修订稿)

图片

2013年,梁湘润老师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诀法今论》中指出,自《五行精纪》至万育吾《三命通会》时代,出现了“时代之断层带”,导致今日之禄命法之主流俱在身强、身弱,用神、喜忌、中和漩涡中打转了至少六十年以上[1]。

2014年秋,李锵涛先生《精校宋本五行精纪》校订序中指出:中国禄命学在“唐宋与明清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五行精纪》的重新发现,为填补这个断层提供了契机[2]。”

2018年6月,本人在中央民族大学作了“命理学法理体系简介——兼论命理文化断层和正本清源”学术讲座,文中第一句话就是:“命理学的文化断层始于明清时期,在民国时期被扩大,对后学的影响不容忽视[3]。” 2019年11月,本人应德国钮伦堡大学国际人文学院著名汉学家朗宓榭教授的邀请,就命理学文化断层问题进行了交流。

禄命学“文化断层”的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南宋廖中先生的《五行精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传统禄命学在大陆初兴,业界人士和爱好者首先接触到的命理古籍,按年代先后区分,最早的是明代徐大升的《渊海子平》和万民英的《三命通会》,然后是《滴天髓》《子平真诠》《穷通宝鉴》,号称“老五篇”。尤其是《滴天髓》和《子平真诠》两本古籍,第一版的印刷量就达八千册之多,迅速深入人心。

实际上,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98年4月已经出版了三十四卷版的《五行精纪》,但当时印数只有一千本。由于禄命法的理论架构、实务体系,与《子平真诠》等所谓“子平法”理论、实务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只熟悉“子平法”的人士基本看不懂,故未能引起重视。导致2008年出版的《中国命理学史论》在“历史上的命理学著作”一节中,居然没有提到《五行精纪》[4]。但这不能责怪什么人,因为《五行精纪》的完整版已经流失到海外,在大陆只残存一些抄本,且存在大量的脱漏、删减和讹误。现在国家图书馆藏的《五行精纪》,比完整版少了整整一卷。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于2003年赴韩国访问时,方才发现韩国延世大学保存的相对完整的《五行精纪》,并引回大陆,华龄出版社出版《五行精纪》,已经是2010年的事,而《精校宋本五行精纪》的问世,更是2014年的事。

中国禄命学脱胎于星命、占卜、择日学等,肇始于汉晋、兴盛于唐宋、成熟于元明,窄化弱化于清民国。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认为:《五行精纪》“是南宋朝代算命学的一部集大成作,它引用了当时流行的50多种算命文献,并且具有确切的撰写年代,内容相当重要。我们可以此书为基础,清理算命学说的'源’(往前进溯)和'流’(往后延伸)探讨八字算命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了解唐宋时期八字算命学的重要成就[5]。”我们在注释过程中也发现,有不少内容,都是对唐代及之前文献价值很高的命理典籍《李虚中命书》《珞碌子三命消息赋》《鬼谷遗文》等原文的注解,《五行精纪》确实“往前进溯”,比较完整地厘清了源头。

在《五行精纪》注释一书完成的过程中,经过比对,现在可以肯定,明代万民英的《三命通会》的基本内容,即是引自《五行精纪》,很多地方都是一字不漏照抄。如《三命通会》第一卷的内容,与《五行精纪》第一二卷的内容完全相同,只不过万氏在《五行精纪》的基础上,作了不少延伸和发挥,力图做成“全流”。难怪清末明初的藏书家叶德辉感叹:“乃知万氏《三命通会》果袭此书而成[6]”。《五行精纪》和《三命通会》的源流关系十分清晰,本书在注释的过程中,尽可能将这种传承、扬弃、发展等关系一一注明,也期待读者继续发现和补充修正。

只可惜大陆业界和爱好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刚刚接触到命理学时,就被误导《三命通会》“杂而不精”,“不足以作为一种成熟的学说传世”,“只有《滴天髓》和《子平真诠》两书,堪称中华命理学的大成之作[7]”。其实早在清初陈素庵的《命理约言》中,已经批评《三命通会》“贵多而不贵精,能博而不能约[8]”,而《命理约言》又被誉为“对今法时期形成的标准模型作全面标准化的精读本或教科书[9]”。因此,直至今日,大陆业界和爱好者熟悉的只是明代中叶,即《三命通会》以后,至清代、民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命理学史和典籍,重点研究的更只有《滴天髓》《子平真诠》和《穷通宝鉴》,熟悉的只有强弱、格局、调候喜忌这三大技法,对兴盛于唐宋,成熟于元明的禄命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基本一无所知。

需要指出的是,大陆业界和爱好者被误导、误解《三命通会》,重要原因之一,是《三命通会》的版本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三命通会》在大陆的版本至少有10个以上。本人所看到较早的是1992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的版本,全部内容有九卷。199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命通会》也是九卷本。而1993年由德宏出版社出版的《三命通会》只有四卷,2002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三命通会》则有十一卷。比较权威的华龄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了由谢路军主编,郑同点校的《三命通会》也是九卷本。台湾武陵出版社出版的《三命通会》则有十二卷,本人手头的这个版本是2003年的,已经是第四版了。2017年4月,由李锵涛校订,庄圆、丁鑫华、吴炜维、童文静等校阅的《增订万历初刻三命通会》十二卷,由香港星易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李和庄均属术数界专业人士,研究古籍版本多年,出版命理古籍的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这个版本应该是相对完整和专业的。目前这个版本还在校订中,准备出第二版。

如果《三命通会》被认为是“子平法”的巅峰之作,则否定《三命通会》的《命理约言》及后来的相关著作,应顺理成章被认为是“后子平法”。客观而言,“后子平法”并非一无是处,如“十神”(含十神格局)、“调候”等视角,在实务中还是相当有效的,至于“旺衰”视角,直到梁湘润老师在《子平母法总则》中提出“旺衰”临界点后,其实务方有价值。而“十神”和“调候喜忌”视角,直到梁湘润老师的著作引入大陆后,其实务价值方才被全面认识。

梁湘润老师在晚年的著作中,对清代以后形成的“后子平法”很不以为然,他明确指出:“今日之'子平法’,雖然是淵源於'唐、宋’,但留存下來之典籍大抵是以'明、清’二代之著作為主。其主流,則是以清康熙、乾隆年間《滴天髓》、《子平真詮》……等[10]。”他在2012年时看到了华龄版的《五行精纪》后十分感慨,曾当面叮嘱我:“这本书太重要了,要好好研究[11]。”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全身心投入到《五行精纪》的研究,写出了《禄命法千年沿革史》,里面有很多《五行精纪》的内容,在此书的最后一页,梁师将“纳音五行”和“河图五行”并列,并指出两者“吉凶别论”,并明确“河图五行”十神喜忌等,由“纳音五行”喜忌中缩编而成,出自宋·廖中《五行精纪》[12]。”可惜天不假年,他留下的时间不多了。

梁老师的这个遗愿,直到2021年方才因缘会聚,组成了由何重建领衔,庄圆担任总顾问,廖雪峰担任顾问,王化斌、刘伟东、佘猛、周红艳、赵保华、傅品锋[13]等参与的解读、研究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于梁湘润老师仙逝十周年之际,完成了《五行精纪》注释。我们认为,这本书是清代以后全面认识、传承、研究、解读“禄命法”的开始,也是扭转“后子平法”的启蒙,也是实现梁湘润老师的遗愿,禄命、子平、江湖三大体系融合的起步。

由于研究禄命法的时间不长,注释者水平,对古人思想理解能力有限,此书错误和不足之处肯定很多,十分欢迎业界专业人士和广大爱好者批评指正,参与对禄命法的研究,厘清整个禄命法体系、理论、模型架构、实务技术和历史脉络等,共襄盛举。

《五行精纪》卷二有“五行妙旨”一节,引自《李虚中书》,原文是“自甲至癸,十干为天;自子至亥,十二支为地。以干合支,然后为人。凡命须要求之以天地,而断之以人。如甲用辛为官,乃看辛下得何支。用寅为禄,乃看寅上得何干。遂合支干名为纳音,定其五行之或死或生,或旺或衰,吉凶自见,贵人驿马准此。又以年为主,以日为本,盖遁月从年,遁时从日。以主推之,五行衰死,未必凶为凶,以本推之,则生旺类,但发迟耳。常以主配父母,本配己身。本吉主凶,当由自立,主胜于本,多出资荫。主本皆强,此名最上。人命年月日时胎五位,宜有情,又不可专执禄马为贵,刑杀为贱,全要圆机,探其妙旨。”明确禄命法的命盘基本架构是年月日时胎五柱,论命的主旨是以看五行生旺死绝为主,神煞、刑冲等视角通盘考虑。其中“凡命须要求之以天地,而断之以人”一句,将三才配置之理,干支纳音之用和盘托出,然后又介绍“主本同参”。可知所谓“虚中法”并不专指“年命法”,而是年日兼看的“本主之法”。只是后来五代时期的徐子平,将日柱己身为“本”的方法丰富发扬,创造出“子平法”,明代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则是以子平法为主,兼顾年命法。

禄命法的代表作《五行精纪》,和子平法的代表作《三命通会》,虽然属源流关系,两者虽有很多内容相同,但两者在理论和实务上有重要的区别,尤其是以下几点,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十分注意。

第一,在立极点上,《五行精纪》以年柱论命为主,日柱论命为辅;《三命通会》则反过来,以日柱论命为主,也兼看年柱。年柱论命又分禄命身“三才”,年干为禄,年支为命,年柱纳音为身。日柱和年柱,有主本之说。

第二,在五行运用上,《五行精纪》以“纳音五行”为主,“河图五行”为辅;《三命通会》以“河图五行”为主,“纳音五行”为辅。

第三,五行生旺死绝不同,《五行精纪》以水土同生旺为主;《三命通会》以火土同生旺为主。生旺死绝是“禄命法”十分重视,并运用自如的视角。

第四、禄命法重视拱夹暗带,两柱间的“互换”,神煞和生旺禄等都可以互换。

第五、《五行精纪》有些内容涉及星命、紫微、占卜、六壬、奇门、择日、风水等数理知识,对命局和大运、流年中出现的吉凶指标,须作“加减灾福”的处理,在书中多次出现,可见古人论命时辩证的思维方式。

有关“命运吉凶”和“修身修德”的关系,书中有“宽仁厚德,非灾自远”、“不忠不孝,祸自随之”、“德薄不任其福,反为祸也”的表述,对后人的启示已经超越术数本身。

《五行精纪》共三十四卷,内容相当丰富。我们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后子平法”否定禄命法,不仅是割断历史文化,而且是“自废武功”。我们也理解,“后子平法”的出现,与禄命古籍发现出版较晚有关。

如“干支”视角,用了六卷来介绍。其实打开一个命盘,柱与柱之间的关系,干支关系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如“五行”视角,用了三卷来介绍。分禄命身,即年柱的天干、地支五行和年柱纳音五行,也十分直接、直观,如“下如生上进前程”、“五行一字”等。“子平百章歌”所云“引用支干妙似神”即似指此,而后一句“纳音空自失天真”则有待商榷。“干支”、“五行”视角的篇幅多达九卷。

论男女命、论父母小儿、论疾病、论职业和性情相貌,各有一卷,共四卷。这些十分接地气的“家计小谈”内容,可以让认为“禄命法只是论富贵命”的误解得到纠正。至于唐代以后开科举,使得命理学论命立极点由年柱转为日柱的说法,显然是没有看过《五行精纪》的误解。

论贵局、贫贱凶恶局,有整整三卷的介绍,与十神格局、内外十八格完全是两回事,其论法令人耳目一新,也相当有效。

而“合化”、“空亡”、“墓库”、“小运”、“夭寿”,“破”、“害”要不要论、“双胞胎”如何论,等等,现代一直争论不休的理论和实务难点,《五行精纪》中都有十分清晰的介绍。

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旺库”视角,渗透于各个论命视角中,不仅有“四贵”、“四平”、“四忌”等,对吉命凶命,能十分简明、直观的判断,生旺库与干支、神煞视角配合,其论断用“出神入化”来形容,毫不为过。

特别要指出的还有“神煞”视角,神煞往往被“后子平法”一笔带过,而《五行精纪》论“天乙贵人”、“论马”、“论禄”各自有一卷,实务性相当强,绝非“后子平法”所认识的那么简单;论吉、凶神煞的内容达五卷之多,“论神煞”的篇幅多达八卷,差不多占了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须知,神煞不仅在命局判断中准确有效,不少神煞在大运、流年的运用中也十分有效。笔者在注释时,逐一对照自己的命局和人生历程,大运、流年,其描述之精准生动,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一些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情,过去不清楚原因所在,现在已基本一一厘清,原来在《五行精纪》中都有明确的“法理”可说明和解读,深深感知人生绝非缘来缘去不可知,冥冥中都有天道可循。

《五行精纪》也有可商榷之处。如对五行、干支与天、地、四时的源流关系,没有《三命通会》表述得清晰。如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论法兼收并蓄,让后人阅读时难以理解和抉择。“十神”视角在南宋时期只是形成阶段,远没有明代的《三命通会》时期的《穷通宝鉴》和《余氏用神辞渊》来得成熟。至于“大运”、“流年”视角,其内容也远不如梁湘润老师的《细批终身详解》《大流年判例》《流年法典》《四角方阵刑冲合会透解》等著作来得丰富和成熟。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苛求古人。

我们相信,《五行精纪》注释的出版,只是禄命法研究的开始,2020年李锵涛和庄圆编订出版了《隋唐元明星命典籍研究》,包含《重镌元弘本五行大义》《李虚中命书辑佚》《勘定鬼谷遗文》《三家注解玉照定真经》《太史秘传三命统宗应天歌》《西窗老人注释兰台妙选》《校正宋本三车一览》等十种禄命体系古籍,还不包括《五行精纪》,内容已经达两辑之多。研究禄命法的路还很长。研究禄命法与子平法、江湖巾箱法,三者融汇贯通,在实务上综合运用的路更长,任重而道远。

《五行精纪》注释,以庄圆和丁鑫华校注、李锵涛校阅的《精校宋本五行精纪》为底本,辅以国家图书馆藏《五行精纪》清抄本(简称“国图版”)、韩国延世大学《五行精纪》藏本(简称“韩国版”)等、参照台湾武陵本和大陆华龄本,参考丁鑫华在网络上组织录入的文档版内容,在此谨致感谢。

《五行精纪》注释的出版,得到梁天兰师母、行卯出版社梁翰社长、何骏杰先生的鼎力支持,在此谨致感谢。

谨以此书纪念梁湘润老师仙逝十周年。

何重建 执笔

2023年癸卯春月

[1]:《诀法今论》,梁湘润,行卯出版社(台北)2013年6月初版,第15至16页。[2]:《精校宋本五行精纪》,宋·廖中,庄圆、丁鑫华校订,星易图书有限公司2014年11月初版,第2页。[3]:《在民大听讲座》,谢路军主编,线装书局,2021年1月初版,第36页。[4]:《中国命理学史论》,陆致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85至86页。[5]:《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刘国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123页。[6]:同注二,第599页。[7]:《滴天髓》《子平真诠评注》,孙正治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序言”。[8]:《胎命——七柱论命的原理和实务》,何重建,行卯出版社,2019年8月初版,第145页。[9]:同注四,第254页[10]:梁湘润于2011年春,为何重建的著作(未出版)所写之”“序”。[11]:《梁湘润先生纪念文集》,梁翰主编,行卯出版社,2021年9月初版,第362至363页。[12]:《禄命法千年沿革史》,梁湘润,行卯出版社,2013年1月初版,第732页。[13]:按姓氏笔划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