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天就要学会“养心”,心烦意乱睡不好,人体免疫力就会差,不仅抵御外邪能力降低,身体各种亚健康症状就全部出来了。
说到养心,还离不了脾胃。我们上次重点讲解的补中益气汤,也是如此,心烦是脾虚乏力导致的,脾阳气升起来了,心自然就不烦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吃东西还好,一吃东西,要么是消化不好,要么是吃不下,反正吃完就不舒服,就心烦,那么调理脾胃的升降,自然就可以达到调心的目的。中医认为,脾应该是升清的,脾升清,则头脑清醒、脾肺之气充足;胃应该是降浊的,胃降浊则肠道干净,身体轻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方子,是专门调理脾胃升降的,叫做半夏泻心汤:法半夏9克,干姜9克,黄连3克,黄芩6克,人参(或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6枚。
01
半夏泻心汤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书中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常常调理胃中虚冷、凝滞不解,且虚阳不得舒,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的痞症(脾胃升降失常)。
我们来看一下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甘草、大枣、人参。(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只换了二个药:把生姜换成干姜,柴胡换成了黄连,且部分用量有所调整。
这个方子也是一个和解剂,和小柴胡不同的是,“半表半里”的和解,小柴胡偏重于“半表”,而半夏泻心汤偏重于“半里”。
关于柴胡,我们最近列举了很多关于它的方子,比如说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等等,我们也了解到柴胡是一个向外、向上的药,具有疏肝,退热解表的作用,而黄连则不具备解表的作用,而能泻里热,所以这样一个微妙的转换,就突出了半夏泻心汤在解表方面不如小柴胡那样突出,而更多地是调理“里证”。
但有的人就说了,这个方子调理脾胃,还调理“肠鸣下利”(肚子咕噜咕噜,不舒服,容易拉肚子),怎么就用“黄连”这样一个苦寒的药呢?吃了不会拉肚子吗?这你就不了解黄连了!这个黄连,虽然性凉,但却“燥”,能清热燥湿!
黄连是调理腹泻的,比如有个著名的方子——香连丸,里面有黄连,有木香,就是调理痢疾、拉肚子的方子,当然,它针对的是湿热型的泄泻,前提要辨别清楚,更不能一看到黄连就说会拉肚子,那就搞错了。黄连是燥性的,一般不会导致拉肚子,但辨证错误可能导致胃寒,或呕吐,所以,一个是辨证要准确,另外就是方剂的配伍,可以用温热药来佐制。
比如说,香连丸里的黄连需要用吴茱萸炒,《中国药典》里的香连丸是这样写的:黄连(吴茱萸制),木香。吴茱萸炒制后的黄连,其实就是一个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两者用量6:1)的配伍思想。朱丹溪的左金丸是一个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的方子,吴茱萸性温,就是一是来制约黄连的寒性,二是疏肝、降逆。
黄芩和黄连性质相似,也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与黄连配合泄“入里”之热。
02
半夏泻心汤里面用干姜、半夏是一个温阳散寒的作用,一方面调理脾胃,另一方面制约黄连、黄芩的寒凉之性。
半夏半夏是化痰和胃的常用药,喻嘉言在《尚论篇》提到:“君半夏者,泻心诸方,原用以涤饮,此因证起于呕,故推之为主君耳。”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涤痰的功效,这里起作用的主要是半夏,刘渡舟先生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多可见舌苔厚腻,故认为其主治痰气痞。所以主治里面可以见舌苔是腻的。
干姜 这里用干姜而不是生姜,说明更注重调理里寒,“寒热”是结在一起了。干姜和生姜的区别是:干姜守而不走,生姜走而不守。什么意思?生姜是发散的,是可以当作解表药的,而且止呕,如果是寒热错杂且呕吐症状明显,可以减干姜,加生姜,组成生姜泻心汤;而干姜的特点是去里寒更明显一些,方子对这种聚积状态的痞满、里寒更有针对性。腹中寒、肠鸣下利这样的情况,主要用温脾胃的干姜;另外就是干姜可以制约寒凉之品的药性,使得整个方子寒热并用,不是那么寒凉。
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补脾胃。总之,全方寒热平调,益气和胃,是散结除痞的代表方。
半夏泻心汤为临床运用的和阴阳法,只要是阴阳不调和,用半夏泻心汤总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失眠。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一位25岁的女患者,3月31日就诊,失眠10余天,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睡,失眠时间长,有点烦躁,感觉浑身不舒服,便溏,舌质红舌尖红,苔白稍腻。处方如下:
党参15克,法半夏15克,甘草6克,大枣15克,黄芩12克,黄连6克,干姜8克,茯神30克,炒白术30克,合欢皮30克,首乌藤30克,蜜远志4克,陈皮20克,生地10克,炒枳实15克,炒酸枣仁3克(打粉冲服),牡蛎30克,醋北柴胡6克,白芍10克。
开了两副中药,服用一副中药后,患者反馈晚上能很快入睡,服用两副后能很快入睡,中途不会醒,睡眠质量也很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