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亲密关系中,为什么你会情绪化?

# STORIES #

妞妞是我的一名咨客,她面临的问题是改善亲密关系,因为她总觉得自己的感情容易走极端,也总怀疑自己的男友是否是渣男。当她和男友感情好时,她觉得万事顺意;当男友惹她生气时,非要争个你对我错,不依不饶。

这种情绪的跌宕起伏,让她非常苦恼。我们在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都效果欠佳。

第3次咨询,我问及了她童年的经历,她回忆起的一件小事让我突然变得警觉起来:

那时妞妞刚刚6岁,读小学一年级,母亲为她请来弹钢琴的老师。

在学琴的第一天,母亲就热盼的问她:“宝贝呀,今天老师教了你什么呀?”

妞妞用笨拙的手法弹出了几个音符,母亲立刻鼓掌:“宝贝可真棒!弹得特别好!”

尝到了甜头的妞妞,在第二天母亲下班回家,不等母亲提及,就主动坐在钢琴前想给母亲弹奏曲子。

然而这次她刚弹了几个音符,母亲就紧缩眉头训斥她:

“能不能安静会!别那么吵!你没看见妈妈正在忙吗?都长这么大了,却一点眼力见儿都没有!”

妞妞原本的热情和兴奋一下子变得被浇灭,低头抹着眼泪回到了自己房间。

那时的她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做同一件事,前一次就得到了母亲的肯定和爱,后一次却只得到了母亲的否定和训斥?

第三天,她开始犹豫,母亲回来后自己要不要弹。

母亲到家时,看到她坐在钢琴旁发呆,就问:

“怎么见到妈妈回来也不热情了?愣什么神儿呢?来弹一个曲子给妈妈听听,看看宝贝今天有没有进步!”

妞妞告诉我,不光这件小事,其实每天她都要面对母亲反复无常和阴晴不定的,这让小小的她感到不知所措。

情感上的兴奋和挫败交替出现,她出现了焦虑情绪,时常下意识的咬嘴唇(心理学上这表示把自己的情绪吞咽回去)。

在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时,也会喜怒无常、患得患失。

显然,妞妞之所以在成年后会面临严重的情感困扰,与她童年时受到母亲情绪化态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1

FORMATION

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斯霍勒博士,在鲍比的“依恋关系理论”基础上,指出婴儿的情绪管理与对母亲的依恋关系模式有很大关系。

孩子在出生后,就有了情绪机制基础,但幼小的他还不会做情绪管理,得有人来引导,这个人一般情况下是母亲。

不到六个月大的婴儿,虽然已经脱离母体,但对婴儿来讲,他感觉自己和母亲仍是一个整体的,母亲任何情绪上的变化对他而言就是天大的事。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将自己的内在情绪传递给母亲,这种互动会让母亲和孩子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共鸣。

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共鸣,参考母亲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情绪管理模式。

可以说,孩子的情绪管理模式是母亲情绪的翻版。

尤其在孩子两岁前,与母亲的互动、交流、情感的连接,也塑造了孩子大脑的神经连接。

当孩子完全可以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后,便形成了他的“自我”意识。

Space Day of China

2

INFLUENCE

母亲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严重?

如果母亲在面对亲子关系时情绪起伏,就会直接导致孩子情感调节失衡。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当孩子获得了喜爱的玩具,会心跳加速、十分高兴,这种体验其实是一种“兴奋性的体验”;

但孩子心爱的玩具摔坏时,他的心脏和四肢都变得绵软无力,满心难过,这种体验是一种“挫败性体验”。

面对孩子的两种体验,母亲可以在他兴奋时微笑看着他或抚摸他的额头,在孩子难过时温柔的看着他或抱抱他,让他恢复平静。

在帮孩子调节情感过程中,孩子逐渐将母亲的这种情绪管理方式慢慢内化。

待他学会思考,开始理解兴奋与挫败背后的意义,进而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形成“自我”的心理思考空间。

但母亲如果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人,在孩子兴奋时比他还兴奋,在孩子抓狂时比他还抓狂,孩子生气时比他还生气。

孩子就会被母亲这种情绪所感染,变得喜怒无常。

而经常遭遇这种经历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做出过激反应,因一点小事儿就情绪失控。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正是他那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

写在最后:

开篇案例中的妞妞在成年后面临严重的情感困扰,并非对方是渣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她自己本身的情绪出了问题,而这又与她童年时母亲的情绪化态度有关联。

生命之初,母亲与孩子的情绪互动,为孩子今后情绪管理奠定了基础。

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