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衡水一中学生当街殴打母亲,被路人逼着下跪:不会“藏爱”的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渣”

            
             点击关注
             “青榄家长地带”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置为星标”


    最近,衡水街头出现令人愤怒的一幕。



    一位身穿校服的男孩在街头与母亲争执,随后竟然动手殴打自己的母亲。

    男孩不停地把拳头挥向母亲,多次将她打倒在地,惹得母亲不停地向后躲闪。

    母亲好不容易挣脱男孩的“毒手”,却仍然被他满大街追着打,样子特别狼狈。

    路人都看不过去了,上前阻止反遭他的辱骂。

    一位被他辱骂的男士一把拽过他的头发,逼他跪下向母亲道歉,并怒斥道:

    “你知道你妈养你这么大容易吗?”

    “知道你妈疼你,你敢打你妈,你简直是混蛋!”


    刚开始男孩还很不服气,想要借机逃跑,但迫于压力,他不得不向母亲道了歉。

    如此“可恨”的孩子,早就应该狠狠的教育一顿。

    令人可悲的是,被殴打的母亲至始至终都没有还手。

    一位网友的评论特别扎心:母亲太娇生惯养了,孩子才会变得如此“渣”,所以母亲看着可怜,其实她才是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



    母亲固然可怜。

    但面对儿子的殴打,却始终显得特别卑微,看得出来平时特别溺爱孩子,才能让孩子“凌驾”于她之上。

    被爱过了头的孩子,终究是一场悲剧。

    1.父母爱“太满”容易将孩子养“渣”

    前不久,有一个这样的新闻。

    一个男孩和同学在家玩到深夜,父亲就去劝他们早点休息,却遭到男孩的疯狂殴打。


    男孩一把掐住父亲的脖子,将他撂倒在地,朝着他大吼大叫。

    父亲只是回了一嘴,他立马一脚踢在父亲的身上。

    尽管这样,父亲依然说:“我不跟你打。”

    这句话却激怒了男孩,他的拳头狠狠地伸向父亲,随后还用胳膊狠狠锁住父亲的喉咙。

    屋内的爷爷听到动静出来劝阻,一脚被踢回了房间。

    母亲在一旁劝阻,父亲却说:“让他打”。

    因为怕惹怒儿子,母亲显得束手无策。

    最后男孩猛地踹了父亲好一阵,然后将一瓶饮料浇在父亲头上才停止了这场暴力。

    男孩的“逆子”形象因为父亲的“不忍心打回去”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养废一个孩子的最大可能性,就是纵容和溺爱。

    父母的爱给得“太满”,会变成“扼杀”孩子的利器,不仅会让他变成“白眼狼”,甚至可能让他变成丧失理性的“恶魔”。

    之前有一名男子向母亲伸手要钱遭到拒绝后,竟然当街抱起母亲在空中狂摔。



    瘦弱的母亲毫无反击之力,被儿子甩得站都站不稳,硬生生地被儿子用扫帚打在地上爬不起来。

    事后母亲这样说:“自己只是受到惊吓,不追究儿子的责任。”

    每个“白眼狼”的孩子背后,父母都是“根源”。

    因为父母的爱,总是夹着纵容、溺爱和妥协,这样的爱多了以后,就变成了孩子的不断索取。

    久而久之,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成了常态,它一旦被打破,孩子就会抱怨你做得不好,甚至心生怨恨。

    “渣”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做推手。

    2.爱如果不是“双向付出”孩子不会心疼父母

    心理学中有种效应叫“贝勃定律”:

    在感情当中,当一个人长期的对别人付出后,别人就会把你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倾其所有”是爱的误区,它只会提醒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越不会感激。

    微电影《孟婆汤》中的女孩叫张小雯。

    因为妈妈太唠叨让她心生怨念,因此她对妈妈很冷漠。

    下大雨时,妈妈早早地到学校来接她,她却视而不见。



    和同学看电影晚归,妈妈一边指责一边关心:“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吃饭了吗?”,她却很不耐烦。

    妈妈给她发的关心短信,她从来不会看。

    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生了严重的车祸,她才终于醒悟过来。

    她一边哭一边回忆妈妈:

    亲手给她温牛奶;下雨时给她送伞;经常唠叨她的学习……

    妈妈终于醒来了,却不认得她,只是嘴里一直念叨:

    小雯不好好学习;小雯衣服穿少了……

    妈妈不记得她了,却依然惦记着她。



    她听完后崩溃大哭,拉着妈妈的手颤抖地说:“妈妈,您骂我吧,您骂了我,我就开心了。”

    电影中的母女,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

    父母一边嘴上唠叨孩子为何不心疼自己,一边又事无巨细的默默付出;孩子一边向父母依赖和索取,一边又嫌弃父母。

    梁晓声说:


    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

    无微不至的关爱,会让孩子责备和挑剔;单方面的付出,让孩子失去爱人的能力,最后连父母也不会心疼。


    孩子想洗衣服时,妈妈说“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
    妈妈生病时,想去关心她,却遭到拒绝“你去看书,别管我”
    ……

    很多父母就像“圣人”一样照顾着孩子,硬生生“掐断”孩子爱人的能力。

    爱如果不是“双向付出”,父母就不要抱怨孩子不爱你,因为你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来“回馈”你的爱。


    3.父母把爱“藏一半”才会让孩子懂得付出

    辽宁省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在一次演讲中,分享教了自己的育秘诀:自己能做的事,必须自己做。

    在儿子三四岁时,他就威逼利诱让儿子帮他洗脚,儿子不愿意:“爸爸,你自己不会洗吗?”

    他便哄骗儿子:“爸爸哪有你洗得好,你那小手揉揉的,可真有一套。”

    后来儿子总会抢着干活。

    有一次,他和儿子出门拎着三个沉重的包,儿子二话不说立马抢过来说:“爸,您歇着。”

    魏书生说:“我就在后面空着手,欣赏他的成熟,也品尝自己的教育成果。”

    我们给孩子的爱从来不会少,但是要将它藏在心里,用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中教会孩子付出。

    弗洛伊德说:


    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这个分离的过程,包含分离父母对孩子的爱,目的是让他学会取舍与付出。

    爱要懂得“收藏”,才能让孩子拥有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 懂得示弱,让孩子学会爱父母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会迅速迟钝和麻痹。

    从亲子关系上来说,父母的单方面付出,会让孩子觉得麻木,而无视父母的爱。

    适当的示弱,是在向孩子“索要”关爱,从而让孩子学会如何爱别人。

    示弱的本质是以柔克刚。

    金星曾经在节目中说过一件事。



    有一次,她因为工作太累而导致精神状态不好。

    金星想强撑着身体起来给孩子做早餐,送他上学,但因为太虚弱没能起来。

    于是她干脆装病,来看看孩子的反应。

    那天,女儿不仅关心她的病,还主动做了早餐,出门之前还不忘嘱咐她“饭菜都好了,别忘记吃”。

    父母学会向孩子“索取”,爱才有流动的可能性。

    日常生活中的示弱,它会让父母对孩子拥有依赖感和需求感,是增加亲子情感互动的最佳手段。

    • 懂得拒绝,让孩子学会付出

    在《童言有计》节目中,应采儿提到儿子曾经想要一架钢琴,当时她这样告诉儿子:

    “太贵了,家里没办法买,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就要好好学习,等你生日的时候再送给你。”



    儿子一听就勤学苦练,终于在生日这一天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钢琴。

    孩子的所有欲望和要求,不能马上答应,一旦轻易地妥协,就会喂大孩子的“胃口”。

    拒绝,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你想要的东西,要先学会付出”,这样的孩子能在付出中学会珍惜。

    有原则的拒绝是让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哪些事又是不能做的。”

    带着爱的拒绝,才是对孩子未来的“深谋远虑”。

    • 懂得让孩子“吃苦”,让他学会责任感

    很多父母舍不得孩子逃出“舒适区”,认为“生活只需要有我就够了”。

    但是没体验过生活、没感受过困难,才让孩子对父母诸多“怨言”。

    真正的教育是“苦难教育”,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才能让他有责任感。

    让孩子早一点吃苦,父母就得早一点放手。



    作家毕淑敏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让他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所有的爱,都需要情感的流动,才能达到双向付出。

    我们在爱着孩子时,不忘教会他如何去爱别人。

    爱与被爱,都要让孩子尝尽,才能感受世界的温暖。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作者:暖心,左手执笔,书写人生,愿用我的温暖照亮你的心。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