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1851年,德国医生卡尔·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测量了莱比锡市25000人的腋窝温度,取出中间值,确定了人体温度大约为37℃的标准数值。此后,37℃作为标准正常体温,被收录进入了教科书成为常识,也被作为评估发烧的标准,如今已经沿用了近200年时间。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体温似乎正在缓慢下降,这一感受在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的日常测温中更是尤为明显。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人们的体温测量结果大多为36.5℃上下,很少出现37℃。
一方面,人类体温整体降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确定的事实,但另一方面,人类体温为什么降低,体温降低降低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却迟迟没有结论。
体温下降成为确定事实
最早关注到人类体温下降的,是哈佛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2017年12月,Ziad Obermeyer等人在BMJ杂志发表了题为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longitudinalbig data analysis of patient records的论文。
研究人员通过对英国35488名成年人进行了243506次体温测量,统计分析后发现,他们的平均口腔温度约为36.6℃。
2020年1月,发表在《eLife》上的一项研究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Julie Parsonnet团队调查了美国内战后联邦陆军退伍军人的医疗记录,以查看大约一个世纪前的人体体温。随后,将这些数据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家健康调查的和代表21世纪初的斯坦福临床数据平台的记录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其中,21世纪出生的男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21世纪出生的女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
同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cances杂志发表其关于体温降低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团队通过监测南美洲亚马逊丛林里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人群的体温后发现,他们的体温在短短十几年里,从37℃下降到了36.5℃。
研究人员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这些Tsimane部落人群,并记录他们的体温,在2002年他们的平均体温为37.0℃。此后的16年里,他们的体温整体下降。到2018年,他们的平均体温下降到了36.5℃,其中男性的体温下降速度比女性更快。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Tsimane部落人群的体温下降水平与美国大约两个世纪以来的下降水平相当。
显然,不论是什么样的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都发生了明显的体温下降——沿用了近200年的37℃的标准正常体温正在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体温是临床上用来判断健康状况的关键生命体征。体温的下降意味着人类生理学正在发生着某些改变。然而,根据已有的结论,这些改变却并不是太好的事情。
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体温对于人体免疫的影响。日本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在他的《36.5度决定健康》一书中提到:医学研究表明,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会降低30%以上;相反,当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体温提高1℃,免疫力会增强5-6倍。当然,超出正常范围的体温并不在讨论的范围里。也就是说,在正常体温的范围内,体温越高,免疫力也就越强。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体温和基础代谢率密切相关,科学已经证明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体温降低,意味着基础代谢率也将降低、血流循环减慢,输送营养的速度减缓。这样一来,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而白细胞不仅能抵御外部病毒和细菌的攻击,还能监测到体内的癌细胞,及时把癌变细胞杀死。因此,倘若白细胞反应变得迟缓,将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外来敌人比如病毒、细菌,导致机体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疾病。
体温下降原因未解
虽然说人类体温下降作为客观发生的事实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关于为什么人类的体温会逐渐下降,科学界尚未有确切的说法。关于此,美国斯坦福大学Julie Parsonnet猜测称,这可能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一些关系。
Parsonnet表示,“最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如果的确如此的话,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
但是,Parsonnet观点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尽管过去人类的感染较多,而感染与体温升高有关,但是现在这些感染的减少并没有科学支撑导致如此快速的体温下降。并且,不管英国人、美国人,还是亚马逊丛林里的这些与世隔绝的Tsimane部落人群,他们的体温都在下降。
如果说经济发展和医疗进步导致人类感染减少,从而导致人类体温下降。但是,Tsimane部落人群在这近20年里,健康状况改善很少,感染仍时有发生,而他们在这十几年里体温下降幅度却与美国人近200年里下降幅度相等。因此,医疗条件改善带来的感染减少,并不能揭示人类体温如此快速下降的原因。
排除了医疗条件的改善对人类体温降低可能造成的影响,近日,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身体活动大幅减少。研究人员分析,人类体温在170年间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运动。而这次,研究人员拿到了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事实上,在离我们并不遥远的50年前,人们每天还要做很多运动:农田需要耕种,牧场需要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需要每天手洗衣服、做饭打扫。人们出门会优先考虑步行或自行车,闲暇时则靠户外运动打发时间。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吃饭有外卖,出门即打车,需要人们动起来的时间越来越少。
基础代谢与任何外在活动无关,是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的自然消耗。其中,肌肉是人体内最大的发热器官。较少的肌肉,意味着较低的体温和较低的基础代谢。一个肌肉含量高的人,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仍然在消耗能量。但现代人运动量的大幅降低,导致肌肉含量普遍偏低。
并且,由于空调的问世,人类长期居住在不受温度刺激的环境里,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逐渐失去了接收刺激的反馈,使体温调节的需求减少。就在这样的经年累月里,体温降低作为一个整体趋势,发生在了人类群体里。
生命在于运动
实际上,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口身体活动水平下降了多少是未知的。为了比较现代人和200年前人口的身体活动水平。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历史静息体温数据作为人口水平的“温度计”。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对身体活动、代谢率和体温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理论上就可以倒推出人们身体活动水平的变化。
研究人员建立的模型表明,历史体温每升高1°C,静息代谢率就会发生大约10%的变化。考虑到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男性体温的下降程度,他们的代谢率在同一时间内应该下降了6%。根据计算结果,这相当于每天大约半小时的身体活动,即对于体重75公斤重的男性来说,快走或慢跑27分钟。
换言之,由于汽车、电视和沙发的出现,以及工作环境的变革,现代人的平均运动量比50年前要少很多。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约14亿人)缺乏运动锻炼。
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未达运动量,甚至从不锻炼的人群比例高达83.8%。于是,当人们的每日的身体活动在半个世纪平均每天减少快走或慢跑27分钟时,就出现了代谢率下降以及体温降低的结果。
当然,由于这些初步估算使用体温作为代谢率的指标,并使用代谢率作为身体活动的指标。并且,一个人的热量代谢率不仅仅取决于身体活动,男性和女性可能还存在差异。因此,这些结果不太可能完美地反映现实。然而,无论身体活动的降低看起来多么微乎其微,其都对人类社会整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曾发布了一项描述性研究结果:适度的体育锻炼可预防全球15%的人群过早死亡。在对过早死亡人群的诱因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不运动的人群占6.4%,不吃水果蔬菜的人群占11.3%,饮酒的人群占比5.3%。在不运动和吸烟的人群之间进行比较,不运动导致的死亡率,与吸烟不相上下。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提到,18-64岁成年人组每周应至少完成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累计不少于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活动,或者根据自身进行同等量的组合式锻炼,并每周不少于一次的大肌群健身活动。
但是,在各国之间达到健康建议运动量的人口比例差异悬殊。在美国全国健康数据库中的50万人群中,仅有16%的人群可以同时满足世卫组织健康建议中有氧和相关运动量,24%的人群只完成有氧运动,4.5%的人群只完成健身运动。而从2001年到2016年,高收入国家体育锻炼不足的人群从32%增加到37%,德国、新西兰、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增长显著。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这一比例降幅最大,从26%下降到17%。
不论是体温降低带来免疫下降,还是运动减少带来疾病增加,都显示了运动对于全民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虽然古老,却意义重大。
上一篇
以科学家思维造火箭
下一篇
周末分享:聊聊骨碎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