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

今日闲暇总结自己TEP手术中部分不成熟的理解及体会,拼凑成片段文字,以便各位老师及同道帮忙指正。下面进入正题。

一、再谈腹膜外间隙的解剖

如下模式图1所示,根据腹壁膜解剖理论,腹膜前间隙的组织结构表现为“同心圆”结构。腹壁下血管发出的起始段位于腹横筋膜及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在其走形过程中穿过腹横筋膜进入腹直肌;膀胱位于腹膜前筋膜浅层以及腹膜前筋膜深层之间,同样,生殖血管及输精管也位于两层腹膜前筋膜之间。腹膜前筋膜的深浅两层在脐内侧皱襞的外侧发生融合,目前的腔镜设备难以将两层区分。日本的膜解剖著作《图解外科手术:从膜的解剖解读术式要点》中将腹膜前筋膜浅层、深层及之间的结构统称为“腹膜前腔”(图2)。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_空间解剖学

图1 腹膜外间隙的“同心圆”结构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_空间解剖学

图2 腹股沟区的膜解剖(重点注意图中标出的“腹膜前腔”。此图出处:《图解外科手术:从膜的解剖解读术式要点》)

二、如何创建一个安全、无血的间隙?

对于间隙的建立,我们的经验是,紧贴腹横筋膜与腹膜前筋膜浅层的交界分离。那么这个“交界”在哪里?在手术操作中怎样识别?在半环线足侧开始,紧邻“黄白交接线”(上黄下白)分离(图3、图4)。沿此间隙向足侧继续分离,直至银白色的耻骨结节。

看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疑问?间隙不是一个“蜘蛛丝”一样的间隙么?这个间隙的层次会不会走浅了?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间隙的建立有两个关键点:第一,要避免膀胱损伤,这包括“近期损伤”及“远期损伤”。“近期损伤”包括术中损伤膀胱静脉丛导致的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等;膀胱的“远期损伤”则主要是补片引起的并发症,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偶尔也碰到或者听到补片侵蚀膀胱的报道。要避免膀胱损伤,笔者认为补片尽量与膀胱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上述的“黄白交界线”创建间隙,可将银白色腹膜前筋膜保留完整,并充分覆盖在膀胱表面,从而在膀胱和补片之间形成一道屏障,而不是直接接触。虽然目前尚无循证证据,笔者认为这是避免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补片膀胱侵蚀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追求的“蜘蛛洞”,其实在图4中“黄白交界线”的下方一个层次,离膀胱更近,也是图2中所指的“腹膜前腔”。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空间解剖学_

图3 半环线下方寻找无血分离平面,紧邻“黄白交界”分离

空间解剖学_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

图4 沿“黄白交界线”继续分离向足侧分离,直至见到银白色的耻骨结节

第二,要避免损伤腹壁下血管或其分支导致的出血。从胚胎发育的角度,“黄白交界线”以上的腹横筋膜来源于外胚层,而腹膜前筋膜来源于中胚层。根据笔者经验,创建间隙时走形于这两层膜之间较少有交通的血管分支,可分离出一个无血的层面(图5、图6)。

_空间解剖学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

图5 完整分离的间隙的天花板展示:一片光滑的金黄色

空间解剖学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

图6 完整分离的间隙的地板展示:白色的光滑完整的腹膜前筋膜

三、如何进入间隙——“空间转换”

如图7所示,间隙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前筋膜之间,而间隙位于腹膜与腹膜前筋膜深层之间。两个间隙并不在同一平面内,而是由腹膜前筋膜的深浅两层相隔(图8,实际上两层膜在此处融合)。从间隙(图7中标示为①)进入间隙(图7中标示为③),需在腹壁下血管下方切开融合在一起的腹膜前筋膜(图7中红色虚线箭头,图9)。

空间解剖学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

图7 间隙和间隙的空间转换示意图

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空间解剖学

图8 阻隔在间隙和间隙之间的腹膜前筋膜(白色箭头)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空间解剖学_

图9 纵行切开阻隔在间隙和间隙之间的腹膜前筋膜

纵行切开腹膜前筋膜后,我们首先要寻找并暴露“腹膜反折线”(图7、图10),看到腹膜反折线,就意味着我进入了图7中的标示为③的正确的间隙。继续沿着“腹膜反折线”分离扩大外侧间隙。到此,我们便顺利完成了间隙和间隙的“空间转换”(图11)。

空间解剖学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_

图10 进入后的腹膜反折线展示

空间解剖学__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

图11 完成“空间转换”后的解剖展示

请各位指正!

(陈科医生个人微信号)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