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宁古塔
今天略有空闲,读了一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宁古塔》,让我不忍泪流。对于余秋雨,这个作者虽然饱受争议,但是他的文章从没有人诋毁,因为写得真实、感人,有理有据,所以我还是喜欢读,认真读,并且写了一篇总结性文字。没有抄袭,这篇文章网上有,读者朋友可以网上对比阅读,一些史实是作者引用的,我这里继续引用,并且用引号标注。
文化为何要苦旅呢,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习文化的方式和过程是快乐的,以至于孩子们的学习一不快乐就遭到专家或者领导的痛批,教学也会遭到否定。好像文化就是快乐幸福,但是文化的成因和过程让我们参与进去的话,既要了解,也要领悟,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形成客观的感知和人文情怀的体验和感悟。
对于东北三省,我们的印象里有著名的“闯关东”,这是中国历史上四次人口大迁移中的著名的一次。(还有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清兵入关后,到民国时期,由于黄河流域连年遭灾,山东、山西、河北人就进入了山海关以东地区。
我们常常认为那是北大荒,建国后被建设成北大仓,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上交至少200亿斤粮食,也是良田万顷,稻麦飘香,今天基本上达到了机械化操作。
在电视剧的《甄嬛传》中,宁古塔给我们的印象比较深,甄嬛的父亲被流放宁古塔那一次。甄嬛惊恐万分,极端伤心,让我们震撼,感觉到这是极其残忍的事情,好像一去就会有不测。让我们觉得那地方一定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今天再读余秋雨的宁古塔,这里主要描写文人的流放生活,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堂课。
二、宁古塔文化寻踪
在清朝的历史上,被流放宁古塔的名字可以堆积成一本书,被流放就如同堕入深渊,一般是爬不出来,如同一个噩梦,听到就能吓人一身冷汗。路上有虎狼当道,还有被饿昏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宁古塔没有塔,是满语的音译。”这里一片荒凉,没有文明,碎片都没。“著名的流放地只有那几个,今天的沈阳、辽宁开原市、齐齐哈尔等。”作者写文化没有写文化的快乐,相反来触摸历史的伤疤,就是让后人不舒服的触摸曾经疼痛的部位。
首先,古人为何要去宁古塔。
主要是流放,清朝的流放比较多,很普遍,理由也简单,不服朝廷管理,违反法纪纲常,就流放了,而且还要株连全家,祸及九族,清朝有文字狱,这个我们清楚,但是流放宁古塔,我们知之甚少,作者提到几件著名的流放事件。
“1明朝170名犯人流放东北,到了之后只剩50人。”
“据统计,清朝流放150万以上,所以清朝的官员为官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妄议朝政,不敢揭示问题。如,上鉴朝廷因为立法太重,上疏免刑而获刑,阻谏皇帝选美女,弹劾吴三桂……。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流放了,有人说清楚也无济于事,比如方章钺,本来能说清楚的,现在皇帝已经处理过革职了主考官,现在不如一错到底,就把正副主考官斩首,其他主考官绞刑。8个考上的打了40大板,亲人全部流放。 ”
其次,结交朋友
结交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再苦的环境也会风光无限。这才是对朋友的最好的诠释,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还有朋友跟着去,这才是同甘苦、共患难的佳话。
“有一个人为了把朋友从流放中解救出来,求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这个人是不问世事的人,为了朋友写了一首词作,感动了纳兰容若。”我们都知道,纳兰容若的内心因为深爱过一个女子,但是没有得到,进入了皇宫,但是纳兰无论如何悲痛,身上担着这么多的身家性命,不敢有任何表露,就写写词而已。这个朋友很会投其所好,就写了这么一篇文字,用了五年时间成功的救出了朋友。
最后,文人觉醒
一般人去了听天由命,忍受痛苦和折磨,但文人的文化意识会在苦难中觉醒,一般的文人是不会有这个意识,塞外的荒原会否定他们,嘲笑他们。他们还成立过一个“冰天诗社”。
“如文人默写《四书》,这个了不起,真文人,搞教育。有的文人讲《周易》,有的念佛的传授佛法道义。推动了文明的传播,撒播了文化的种子。还有著书立说,拥有很好的学术价值。 ”
东北这块土地留给文人绝望的心酸,但文人们却用火热的胸膛温暖了这里的山水,让它进入文化史册,包括作者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寻找文化的源泉,就不能忽略他们的精神,也许,我们的民族精神博大浩荡,总离不开这些开垦荒蛮的坚毅脊梁。他们的苦难和政治迫害不亚于历史上的屈原、苏轼,虽然作品不能为世人耳熟能详,但是熬过了人生,熬过了那段历史,却在心中升起了一盏明灯,也在暗夜中留下一颗星,让我们的人生在苦难中不屈不挠,不颓废,不消沉,身体可以进入万丈深渊,打入死牢,但灵魂可以救赎,在文化的长廊中,总有人为民请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