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升阳——本品为补气之要药,古人在人参未广泛运用于临床之前,誉本品为补气药之长。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可配人参治之;若用于脾气虚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配白术,有补气健脾之功;用于气虚血亏,配当归以奏补气生血之效;用于气损及阳,气虚阳衰之畏冷多汗者,可配附子以补气助阳;用于脾气虚弱、脾阳不升、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者,用本品有补气升阳举陷之功,常配人参、白术、升麻等以增强疗效,如补中益气汤;用于脾气不足、统摄无能而致出血(如便血、崩漏)者,用本品有补气摄血作用,常配人参、白术、当归等同用,如归脾汤。
2益卫固表——用于表虚自汗,取本品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益卫气而固表止汗。本品固表止汗之作用较好,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各种虚汗证。如配附子、山萸肉助阳药可治阳虚自汗者;配白术、人参等益气药用,可治气虚自汗者;借其固表止汗之功,亦可治阴虚盗汗者,但其性偏温,恐助虚火故每配滋阴降火之生地、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治上述诸虚汗证,亦常配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又若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入黄芪,能鼓舞阳气,益气发汗,而使汗出表解,故黄芪有“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之说。
3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久不贵破或贵久不敛之症,本品有良好的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的作用。若用于痈疽不读者,常配当归、穿山甲、川芎等同用,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用于痈疽久不敛者,常配人参、五味子、牡蛎等用,如《四圣心源》之黄芪人参牡蛎汤,或配当归、肉桂等以补气血、散寒凝、活血生肌。
4利水消肿——用于气虚之水肿、尿少者,本品有补气利水、消肿之功,常配白术防己、生姜等用,如防己黄芪汤,或配桂枝、防己,茯苓同用,如防己茯苓汤。
此外,本品还有可用于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风湿痹痛以及半身不遂者,或气虚津亏之消渴证。用于肢体麻木、多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黄芪桂枝五壶汤;用于风湿痹痛,常配羌活、防风、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用于中风不遂,可配当归尾、川芎、地龙、赤芍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用于消渴证,常配生地、麦冬、淮山等药用。
用量:10-30克,大剂量30-60克。
注意:
1本品有生用、蜜炙之分,一般用于补益气血者,宜炙用;用于固表、利水、托毒者,宜生用。
2本品补气升阳益火,故阴虚火旺及邪热实证者不宜用。
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为补气健脾之要药。常用于脾气虚弱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痛、倦怠乏力之症、多与人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之呕吐泄泻者,多配干姜、党参同用,如理中汤;用于脾虚食之,则配枳实山楂、麦芽等用。
2燥湿利水——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痰饮、水肿、尿少等症,取本品甘温益脾胃之阳气;又本品益气除湿,而助膀胱之气化,故有燥湿利水之下。用于痰饮、胸胁胀满、短气而咳者,常配桂枝、茯苓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用于水肿,可配泽泻、茯苓、猪苓等同用,如五苓散,或配黄芪、防己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3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本品有固表止汗之功,常配黄芪、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4补气安胎——用于妊娠脾气虚弱之胎动不安、少气乏力者,常配党参、茯苓等同用;本品有补气健脾、祛湿安胎之下;若兼湿阻呕吐,则多配陈皮、法夏等用;若兼水肿尿少,常配黄芪、茯苓等同用;若兼气滞腹胀腹痛,多配陈皮、砂仁、苏叶等用用;若兼血虚头晕者,多配当归、白芍等同用;若兼脾胃湿热者,多配黄芩,共奏清热去湿安胎之下。若治冲任虚寒之胎动不安,多配鹿茸、杜仲、菟丝子等用。
用量:6-15克。
注意:
1本品炒用可增强温中之力,用于补气健脾;炒焦功偏健脾止泻;若欲补气利水,固表则多生用。
2本品味苦,性温燥,故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山药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肾。
功效:
1本品既补脾气,又补脾阴,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之食少、体倦、便溏或泄泻之症,常配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2本品进益肺气,又益肺阴,适用于肺气阴不足之久咳虚喘或肺燥干咳等症,常配党参、麦冬、五味子等用。
3本品既益肾气,又益肾阴,有固肾止遗、止带之下,适用于肾虚遗精、尿频、白带过多之症。用于肾虚遗精,常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用于肾虚尿频,常配益智仁、乌药等同用,台缩泉丸;用于白带过多,属脾虚湿重者,多配茯苓、白术、莲子等同用;属肾虚不固者,多配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常用于消渴证,取其补气养阴止渴之下,可以本品大量煎水代茶。也可以配黄芪、花粉、知母等同用。
用量:10-30克,大剂量60-15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补阴,宜生用;用于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2本品养阴易助湿,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者不宜用。
甘草
性味:甘,平(生用性凉,炙用微温)。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味纯甘,蜜炙用则性微温,甘温能补脾益气,常用于脾虚气弱等证。如四君子汤,以本品配党参、白术等治脾虚气弱证;炙甘草以本品配血益阴药同用,治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悸等症,取其益气以生血之效。
2清热解毒——本品生用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热病,常配入清热剂中作辅助药用,又常用于疮疡火毒,如《仁斋直指方》中经粉甘草(炙)、瓜单根等分,水煎服,治痘疮烦渴;《恒证奇方》以本品煎汁和蜜外涂,用治汤炎灼疮。取本品之解毒作用。亦有治农药中毒者,如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载以治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农药中毒,用本品120克煎汤,候冷送服滑石粉15克,每日服3次。
3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咽痛、本品有润肺祛痰止咳之功。《圣济总录》单用本品以猪胆汁浸炙,研末为丸服,治热咳;现多配入祛痰止咳之方中用,如麻杏石甘汤,以本品配石膏、麻黄等同用治肺咳喘。
4调和药性——本品甘、平,性和而缓,能调和诸药。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烈药用之缓其峻。如调胃承气汤,本品与大黄同用,则泻下力缓和。
5缓急止痛——用于腹中或小腿挛急而痛,是取其以甘缓之的作用,常配芍药同用,如芍药甘草汤。
用量:3-10克。
注意:
1本品用于清热解毒须生用;用于补中缓急宜炙用。
2湿盛中满、恶心呕吐者不宜用。
3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4本品与常山同用易引起呕吐,应加注意。
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脾、肺、心、肾。
功效:
1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凡大失血、大汗、大吐、大泻以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均可出现气息微弱、呼吸急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之症,称为气虚欲脱,急须大补元气、补气固脱。“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单用有效,常用大剂量煎汤服,名独参汤。气与阳同主脏腑功能,气虚极则阳气亦衰,故本品用于补气固脱,治气虚欲脱之证,每配回阳救逆之附子,以增强疗效,名参附汤。
2补气健脾——用于脾胃不足证。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不足,生化无力则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上腹痦满、呕吐泄泻等症,可以人参益气健脾以恢复生化之源,常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又脾为统血之脏,脾气虚弱,血失统摄,可致机体各部的出血证,凡虚寒性出血或大出血者,均可用本品补气摄血以助止血。又本品有补气生血之功,亦常用于失血体弱者,可单用或配炒白术、黄芪等同用。
3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亏虚之证。肺为主气之脏,肺气亏虚则出现呼吸短促、体倦乏力、动则气喘、脉虚自汗等证,应用本品有补益肺之功。肺气阴足足者,多配五味子、麦冬、山药等用;若用于肺肾气虚喘促,则多配胡桃肉、蛤蚧等用,如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等。
4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及消渴证。热病伤津之身热口渴、汗多、脉虚者,可于清热泻火方中加人参以生津止渴、扶正祛邪,常配石膏、知母等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若用于热病后期,邪热已衰,气阴衰弱者,则常配麦冬、五味子同用,如生脉散;用于消渴证,多配生地、麦冬、玄参等,共奏益气生津之下。用于上述诸证,宜用生晒参。
5安神益智——用于气虚不足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等症,人参有益心气安心神之功,常配龙眼肉、茯神、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
此外,本品还能益气壮阳,可用于阳萎精少、宫冷不育之证,常配鹿茸、紫河车等同用。又取本品扶正补气之功,广泛用于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炒能专于攻邪者,配解表、攻里药同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用量:6-10克。宜文火另煎,再和入复方药汁中内服。或研末服,每次1-2克,或浸酒服。用于补气固脱,须大剂量(15-30克)急煎分数次服。
注意:
1人参价值昂贵,故在一般补益方剂中,可用党参。
2气阴伤有热用人参者,宜用生晒参;气虚阳案内寒者,宜用红参‘胃肠湿热者忌用。
3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4人参芦有涌吐作用,用于补气时多去除。
党参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证。为常用的补中益气药,功似人参而力较弱。用于脾胃气虚之食欲不振,肢体倦怠,或呕吐、泄泻以及久病气虚者,常配白术、茯苓等同用;用于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如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则常配黄芪、白术、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2补肺益气——用于肺气不足所致气短、咳喘,语言低怯等症,可配黄芪、五味子等同用。
3生津养血——本品有补气生津之功,可用于热病后期,气津两伤所致之气短、口渴以及消渴证者,常配麦冬、五味子等同用。又取本品补气益血之功,用于血虚萎黄、头晕心悸之症,可配熟地、当归等同用。
此外,本品配解表药、攻里药亦用于体虚外感、或里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下。
用量:10-30克,
注意:
1本品常用于一般补益方剂中以代替人参,其补脾益肺之功与人参相似,但力量较弱;若用于虚脱证候,仍以人参为主。
2本品药性甘润,湿困中满者忌用。又前人认为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太子参
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脾、肺。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以及肺气不足之自汗少气等症,常与补气健脾药如黄芪、白术、山药、炙甘草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后津伤口渴,常与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临床上亦有用于久热不退,或小儿夏季热,常配竹叶、麦冬、白薇、扁豆花、西瓜衣、甘草、莲叶等同用。
用量:10-15克。
注意:
1本品性较平淡,补益脾胃之力不及党参、生津作用较党参为好。
2据《本草从新》、《纲目拾遗》、《饮片新参》等书记载,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现在商品则普遍采用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虽有补益之功,但其力较薄。
西洋参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心、肺、胃、肾。
功效:
1益气降火——用于虚火刑金之喘咳痰血症。肺肾阴虚,虚火刑金,肺失清肃,故见喘咳、痰血,用本品有清肺降火、益气养阴之下,多配麦冬、知母、川贝等同用。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者,本品有益气生津止渴之下,可配生地、麦冬、玄参等同用。用于素体阴虚不足之口燥咽干者,可单用本品水煎服。
此外,本口亦常用于急性热病、气阴暴伤之证,有益气固脱之下。
此外,本品亦常用于急性热病、气阴暴伤之证,有益气固脱之下。
用量:3-6克。
注意:
1本品功用与生晒人参相似,有清补作用,。可当生晒参用。正如张锡纯所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作人参而不受有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2本品性寒,易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前人谓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又忌铁器火炒。
大枣
性味:甘,平,质润多液。
归经:脾、胃。
功效:
1补气健脾——本品有补中益气之下,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之症,常配党参、白术等同用。
2养血安神——本品有养血安神之下,用于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可配熟地、当归酸枣仁等同用;用于妇女血虚脏躁证,可配浮小麦,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
3缓和药性——本品甘缓性平,能调和药性,常配入攻邪的复方中,以缓和峻烈药物的药性,保护正气。如本品配葶苈子,为葶苈大枣泻肺汤,能泻肺平喘利尿而不伤正气;又本品配大戟、芫花、甘遂等为十枣汤,方中其余诸药均峻下*水,易损胃气,故用本品缓其峻下之性,保护脾胃,扶助正气,使得水*饮而不伤脾胃。
又本品常与生姜配伍,同用于解表剂中,其生姜可以助卫气发汗,大枣补益营血,发防发汗伤营,共奏和营卫之功。姜枣又常用于补益剂中,而起调和脾胃之功,促进吸收功能,提高补益之作用。
用量:3-12枚或10-30克。
注意:本品纯甘滋腻,易助湿,故湿盛脘腹满者,不宜用。
扁豆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
功效:
健脾化湿——本品甘淡平和,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之下,为健脾化湿之常作药。多用于脾虚有湿之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或泄泻以及妇女脾虚湿浊带下之症,多配人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又本品既能健脾化湿,又善消暑,故常用于暑湿吐泻之症,常配香薷、厚朴等用,如香薷散。
用量:10-15克。
注意:本品用于健脾益气宜炒用;用于消暑宜生用。
饴糖
性味:甘,微温。
归经:脾、肺、胃经。
功效:
1补气健脾——用于劳倦伤脾气短乏力、食欲减退者,常配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同用,如小建中汤。
2缓急止痛——用于虚寒腹痛、喜温喜按者,用本品有补中缓急止痛之下,常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小建中汤为常用方剂;若用于胸腹大寒痛、恶心呕吐者,常配川椒、干姜等同用,如大建中汤。
3润肺止咳——用且肺虚或肺燥咳嗽、短气喘促等,用本品有补虚润肺止咳之下,可单用,也可配紫苑、百合、百部等同用。
用量:30-60克,宜熔化冲服,不需煎煮。
有话要说...