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依赖民族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而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又形成了璀璨的中医文化。古人在著书立说、诗礼传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便将中医知识信手拈来,或当做自身写作的题材或发明出消除日常小疾的良方。遍览古人的诗词歌赋和文章数略,都有中医存在的影子。针灸、点穴、诊脉等一些中医医术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后世的武侠小说里,中医玄妙之处更是被大而化之。但无论如何,中医治病医人的根本一直流传未息。
医儒不分家:古代文学作品的中医文化“医儒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大都略通岐黄之道;而悬壶济世的老郎中,也会附庸风雅子曰诗云一把。在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济世救民成为读书人的两大抱负。至此便出现了“儒医”之名。朱肱、许叔微、李时珍等都曾习举子业,而王安石、苏轼、沈括等一大批文坛巨匠,医学功底也十分了不得。因此,书生气很重的古代良医们,常常将中医学的很多知识,用一种非常浪漫写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构思之奇特,用词之精巧,往往使人惊叹不已。下面以隐名、谜语、对联、诗歌、戏剧、小说为例,来看看文学艺术中的中医现象。
一、隐名中的中医
所谓隐名,就是利用双关、借代、析字、藏字等手法,将意思显示在言外,须经分析解释才能明白。中医、中药的隐名,实际上是一种秘密传递中医、中药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达隐晦曲折。中药隐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间,西蜀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撰《石药尔雅》“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蕎、麦、豆为五牙”。(明。李如一《水南翰记》)不知道梅彪集药,何以隐名?也许是保密,也许是故弄玄虚。而明清一些江湖医生将中药隐名,“不过是市语暗号,欺侮生人”。(明人小说《生绡剪》第九回)但虽然如此,他们所作的隐名,也真是挖空心思,颇有文化气息。如:恋绨袍(陈皮)、苦相思(黄边)、洗肠居士(大黄)、川破腹(泽泻)、觅封侯(远志)、兵变黄袍(牡丹皮)、药百喈(甘草)、醉渊明(甘菊)、草曾子(人参)等。
有些中药隐名,大概是为防止病家对不雅药物随意联想而设,比如:金汁、人中白、人中黄、五灵脂、蚕沙、血余炭等。这些药物,要么是从人或动物的尿液、粪便中提取的,要么就是毛发指甲的制成品。这些不雅药物如果不用隐名,那病家知道药物的来头,恐怕就没有人敢下口。为避不雅联想,不知哪位高人稍加变通,略施笔墨,便让此良药得以流传,并进而成为药物的正名。可见,“美其名曰”的事情有时候也是可取的。
有些药物隐名是为了提高疗效,而用隐名来防止病人“知情”。据说过去天津有一位叫陈方舟的医生,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富商得了重病,陈方舟医生给他开了个药方,要他连服三剂以后再来复诊。商人服完三剂以后,觉得病症仍然没有好转,于是另请名医施今墨先生为他治病。施老先生诊脉以后,又看了看陈方舟医生开的药方,只见药方上写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于是告诉富商可以仍按此方连续服用。但是,富商连说不行,硬要施老另开处方。施今墨发现眼下无法说服富商,只好挥毫写下这样一张药方:“鬼益、杨枪、松腴、国老。”商人高兴地走了。富商按施今墨的嘱咐,连服了二十剂以后,病果然好了。于是,富商携厚礼向施老致谢,施老却要他去感谢陈方舟医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诉富商,他所开的处方,实际上就是陈方舟医生开的处方,只是换了一个说法并增加较多的剂数而已。施老处方上的“鬼益”就是“人参”,“杨枪”就是“白术”,“松腴”就是“茯苓”,“国老”就是“甘草”。这四味药俗称“四君子汤”,是用来补气的。商人一听恍然大悟。
施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掌握患者的心理,通过变换药名,使他能够好好地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
二、谜语中的中医
谜语是用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谜面,供人猜测。谜语原是民间口头文学,后也成为文人游戏。中药设谜,不乏精彩之作。比如从下列一些谜面,分别打一中药:
故乡、异国、牧童、九死一生、三九时节、包龙图、昭君出塞、天女散花、长生不老、病入膏肓、他乡遇故知、一江春水向东流、春眠不觉晓、春常在、断肢再植、老实忠厚、黑色丸子、偷梁换柱、莫用小人。
对这些谜面,猜谜的如果不费点心思,如果对中医没点造诣,是很难想到这些谜底的,但稍加点拨,就会恍然大悟。这些谜面所对应的谜底是:
故乡——熟地;异国——生地;牧童——牵牛子;九死一生——独活;三九时节——天冬;包龙图——首乌;昭君出塞——王不留行;天女散花——降香;长生不老——万年青;病入膏肓——没药;他乡遇故知——一见喜;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春眠不觉晓——安息香;春常在——四季青;断肢再植——骨碎补;老实忠厚——厚朴;黑色丸子——乌药;偷梁换柱——木贼;莫用小人——使君子。
这种娱乐情性的形式,大家喜闻乐见,对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也大有裨益。
三、对联中的中医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医家乐于花番工夫,巧心立对,意在广告效应,使南北过客,一看便知这家主人是悬壶济世的,那家主人是设堂卖药的。从对联所反映的中医药内容来看,对联的类型各色各样,比如:
⒈点出经营医药事业的对联。某镇“万春堂”药店,已有50多年历史,这家后人至今仍沿用原大门联,年年书写,一如既往:
万里晴光闲采药;春风夜月静烧丹。
此联用鹤顶格,造句自然,虚实结合,点出“万春堂”,恰到好处。诗情画意,令人如沐春风。
⒉显示高明医术的对联。有一医生曾从事他业兼当父亲助手行医二十余载,略知其父亲医术眉目,其父去世后,家业及医验亟待继承与整理。名流高士劝其弃俗业而学医,并勉一联:
庆生全凭三指脉;寿延不属五阎王。
此联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前后呼应,上下相扣,不乏哲理又气势磅礴,意境浪漫又情理高雅。显示了敢从鬼门关救人、敢与阎王争高下的大气概,表露了作者对学医者之厚望。作者出语不凡,非文医兼通者而不可得。
从对联的艺术形式看,构成对联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
⒈有拆开语词使用镶嵌格的对联。闻名中外的“草席之乡”鄞州古林镇的“仙壶堂药店”,店内精选川广地道药材,聘请名医坐堂应诊,生意十分红火。该店的楹联是:
仙曰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对联使用了镶嵌的修辞格,文化味浓。作者将店名“仙壶堂”中的“仙壶”二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开头。使意思“暗入无路山”,然而明眼人却能“心知有花处”。被隐藏的店名一经点破,顿时就会令人拍案叫绝。
⒉有铺排药名使用双关手法的对联。四川内江仁和堂老铺门旁悬挂一副隶书木刻金字楹联:
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怀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
对联铺排10味中药,巧用双关。对联表面上是表达“迎、送”人和物的意思,而深层里却是10味中药的简称。巧妙设联,甚为有趣。这10味中药是: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一见喜、淮山(怀山)、牵牛子、甘草(国老)、使君子、千年健。
王重阳与北七真。马钰居其左首第三
我国古代医武不分,有所谓“医武一家”之说,如天下武术正宗少林寺,传有大量验方秘笈,其内容以骨伤、点穴、针灸、推拿为主,形成了著名的少林伤科学派;近代广东佛山武师黄飞鸿不仅武艺精湛,而且医术高明,尤精于骨伤科,在广州设有宝芝林医馆,赠医施药,救治病人。
武侠小说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常常着力于对中医药的描写,这一现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妙术神针马丹阳
据史书记载,马丹阳,名钰,道号丹阳子,南宋末年人。他与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灵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七人俱学道子终南山全真教创教祖师重阳真人门下,列全真七子之首,并于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教为掌教大师兄多年,后又独自开山立派,创全真教七大分支之一-遇仙派。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马钰是一个敦厚诚真、淡泊清净的侠士及医者。除了早期追随先师王重阳奔走抗金外,他因不愿参与江湖纷争,追逐俗世虚名,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终南山重阳宫中闭关修炼,探究武学源流,参悟医道玄理,从不多在江湖上走动。而神雕大侠郭靖最终能武功盖世,名满天下,却得益于与他的一段奇缘。
除《射雕英雄传》外,在后来的《神雕侠侣》中,他也有出现。
独擅灸法胡青牛
相对于马丹阳实有其人,“蝶谷攻仙”胡青牛只是个虚构的人物。与马丹阳中正平和、悲天悯人的胸怀不同,他虽号得“医仙”之名,医道也自是极高,但却身在明教,只为明教中人治病,因此江湖侠士,人人怨愤,称他作“见死不救”。据他自言“人皆忘恩负义,故而见死不救”。性情之偏激怪异,于此倒可见一斑。但也却与马丹阳一样,同为针灸大家,且独擅灸法,无人可及。
诊脉圣手平一指
“医本活人”,作为一名医者,再怎么冷酷无情,也顶多像胡青牛一样“见死不救”,而不至于去杀人害人。可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就塑造了一位叫做“杀人名医”的人物——平一指。“一指”是说他医病诊脉之时,只凭一根手指,便可透过脉象把病情诊断得清楚明白,纤丝不差,分毫不遗。而杀人仅用一指点穴,其人立死。又因他定下一个奇怪的规矩,每医好一个,这个被他医好的人就必须替他去杀一个人,医一个杀一人,医十人杀十人,毫不通融,毫不更改。以致江湖上人人“谈虎变色”,便给他起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外号-“杀人名医”。
亦毒亦药程灵素
金庸《飞狐外传》有一位叫做程灵素的女子。她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据师父讲,我的名字来源于一本叫做《黄帝内经》的医书,灵指《灵枢》,素是《素问》。” “师父虽然号称‘毒手’,却有一副菩萨的心肠,在我之前,他已经收留了三个或跛或眇的人做他的徒弟,他们是我的师兄师姐。也许师父发现他们几个心术不正,各怀鬼胎,所以才没有把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援,而是把凝结了自己一生全部心血、全部医术的一本叫做《药王神篇》的书传给了我。还要我在他死后,替他清理门户,因为他们是他的徒儿,他下不了手。”
故事简单,缺少典型的关于医理药理的描写。然而,金庸先生却给我们阐述揭示了一个关于中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内涵:药即是毒,毒亦是药。用得好,用得对,再毒的药也能成为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而一旦用错,再好的药也会变成致人死命的大毒。
《红楼梦》一书堪称中国小说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被列在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中,它应该是高高凌驾与其他三部着作之上的。《红楼梦》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与其反映的思想,还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对诗词的研究,以及作者在建筑、医学、天文等反面的造诣。
红楼梦中那些稀奇古怪的“药”
在《红楼梦》中听过的药名就有好多个,什么“人参养荣丸”,“梅花点舌丹”,“紫金锭”,“催生保命丹”等,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宝钗的“冷香丸”,书中说这“冷香丸”在“可巧”二字上: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次年春分日晒乾,和在药末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一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一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一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一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有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送下。”虽说这剂丸药颇费工分夫,功效如何也没有考究。但仅从这一剂药的制成过程中则可反映出对于药物炮制时的严格要求,“冷香丸”以花入药,严格的规定了时令的限制。在用药的分量上都为“十二”有一句话说“中医不传之秘,在量而不在方”,是不无道理的呀。
林黛玉之弱人参养荣丸
出处:《红楼梦》第3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贾府的人问她“常服何药?为什么治不好她的不足之症”,黛玉回答说:“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闻知后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身体又极怯弱”,如“美人灯”一吹就倒。后人分析,林黛玉的病症应为肺结核。林黛玉所食的“人参养荣丸”又可叫“人参养营丸”。对此,原所贤追溯出“人参养荣丸”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味药具有益气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积劳虚损、四肢沉滞、少气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咽干唇燥等症。”不过,虽然林黛玉和贾母都服用人参养荣丸,但追求的功效却是不一样的,“黛玉用人参养荣丸益气养血,治体弱多病的虚损之疾;贾母服用人参养荣丸滋养气血,延年益寿,这正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典型医案。 ”
原所贤说该药的药物组成为: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有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效。然而,人参、肉桂性热,“林黛玉虚不受补,因此又有后来的宝钗、宝玉送‘燕窝’一节。可见,《红楼梦》中哪怕是一个药方,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薛宝钗之冷 冷香丸
出处:《红楼梦》第7回,宝钗在叙述自己的病情时说:“我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冷香丸’,才效验些。冷香丸是用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和雨水这日的天落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丸了龙眼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发病的时候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
其实在《红楼梦》中,就如各种花卉成为“意象”,分别暗示众女儿命运一般,有些药物也是虚写,非独医病,其意也在暗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宝钗的“冷香丸”就是其中一例。在第四集开篇,薛宝钗对周瑞家的说起医治自己咳嗽“热症”的药方,虽然这个书中的“海上方”很有点杜撰的意思,不过,据原所贤考证,宝钗患的应该是哮喘,以药测证,应该属于热哮,所以用四时之花和四时之水,加上异常香气的末药,服之是有效的,“查阅《中华方剂大辞典》,有冷香汤、冷哮丸、冷哮散的方剂名,功能是散寒化痰、平喘止哮,是用来治疗冷哮寒痰症的。当代医家中,也有用花蕊入药如‘群芳煎’治病的记载。 ”
贾宝玉之痴 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
出处:贾宝玉的病一般都是急出来的,在“紫鹃试玉”一集中,紫鹃为试探宝玉之情,谎称林黛玉要“家去”了,结果唬得宝玉“痰迷心窍”,失了心智。
小宝玉于晓彤将这一情节演得十分生动,“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还多亏了王太医医术精湛,开了几剂醒神开窍的药,并贾母的祛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才渐渐将宝玉的病情缓解。不过,真正起到“药到病除”之效的还是紫鹃的几句解释。可见宝玉之痴情,真是“金石无效”。
曹雪芹对林黛玉“对症下药”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与众人有一段对话: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人参养荣丸是个什么药方呢?该方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个响当当的气血双补的名方,用于体质虚弱、积劳虚损、头晕、心悸、多梦、气短、没有精神、四肢乏力,现在还可用于属于气血两虚型疲劳综合症的调理。
林黛玉除了不足之症外,还经常咳嗽。
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的描写:“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对于黛玉犯咳嗽,作者并没有给她开出专门的方子。但是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开的“疗妒汤”倒是有治疗咳嗽的效果。
其中谈到贾宝玉到天齐庙里去烧香还愿,问庙中卖膏药的王道士:“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王道士说:“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这当然是临时凑趣,胡诌出来的笑话。
这个大概就是我们平时上火咳嗽和的冰糖雪梨汤了。
吴承恩擅长“把脉”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寓医学于文学之中,用多种形式普及医学常识,他在小说中对中医知识的运用也称得上是得心应手,给人很多有益的启示。
吴承恩深谙脉象
《西游记》第10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中写道,唐太宗因答应救泾河龙王,却不料魏征梦斩了这孽龙,于是那泾河龙王来与唐太宗讨命,吓得唐太宗“战兢兢一夜未眠”,“医官出来,众问何疾。医官道:‘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因为这是神话故事,是因为既受惊恐,又加上地府中的冤魂告状,所以才会一夜之间病得这么重,也才有后来的地府还魂,死而复生。但是,医官描述的脉象却是十分精彩,正是临终之脉。这脉气不正,一来是因为皇帝是受惊过度,尤其是因为梦见龙王索命,正是那“不干不净之物”所为,而真正的病理原因,当然就是皇帝因受惊过度,正气衰微,再结合御医后面那句“虚而又数”,正是戴阳证也就是回光返照的脉象,因为虚阳浮越,所以脉象虚数。“十动一代”以中医言,代脉的出现是脏气衰微的征象,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心律不齐,应该也是严重心脏病的脉象。所以,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脉象却相当精彩,可见作者的医学功力。
借孙悟空之手悬丝诊脉,望闻问切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讲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恰遇国王患病,出榜招医。榜上写着:“朕西牛贺洲朱紫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优枕,淹延日久难痊。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未能调治。今出此榜文,普招天下贤士。不拘北往东来,中华外国,若有精医药者,请登宝殿,疗理朕躬。稍得病愈,愿将社稷平分,决不虚示。为此出给张挂,须至榜者。”孙悟空见状,生出“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的想法,便把榜文揭了。
孙悟空在朱紫国文武众卿的陪同下来到皇宫,那国王听他声音凶狠,见他相貌刁钻,唬得跌倒在龙床之上,慌得女宫内宦急将国王扶进内宫,不肯让孙悟空看病。众官都嗔怨孙悟空:“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孙悟空闻言说道:“医门法理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这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及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太医院官闻此言,对众称颂孙悟空说得在理。众官依此言,叫近侍传奏国王,让孙悟空替他看病。
罗贯中笔下的七情致伤和早期的外科手术三气周瑜(资料图)
《三国演义》中的疾病基本上是外科刀箭伤和情志病,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该书所叙内容有关。在战乱年代,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刀箭伤是难免的。
七情致伤——诸葛亮气死周瑜
《三国演义》对是、周、王等不懂得制怒之辈刻画入木三分。除孙策外,周瑜是第二个“因怒而死”的人。
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诸葛孔明三气周瑜,身为东吴都督的周公瑾自恃甚高,屡次设谋算计刘备,都被诸葛亮巧然化解,正所谓:“所愿不得,郁结于胸。”周瑜三次均被气得怒气填胸,金疮崩裂。最后三十六岁的周瑜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而亡。
治箭伤——关云长刮骨疗毒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那故事说,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率军乘胜进逼樊城,不料在攻城时被敌军弩箭射中右臂。关羽急忙退回营寨,拔出箭来。“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后请名医华佗看视,据其诊断:“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
那华佗究竟是怎么医治关羽的箭毒的呢?
华佗说:“先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将药敷好,再用细线缝合伤口,方可无事。”
侠之大者的医术绝活武侠小说里的“一阳指”(资料图)
《射雕英雄传》中指出:“初练粗浅功夫,须由师父传授怎生挨打而不受重伤,到了武功精深之时,就得研习护身保命、解穴救伤、接骨疗毒诸般法门。”与金庸齐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也认为:“古代凡习武之人,多少懂点中医的道理。”
经络点穴
“胡一刀,曲池、天枢!”“苗人凤,地仓、合谷!”在《飞狐外传》的开头,出现了四个穴位,当即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杀气腾腾的练武场。以指力或器械点打穴位或以尖利的暗器刺伤穴位,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武功技法之一,其理论基础则是经络腧穴学说。《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等书中有大段文字对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而精彩的介绍。
针灸逼毒
《书剑恩仇录》中“绵里针”陆菲青以“芙蓉金针”击杀苍蝇、《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以绣花针力斗三大高手、《倚天屠龙记》中天鹰教徒以“蚊须针”刺伤俞岱岩、《神雕侠侣》中李莫愁所用“冰魄银针”、小龙女所用“玉蜂针”、《天龙八部》中桑土公所用“牛毛针”等。真正以针灸治病的医家,《倚天屠龙记》中的胡青牛当为第一高手。他为张无忌治疗玄冥神掌所发寒毒,先以十二片细小铜片运内力在中极、天突、肩井等十二个交会穴插下,然后以陈艾依次灸十二经脉数百处穴位,估计其所用方法为直接灸、瘢痕灸法,所以将张无忌全身烧灸得处处焦黑。张无忌又为常遇春治疗截心掌之伤,取紫宫、中庭、关元、天池四穴,由于未经训练,不会用金针,而以竹枝削成竹签代替金针,居然误打误撞,将其治愈,但因其下针时手劲方法不对,又兼用药有误,而使常遇春留下了严重点后遗症,中年便即去世。
用药名串成的诗词在璀璨的中医药文化宝库中,用中药名连缀写成的诗词歌赋,又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药名文学是医药文化的一枝奇葩。
如南宋?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写给他久别的妻子,表达相思之情: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褛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仁、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5味中药的药名,巧妙地运用了药名字面上的意义,情趣盎然。
《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